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留美学子】一个纯粹教育、发表千期精选文章的公益平台。
当初决定在哥大读研,几乎全然是为了纽约。然而,这座城像是一个可以席卷一切的复杂而庞大的社会机器,在它面前,个人的理想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几乎要承认,来纽约,是个错误的决定, 直到……
国内的人纠结北上广深,而留美的人也终究要直面这个问题,毕业了去哪个城市?
对我来说,当初决定在哥大读研,几乎全然是为了纽约。我满心期待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乏机遇的地方,会促使我找到人生下一步的方向。然而,真正住下后,这座城更像是一个可以席卷一切的复杂而庞大的社会机器,在它面前,个人的理想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几乎要承认,来纽约,是个错误的决定。
直到上周,我和朋友去看了一部外百老汇(Off-Broadway)话剧,今年十月刚刚首演的《爱的徒劳》(Love’s Labor’s Lost)。两个多小时的剧场体验,让我突然想明白,要处理现实和理想的错位,最关键的是什么。
该剧由独立剧院 Shake & Bake Company制作,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喜剧。但当你注意到宣传海报上,莎翁一头秀发捧起的酒杯,还有和古代佩剑相对的巨大餐叉,就应该怀疑它和正统的莎剧有些不一样。
看这部剧,观众不能只是老老实实坐着,还需要吃完一顿专业厨师调制的八道菜晚餐,外加品尝酒水。
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讽刺喜剧之一,《爱的徒劳》原本讲的是四对贵族男女如何相遇、相爱、误会,最终承诺终生的故事。但Shake & Bake剧院的导演显然不满足于直接还原经典到老套的剧情,而是将整部剧嵌入一个现代日常情景——厨房。
所以当你一踏进剧院的大门,食物的香气和调酒师已经在恭候光临。剧场开门后,会发现这是一个开阔大厅,乡村画风的墙上挂着各种厨具,布沙发和摆好杯盘的小桌围成一圈,只有满天花板悬着的几十盏家用吊灯,透露出一些舞台的秘密。待到每晚的四十位观众全部入座后,仍找不到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舞台。你和同来的朋友、刚认识的邻座,在一个怪诞却温馨的空间里放松谈笑,也不知道接下去该期待什么。
很快有人微笑上前为你倒酒,递上前菜。但还没等那口好吃三文鱼的下肚,刚刚那端盘子极为娴熟的服务员忽然就弹起了琴,开始流畅而深情地诵出莎翁的台词。转眼间大厅的中心变成了三百六十度没有死角的舞台,话剧和晚宴就这样在同一个时空发生了。
其实,这种反传统的体验式剧场,在最近十年的戏剧市场已经颇为常见。2011年,在纽约首演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掀起浸入式戏剧的热潮。短短几年就火到太平洋彼岸在上海开设分场,被热情的中国观众盖章了“神剧”的口碑。
但在市场热度背后,少有人关心这个时代的戏剧本身正在经历怎样的转向。即使是在文化业如此蓬勃、与伦敦西区齐名的戏剧之都曼哈顿,戏剧创作者的现实也是骨感的。
一方面,百老汇音乐剧售票处前永远的长队,有观光客们迫不及待地参与文化和商业价值双高的奇观。而另一方面,数字娱乐的全民化让传统剧场和这个时代越发难以产生共鸣。从某种角度讲,《不眠之夜》是在彻底放弃了令大众隔膜的传统文本之后,依靠专业舞蹈、精密布景和解谜参与这些刺激的新元素,才为《麦克白》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杀出一条血路。
在这样的环境里,外百老汇的独立戏剧该怎样做?如何让不热衷戏剧的人,也能在莎士比亚的台词里屏息凝神?而初到纽约的人,又为什么值得钻进一家没名气的小剧院呢?
对于这些问题,《爱的徒劳》给出了极为巧妙的答案。
将餐饮和艺术嫁接,本来容易招致两边不靠的质疑。但对于《爱的徒劳》这部剧,这个结合恰恰是最关键的隐喻。
在厨房这个最有烟火气息的场景里,演员搭建出一个情感的世界,而观众则用自身大快朵颐的动作,激活了“欲望”,这个爱情故事中最核心的符号。“Great theater must be consumed”(伟大的戏剧需要被消费),在酒足饭饱之后,观众会突然领会这句藏在海报里的话。
前来消费戏剧的人,被创作者开了一个玩笑。四百多年前英国的时代弄潮儿,不也是这样被莎翁机智而善意地嘲讽过?
《爱的徒劳》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和戏剧完成亲密的接触。戏剧迷在莎翁的原著独白感动,普通观众在美食的辅助下参与一场有趣的戏剧实验,而偶然进场的每个人,都会在多年后想起在那个剧场厨房度过的纽约夜晚,和当时的身边人。
回家路上,在1号线摇晃的车厢里,我仿佛再次看到了那群身穿厨师服、脚踩运动鞋、肤色不同的青年演员。用夸张和挑逗性的肢体动作表达爱恨,却用最字正腔圆的念白致敬经典的戏剧,他们不正是所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寻出路的纽约客的缩影么?
纽约的迷人,终究在于纽约客是一群敢于面对和尊重自己欲望的人。我想我不该再抱怨这座城市的混乱,因为那混乱正在孕育着新的创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