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8岁关键词是保送、复旦、转专业、挣扎、转学、突如其来的港大offer。这是我人生的第2个重要里程碑。
从17岁时保送复旦大学,到一学期后转专业,再到一年后转学到香港大学本科,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18岁的我做对了哪些事情呢?
1
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再模糊也没关系,并且先付出:
我的高中拥有大学语言类专业的保送资格,当时我们高中规定每个人只有1次保送志愿、才能拿到那1次保送笔试面试的机会。那时候我的目标就是综合性大学,我知道语言类专业的局限性,我想要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课程和活动多样性。
这里要提第1个关键人物是我爸,我爸是非清华北大不上的人,主要因为从我爷爷开始是清华毕业的,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清华情节。那时候我对自己没什么信心,也不想去念小语种专业,不过那样可能就没有这个故事了吧。
从选择上哪一个中学开始,我爸妈就让我自己收集信息,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承担责任。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会提建议,他们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告诉我一些教训,他们会把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我。
经过3个月的纠结和挣扎,我选择了复旦大学,首先复旦是综合性大学,语言类专业历史悠久,文学氛围浓厚,第二我研究过,保送复旦的同学允许转专业。
我准备了2个月的保送笔试和面试,复旦的教授来我们高中面试保送生,我面试完之后,心里已经有八九成把握可以拿到这个保送名额了。
一个星期之后,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复旦大学英文文学与翻译专业的保送资格。
保送之后,我开始自学英语-中文口译,高三下学期,我一次性通过了上海高级口译的笔试和面试,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的英语水平已经可以直接做口译了,那为什么还要念英语专业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人都会说英语,英语已经成为最通用的工具性语言了,英语专业还有哪些竞争优势呢?
那时候我爸总是对我不满意,他认为我应该去更广阔更优秀的平台,他觉得我有能力去,我有更大的潜能。17岁的时候哪里知道自己有多大潜能,而我爸就是那个告诉我,我有很大潜能的人。
怎么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选择标准呢?虽然我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这也是一种选择标准。
承认自己现在的处境,在我的生活中,问题要比答案多,让这些问题包围着我,留心观察,去摸索,要先付出,建立自己的选择标准。
2
留心观察,积极探索,激活内心埋下的种子:
复旦开学之后,我很快意识到:专业课上我在吃老本,我在吃外国语高中给我打下的英语基础和英语优势,以及自学口译的老本。
我知道如果长期吃老本下去,会变成温水煮青蛙。
这时候第2个关键人物出场了,我很庆幸也很感激自己遇到了一个很鼓励学生、关心学生发展的辅导员,每次开班会她都会告诉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要上心。”
我一开学就找辅导员谈心,辅导员跟我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让我一直铭记在心:“你不用着急一步到位,慢慢探索,你的答案就会出来的。”
于是,我开始寻找各种机会和别人交流,交流每个专业都在学什么做什么,大一时我开始跑各种行业论坛和企业宣讲会,我用心观察什么类型的公司,对于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学长学姐们的暑假都在做什么。
从拿到保送资格之后,到在复旦的那一年,我都在留心观察,慢慢探索。观察自己,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探索自己,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想清楚自己的选择标准。
感谢自己过去的努力,不用高考,我就可以在复旦如此优秀的名校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有这样了解发现的平台,是非常难得、非常让我感恩的际遇。
在复旦不到1年的探索道路上,有3件事情触动了我,激活了我内心早就埋下的那颗种子:
第1件事情,是我参加了一个做交替传译的分享会,交替传译并不想大众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听一句英文,你翻译出一句中文就好。我觉得交替传译更像是你在做某个人在另一个语言频道上的发言人,你代表的是他的形象,你需要模仿你要翻译的那个人的气质和感觉,你要懂得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把握语境中的用词,还需要面对观众,是某种形式的公众演讲,用词拿捏和神态表情都要很到位。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说的中文内容让观众笑出声来,那你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如果只听得懂英文的观众没有笑出声来,那就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那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做好一个中英文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不像考一个高级口译证书那样简单。那次活动触动我的地方在于,那个讲课的老师举例他的学生因为做口译,而扩大交际圈,获得推荐去名校的例子,他说:“很多人拉开差距,正是因为他们去了不同的学校,遇见了不同的人,你可能会感觉到你现在的环境,不如你以前的环境。”
第2个触动我的地方,是我看到了曾子墨的自传《墨迹》。曾子墨高三时保送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然后开始自己准备考托福、写申请文书,申请到了美国大学Dartmouth College。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有人本科转学的故事,曾子墨描写的经历触动了那个时候的我。
第3件触动我的事情,是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的挣扎,虽然我高中是理科专业,但是我在复旦大一是文科专业要转到其他专业很难,因为一些前期课程没有修,我只能选择转去非理科专业。最后我选择了转专业到新闻系,复旦的新闻专业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转专业的竞争也很激烈。
也许因为我高中时做过报社小记者,在杂志发表过自己写的作文,再加上课外活动参加的比较多,面试也得心应手,所以我转专业的过程挺顺利的。可是我转专业成功之后并没有很开心,因为感觉新闻系和外文系很多地方差不多吧。
到底是因为某天你遇见的那个人、那件事、那句话,才启发了你,还是因为你心中早就埋有那颗种子,那句话激活了你心中的种子,我也不知道。
如果我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积极探索,我也很难遇到那些激活我内心种子的“信号”和“暗示”。
每件事情、每段经历都是生命的一个礼物,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那些埋在内心,关于理想的种子,有的渐渐死去,有的因为之后的际遇被激活,这其中有环境的作用,现在再回头看,那些死去的种子多数是因为我放弃了,而那些能够发芽的种子,多数是因为我之后长期的浇灌和培育,这其中必然有挣扎、犹豫、和漫长的等待。
3
主动选择,敢想敢做,抓住机遇:
换环境、改变自己的这颗种子,埋在我心中很长时间了,贯穿了我的17-18岁。
真正开始考虑转学,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那是一个学长写的他是如何转学到港大的技术性操作的申请经验分享。那篇文章阅读量很高,很多人都看过,但真正放在心上,自己去实践申请转学的人,我想应该不多,我就是为数不多亲自实践的少数之一。这时候回想起辅导员的那句“自己的事情自己要上心”。
那时候离申请港大的截止日期只有1个月了,根据我在复旦那一年对专业、对课程、对以后出路的观察交流了解,我选出了几个感兴趣的专业。最后是我爸看到Quantitative Finance这个陌生的名词,这个专业当时在内地本科教育中没有,是个比较注重基础教育的本科课程设置。
虽然准备港大申请材料的时间紧,好在我一直都是个对自己的生活有记录、有想法的人,加上我也有参加活动和比赛的经历,所以我准备转学的申请材料不难,也很快。
如果不是之前保送、转专业挣扎的种种,如果没有我之前留心观察积极探索的一切,如果不是我内心的种子被激活了,我也不会看到一篇文章,就动手申请转学。
实际上,我只申请了一所学校的转学,只有港大。那时候我还真是敢想敢做,勇敢无畏啊。
4
不设限,勇敢接受挑战,相信自己可以:
如果是朋友们考虑换工作、转行,如果是现在朋友们在考虑要不要再去读书,申请MBA之类的,那我们会考虑现在做哪些事情可以提高竞争力,自己的独特性和可替代性,其他潜在竞争者有哪些,哪个公司/学校的特征和优势是什么,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之后有哪些出路。这不是在运用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在给自己做案例分析吗?
现在我们考虑事情的因素更多了,一方面是我们想的更全面,考虑事情更深刻了,另一方面,这些考虑因素,这些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也让我们更加谨慎小心,甚至可能成为束缚我们,给自己设限的可能。
现在让我分析一下我18岁转学港大的决定,我可能会想:我没有任何国家的高考成绩,从英文专业转学到这种数学要求高的理科专业,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跨专业转学成功过,我也不了解港大的氛围和特点,我怎么就这样申请转学了呢?
18岁的我已经吸取了17岁我做保送决定的教训,我更加自信,也更加勇敢,为什么我不可以?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想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唤醒了我的潜力,吸引来了我想要的机会吧。
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才会遇见,还要有能力抓住机遇。
5
没有规划,没有地图的时候,别害怕别焦虑,走上一条路会自动出现下一条路:
18岁我的转学故事的结局,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美好幸运。
在复旦第一年结束的6月底,我收到了港大的面试。
在那个暑假的8月初,我收到了港大的拒信,我想大概是我00000,专业跨度太大吧。
就在那个暑假的8月尾,复旦第二年开学的那一天,我接到了港大老师的电话,要求再一次面试,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已经没有希望的事情,在这样突然的情况下,有了新机会。
但在那个当下,我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我没有好好把握这次面试,我会后悔一辈子吧。
18岁的我深深意识到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也许这就是很多人物传记中,会出现的那个决定性的、命运般的时刻。
面试我没在怕的,从保送到在复旦参加活动大大小小的面试也经历过一些了,加上我对生活对自己一直是有记录有反思的人,所以我把面试重点放在了展现自己做过的努力,自己的经历和特别之处上。
在复旦大二开学的第3天,我终于结束了我港大转学的最后一场面试。面试完之后,我内心已经有七八成把握,自己可以拿到这个OFFER了,那感觉和复旦保送面试之后的感觉还真是如出一辙。
过了一个内心复杂的周末,港大的OFFER如约而至。横在我面前的,是我对转学、去香港、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英式教育体系的焦虑和不安,再加上OFFER降临的时候离港大开学只有19天了,我没有任何准备。
尽管我心中有很多对于未知的不安和对复旦的不舍,我还要在20天之内办完签证、港大入学、选课、复旦退学手续,但我还是很清楚地知道:我没有理由放弃这个机会。
后来我才明白,人生中这样的际遇是很难得的,在所谓命运降临,被点到名时,你要站出来,大声喊一声“到!”
如果没有前面一系列的探索发现和纠结挣扎,我也不会留心这个机会,也不会看到一篇文章就去申请转学,也就更不会“被命运点名”。
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我们困惑,迷茫,我们担心自己会迷失方向,但留在原地,不愿行动,是无法发现未来的。
来到自己不认识的地方,才是生命合理的目的地。
来到港大之后,我也经常想象,如果我没有拿到这个OFFER,如果我还在复旦上学的话,我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人对于未选择的道路、不同可能性,总还是会幻想留恋的。
无论是我的转学故事,还是后来到现在的经历,都让我更加明白了:没有人生规划、没有地图在手上,也没有关系,你正在走的路,会领你走向下一条路,然后是下一条,再下一条,他们会带你走向许多奇迹一般,令你惊异的地方,这些地点不在你预定的、计划的道路上,但他们在前方等着你。
有时候,我们看上去是在绕远路,看上去是偶然的、未曾规划的际遇,直到抵达目的地之后,我们才会了解,是这条未经计划、不可思议的路,把我们带到了这里,这是我理解的connect the dots,连点成线。
转学成功之后,很多人不理解、很惊讶我的决定,“复旦这么好,你还要转学?”,“你怎么做到转学港大的?”,“为什么你知道能这样转学,我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够转学成功?”
不安全感多数是因为对于事物浮于表面的理解,而我的安全感,是知道每件事情背后,每一点成就,无论多小,背后都有细节的付出和复杂运转。
我时常回想17、18岁的自己,还有转学这个人生重要里程碑教会我的道理,现在再一次写下那一年里环环相扣的经历,回想那其中的起承转合,还真是奇妙。
好好说完这个故事,把我自己带回到了17、18岁,把我带回那一年里的每个成长艰难时刻,自省自勉。
▼
推荐阅读
美国教育部学校性骚扰新规定,女生都该知道!
硬核!这个公司的员工圣诞礼物是人手一把枪!
【美国留学中心】最齐全的美国留学资讯,最扯的美国新闻吐槽,最有用的留学攻略,为留学生和即将的留学生答疑解惑。
微信ID:usagogogo
投稿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