放贷民企,银行基层为啥没有积极性?

2018年11月26日 创业财经汇


喜欢创业财经汇的亲们,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顶”吧!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创业财经汇”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作者丨夏心愉,康波

来源丨愉见财经  (ID:fish-finance)


 01 


金融纾困民企,靠的是政策动员和监管对于银行各项指标上的“不低于”硬性规定。可是基层的动力问题并没有解决。

 

银行的客户经理或基层领导怕的是,如果一笔贷款变成坏帐,那么银行贷款人就可能面临终身追责,拿着最基本2000多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就地免职、专职清收”,天天讨债收贷款去吧。

 

一名银行客户经理读者在我的个人公号“愉见财经”文末留言说,他们行的贷款审批表上,最后有“清收人”一栏,如果放贷给民企,他每次签下这一栏就心惊胆战,总觉得自己接下来都是在地雷上走,保不准哪个民企出事了跑路了,地雷就要炸到自己。

 

而作为最后清收人的,一般就是客户经理或支行行长。“民企贷款,放得多(自己就)死得快。”他的留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基层人的心态:为了自己的职场前途,还是放贷国企来得划算。

 

尽职是否就一定能免责?某就职于国有大行、做尽职审查方面工作的人士告诉“愉见财经”—— 一个字,难!

 

根据该行现有政策:“不良必追责,追责必有责。”基层业务行即使自我鉴定无责,到了条线那里也会被定为有责。“随便给你定几条,100%跑不了,好比‘贷后检查不到位’、‘对宏观经济缺乏预判’、‘未能认真识别客户财务风险’等,从客户经理、主任到分管行长,轻则扣罚绩效,重则警告、记过。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样一来,这背后就有两道银行基层心里会打小九九的计算题。

 

第一,就算他们放贷20笔,19笔都赚了,1笔坏账,并且19笔贷款为银行创造的利润大于那1笔坏账带来的损失。但这依然没用,一码归一码。为银行创利,奖金(费用)也许几万块,放出一笔坏账,就倒霉了。

 

“有些民企跑路了,就是坏帐,银行贷款人还上了银行业‘黑名单’,如果要想留在金融圈,就在外面拿2000块钱工资。这个不合理。”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

 

第二,那对他们来说,是喜欢放贷国企还是民企呢?国企多少有点信用背书、刚性兑付,出个什么问题还能组织债委会各家银行一起来救局,国家往往不会看着国企倒闭;而民企的倒闭风险高很多,每年都有大量倒闭、跑路的情况发生。

 

在终身追责的信贷体制下,此前的情况是,只要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银行基层人士们,自然倾向于向国企贷款。

 

此时如果放贷民企的指标压顶,聪明狡猾的银行基层总是“下有对策”的,比如“愉见财经”就听说了:通过供应链等模式让国企担保,或是让民企作为“通道”拿了贷款后转几道弯最后流向国企、平台、房地产,这样一来,受托支付也满足了、行里指标也完成了、民企通道费也到手了、国企平台又有钱了、业务员安心也保障了……

 

 02 


“愉见财经”的语音专栏听到这里,您一定会说,那就必须给放贷民企落实“尽职免责”啊!只要查无证据,就一律算无责!

 

如果事情只有一面理,解决方案可以那么简单粗暴,那银行制度早更改了。问题是,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在另一头,银行必须防范信贷经理等基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在这个天秤上,“点和度”极难把握。

 

我在我的公号底下发问,如果天平往审查宽松的方向上推好不好?留言者里又出现了另一派,某银行员工说他以前工作过的支行,“对公客户经理‘油水’很足,拿红包、消费卡、贵重礼物的很多,还有的会强制卡企业过桥、抽利息回扣;分管贷款的行长更像个掮客,贷款批下来了要企业表示表示(高级一点的还要换成港币再给他)……”

 

看来,要免责还是追责,这可能是信贷业的莎士比亚级追问。

 

 03 


带着莎士比亚级追问探寻银行平衡之道,“愉见财经”观察发现,最近银行们有了新变化。

 

随着近期中央纾困民企政策渐次落地,在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喊话“125导向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要让银行对民企“敢贷、能贷、愿贷”后,银行内部机构改革也在跟上——大行、中小银行尽职免责开始出现微调。

 

例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告诉“愉见财经”,近期该行刚刚开会准备对尽职免责进行了讨论,预计近期会有修改;而一家城商行今年以来已经修改了行里章程,出现不良后,通过“尽职平抑、损失平抑”两步走,来综合考察信贷经理的责任。

 

上述分行行长表示,如果是尽职,信贷员做了该做的事情,遇到了不可控的风险,没有主观原因,就是要免责,不分情况只要贷款出现坏账就处罚是有问题的。

 

在该行,评判是否尽职的指标,首先是贷后管理,尽职调查等;其次是客户各项贷款相关信息是否真实——以此来评定信贷员是否具有主观责任。

 

“如果信贷经理没有主观责任,但是民企依然由于种种原因倒闭破产了,属于不可预测因素,银行会有个判断,预测企业向好,却遇到了天灾人祸,不是正常经验判断预测的,就可以尽职免责。”

 

其实不仅仅是客户经理,中后台其实也会遇到尽职免责的问题。

 

 04 


说到底,如何判断是不是客户经理“主观”造成的风险,在银行内部也是棘手问题。但依然,本期“愉见财经”尝试为大家寻找到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说回到前文提及的某城商行通过“尽职平抑、损失平抑”两步走。

 

尽职免责的前提是合规——流程合规、手续合规,链条合规。

 

说回到前文提及的某城商行通过“尽职平抑、损失平抑”两步走。两步走怎么走? 


 “尽职平抑”是指,如果过程中尽职,就可以免责;


 “结果平抑”是指,如果过两年将不良贷款收回来,就可以不赔,不受处罚。

 

此前出了问题,责任分析时弱化流程,偏重结果,才造成一些银行尽职免责流于形式。

 

但该行负责人也坦诚,非常害怕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比如里应外合很容易造成损失。所以还要防范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

 

他要求信贷经理对企业问三个问题:“钱用在哪儿,钱怎么还,还不了怎么办”,督促客户经理做到KYC(了解你的客户及你客户的业务)。

 

该行一位支行信贷经理表示,行规修改后,已经明显感觉到行里更加重视尽职和信贷员的道德风险了。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最终结果出现不良,还是要对这一部分进行考核,所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

 

上述分行行长对“愉见财经”说,“问责”的掌握尺度上,需要进一步探讨。说到底认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如果认定不是道德风险,而是市场风险,按理说信贷员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平抑。归根结底是要从“认定”出发来探讨,目前行里也开会探讨此事。

 

 05 

 

最后想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大家来讨论。人有道德风险、数据和机器没有,那么,金融科技能解决“尽职免责”吗?

 

继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对银行业喊话“125导向”后,目前大行已经纷纷开始行动。

 

季节转冷,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却在一天天变暖。继中行、农行之后,“愉见财经”日前从建设银行获悉,该行连续出台《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和《中国建设银行支持民营经济指导意见》。目标就是纾困民企。

 

梳理大行纾困民企的表述不难发现,目前各家银行对尽职免责都进行了调整。建行指出,要“推进全面主动风险管理”。

 

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王业在接受“愉见财经”采访时表示,尽职免责的松紧尺度一定要定住,不能一会儿严,一会儿松,随风摇摆。“希望具有政策的连续性。”

 

中行指出,要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制定《中国银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尽职免责操作指引(2018年版)》,明确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的情形,以及从轻、减轻责任情形,为全辖各级机构做好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厘清各环节责任,打消全辖各级机构服务民营和中小企业的顾虑。

 

值得注意的是,农行的表述比较“在商言商”,独辟蹊径指出:“要确保商业可持续,认真把好客户准入关,有效防范企业偏离主业、过度扩张、高杠杆经营、涉及担保圈或民间借贷等风险,利用联合授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技术,破解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风控难度大等问题,确保商业可持续。”

 

“大数据、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破局银行“尽职免责”的利剑?是为一问,欢迎讨论。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留言,点👍转发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