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eng,Mengdie
上周六,Liz Carlson渡过了一生中
最悲伤的夜晚。
她一人独守在145头搁浅的领航鲸身边,她的同伴Julian Ripoll正一路狂奔15公里,去岛上的基地找巡逻员报告。
这一个半小时里,只有不绝的海涛声,鲸群的悲鸣,以及Liz绝望的呼喊和哭泣。
拍摄/Liz Carlson
他们所在的这个Stewart Island,是新西兰南端最偏远的小岛,上面有着最原始的风景,却没有人烟,没有信号,也没有完好的道路系统。
Liz Carlson是一位职业旅行者,她和旅伴Julian当时正在这个偏远小岛做为期5天的徒步旅行。
傍晚的时候,他们趁着低潮在西岸的海边捡了捡贝壳,正准备回到帐篷休息,却亲眼目睹了上百只领航鲸在这片沙滩上搁浅。
Liz Carlson现场拍摄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海豹,当我们反应过来后,我们丢下了所有东西,跑到水里去帮它们,”
“但无论我们怎么拖,怎么推,都没用——它们太大太沉了,”
拍摄/Liz Carlson
当时是8点30分,Julian一路狂奔去通知巡逻员,而Liz则留下来陪在这些鲸群身边。
“我永远无法忘记它们的哭喊,我坐在水里,陪在它们身边,它们就那样看着我……
“我永远无法忘记它们的挣扎,想朝海里游去,但它们沉重的身体却让它们在沙子里越陷越深……我的心都碎了。”
拍摄/Liz Carlson
她试着去把最小的鲸宝宝抱到水更深的海里去,但不到几分钟,它就会再次搁浅到海滩上;
她不停地往那些开始发干的领航鲸身上浇水,手都快冻冰了,但它们的状况还是越来越糟……
“明白自己根本无法救它们,这是我体会过的最难受的感觉。”
拍摄/Liz Carlson
无奈的结果…
全部进行安乐死
事实上,没有人能救这些鲸——
要将这145头搁浅的鲸送回海里,至少需要1000人,这个人数已经是整个当地人口的两倍多,且不提还要面对当地基础建设水平差,糟糕的天气和强潮汐,以及时间紧张等状况……
根据新西兰环保部的说法,其实救援队员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将近一半的鲸鱼死亡了。
拍摄/Julian Ripoll
“悲伤的是,帮助这些鲸成功返回海洋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偏远的位置,附近缺乏人力,再加上鲸迅速恶化的身体条件,都意味着最人性的做法,是对它们进行安乐死。”
如果不进行安乐死,那么等待这些鲸的将是长达几天的极度痛苦:
在灼热和缺水中,在海鸥和其他掠食者的袭击中,一点一点死去。
目前,剩下的鲸已经全部被施与人道安乐死。当地也已经下了禁令,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不允许在鲸类尸体降解期间任何人接近事发地。
与此同时,新西兰鲸搁浅的事,也已经被世界各大媒体报道,引来人们的纷纷扼腕叹息。
大规模鲸群搁浅
新西兰每年都发生
几乎每年,在新西兰海域都会有较大规模的鲸群搁浅。
去年2月,就有先后大约650头领航鲸在新西兰南岛北端的Golden Bay附近搁浅,
当时正值旅游旺季,加之事发地为旅游热门地,很快当地就召集到了大批包括一些中国游客在内的志愿者,对鲸进行了及时救援。
经过人们的日夜奋战,大约有一半的鲸得以重新返回海洋,剩下约300多头则不幸死亡。
今年4月,在南岛偏远的西岸,也有38头领航鲸搁浅。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新西兰各地还集中发生了鲸搁浅事件:
除了Stewart Island的那140余只外,在北地的Doubtful Bay,著名的Ninety Mile Beach以及Great Exhibition Bay均有鲸被发现搁浅……
为什么有这么多鲸搁浅?
没有人有确切的答案。
——鲸搁浅跟恶劣天气、潮汐、回声定位系统故障、鲸群跟随和人为等等因素都可能有关,而且每次鲸群搁浅都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很难一概而论。
不过,近年科学家却越来越多的发现人类活动可能对鲸群搁浅“贡献”不小——
根据纽约时报曾发表的一篇报道,海洋哺乳动物群通常在海里都能从容不迫的行进,但是,当面临威胁时,它们就会加速。
比如领航鲸,最快就可以达到20mph(大概9米每秒)……
科学家们表示,领航鲸全力冲刺好几英里,往往是遇上了特别可怕的事情才会这样,因为游这么快其实有沉重的代价:
它们的体力不仅会大大削弱,而且为了游得更快,它们通常会快速升到水面,拖水行进,而这则可能引发它们的减压病——
关于鲸鱼搁浅与减压病关系的学术报告
跟潜水员不能从水底过快回到水面是一个道理,快速从高气压的海里回到低气压的水面,会在体内引发气体栓塞,进而影响多个脏器,最终可能导致痉挛、意识丧失、局部瘫痪甚至死亡,
这对整个鲸群的导航无疑是严重不利的。
比如2002年,就有研究者发现一群搁浅的剑吻鲸有明显的减压病症状。
日本捕鲸队
正在南大洋疯狂捕鲸
就在整个新西兰,甚至全世界
都在为搁浅鲸而心痛不已的时候
却有一队日本“科考”捕鲸船队
正大摇大摆地前往南太平洋
进行残忍的捕猎行动。
情景资料图
据悉,这队船队已于11月12日出发,全速开往南大洋。
11月13日,新西兰副总理兼外交部长Winston Peters已经发出谴责,要求日本停止此次的南大洋活动。
“日本弃重大的科学建议于不顾,
一意孤行坚持这一过时而不必要的行为,
新西兰对此感到非常失望。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
日本明明有那么多好的东西可以向世界展示,
却死抱着这种过时的办法,
抑善扬恶。”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之一。在日本,捕鲸业已经有千年历史。
虽然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但却为日本的捕鲸业,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日本可以以“科学研究”的借口,在南极洲和北太平洋捕鲸。
但是,日本残忍的捕鲸行为,
以及捕鲸数量,
真的是出于“科学研究”的目的吗?
根据日本鲸类研究所(Institute for Cetacean Research)自己的数据,光是2016年,光是在南极洲一带,日本捕鲸船就一共杀掉了333头小须鲸,
其中230头为母鲸,而且这90%的母鲸,都还怀着宝宝……
而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截至9月,日本人今年在南极洲捕杀的小须鲸数量,也已经超过了50头。
不知道是什么“科学研究”,需要杀害这么多鲸鱼?
日捕鲸船使用爆炸鱼叉
残忍指数令人发指
很多人都看过和日本在南大洋捕杀海豚有关的纪录片:The Cove血色海湾,对记录片中海豚的无助和人类的残忍,都印象深刻,
然而现实中,日捕鲸船的残忍度,有过之无不及。
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曾在去年11月28日披露过日本捕鲸船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疯狂虐杀鲸的画面。
央视曾经专门做过报道,
随着一声爆破声,
一个硕大的鱼叉精准地在鲸鱼的身体里爆炸了
本在海洋中自由遨游的庞然大物就这样惨死
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
是的,
这就是日本在南大洋捕鲸的实录
这些画面,由澳大利亚海上巡逻队拍摄于2008年
但长久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为了维护和日本的外交关系一直拒绝公开,
直到2017年,视频才被公之于众…
据称,被射入鲸身体中的鱼叉,是由日本最有经验的捕鲸人们经过层层改进的,一叉入骨……
疼痛不已的鲸只能在海面中挣扎,翻腾,却无法逃脱…
最终,鲸没有了力气,也没有了生命…
在拖行一段时间后,被判定死亡的鲸被头朝下地拉上渔船,在船上留下一道巨大的血痕…
而实施这一残忍作业的渔船上,则赫然地写着“Research”的字样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赫然展现在结果栏的血腥画面,让人不忍直视…
进而搜索你还会发现,实际上,日本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残忍捕鲸的国家,一些地方如冰岛、挪威,也有类似的行为……
现实如此无奈
我们如何改变?
当然,这并不表示,此次新西兰的大规模鲸群搁浅事件,就一定和日本等国的捕鲸行动有关。
事实上,就像前文已经和大家介绍过的一样,能够导致鲸鱼搁浅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很多,
也许,是因为近期的太阳风暴扰乱了磁场,或者闪电太多了,月亮太亮了,天气太糟糕了,干扰了它们的导航系统,
也许是因为有一些鲸因为误把塑料当做水母吞食,造成身体伤害,从而搁浅,
而鲸又是一个很抱团的物种——搁浅的鲸发出的绝望呼救声,就会吸引更多鲸前来,造成更大规模的搁浅。
前不久,一头长达9.5米的抹香鲸在印尼搁浅,死亡后人们在它胃里发现了25只塑料袋和115个一次性塑料杯……
但是无论什么原因,矛盾的现实都让人无法接受:
一边是热爱地球、热爱生命的人为了搁浅的鲸群而潸然落泪,
一边则是贪婪的人为了一己私欲而对美丽的物种,和我们的地球环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在这里,天维菌想要告诉所有人,
要改变现实,就要从每个人做起!
作为普通人,
我们能做的其实有很多!
你可以:
平时做好垃圾归类,减少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的可能
去海滩时不要留下垃圾,最好不要携带塑料袋等容易被风吹跑、遗失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不要消费任何鲸类制品,如含有鲸脂鲸骨的皮革、香水、饵料、蜡烛和肥皂等。
对海洋保护话题多关注,多讨论,请相信舆论的力量。
总之,
关爱保护海洋环境,
共同抵制鲸类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