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故事:一名在清华做研究的英国医生

2018年11月24日 英国驻上海总领馆


巴巴克·贾维德(Babak Javid)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剑桥大学免疫学博士、传染病医师及医学系临床讲师。他于2011年来到中国,成立了独立研究小组,重点研究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

前言


英国和中国在科研创新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带动了两国研究与创新前沿领域的学术和产业界人士之间的互动。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中国处)采访了一系列在中国从事前沿科研与创新合作的英国专家学者和产业从业者们。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历,追随自己所热衷的研究领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


我们把这个系列叫做

“My China Story 我的中国故事”

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

带大家从不一样的视角

了解英国科研学者们

在中国的故事


第三篇“My China Story 我的中国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医生——巴巴克·贾维德(Babak Javid)教授。




本期访谈嘉宾

巴巴克·贾维德教授

巴巴克·贾维德(Babak Javid)教授目前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自己的独立研究小组做研究,重点研究对象是一种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病原体。 作为一个不走寻常路,来到中国研究结核病的英国医生,他说: “如果考虑来中国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接受她与众不同的一面。






Q1:请简单介绍一下您在英国的学术背景吧?


我最初是在剑桥大学就读的医药专业。毕业后,我担任初级医师,主要是在伦敦工作,其后又于2001年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临床研究实习生的身份回到剑桥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

完成博士学位后,我于2004年重返临床工作,担任传染病医师及剑桥大学医学系临床讲师。之后,我成功申请到了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临床医生科学家奖学金,并借此机会在2007年到了哈佛大学埃里克·罗宾(Eric Rubin)教授的实验室工作。

2011年10月我来到了清华大学,并在此成立了我的独立研究小组。


Q2:您在学术方面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目前正在从事什么研究项目呢?


我们小组主要研究的重点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病原体,它可导致结核病世界上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最多, 超过任何一种其它传染病(最近超过了艾滋病毒)。仅在2016年就有近18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


由于是一种贫困疾病,结核病本身没有受到新闻界广泛关注而且所接受的资助也很有限。结核病患者是世界上被剥夺权利最多最被人 “遗忘”的人群。另一个更让人吃惊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在最初感染结核病时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如果能够了解它的致病机理,就可以帮助我们制造出更好的结核病疫苗,加速消除结核病,使其免于成为一种公共卫生的威胁。

我的团队已经发现了某些药物类分子,可以减少结核菌在合成新蛋白质时所犯“错误”的数目。这个发现的神奇性就在于可以使结核菌更容易被杀死,从而有望成为加速治疗结核病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在结核病目前的治疗时间长达20个月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Q3:是什么首先吸引您到中国来开展学术活动的?

中国的结核病问题非常严重(每年100万个病例),但中国的结核病研究发展却差强人意。与许多其它结核病高发国家不同,中国拥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学术体系,这使得我们可以招募到诸多才华横溢、高度进取的学生,并能得到相当数量的资助。这意味着我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培训和培养新一代优秀的年轻结核病科学家,同时,我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的家人也被吸引到了中国。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地方。人们秉持非常超前和乐观的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及其人民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能参与到这一历程当中对于我和我从事钢琴教学的妻子以及我们当时年纪尚幼的女儿来说,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儿。


Q4:搬到中国前,您个人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如何?

我第一次来这儿实际上是为了完成面试!即便如此,我对中国人民的开放的思想观念、热情和乐观的态度印象深刻。


Q5:那些印象自那以后改变了吗?如果是,是如何改变的?

中国在病原体研究(即我所从事的领域)等问题上存在强烈的避险心态,因此很难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前沿设施,使中国在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


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和中国朋友之间真诚相处关怀彼此并建立起深厚友谊。这是件十分令人惊喜的事情。 尽管最初略显谨慎,但一旦你与中国人交上了朋友,相对于西方许多朋友而言,他们对这种关系的投入更为深入。




Q6: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的英国学者,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呢?

“你认识什么样的人”真的会影响到你是否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个中文说得不太利落的外国人,我有时会感觉像一个局外人。我经常被邀请参加最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但很少被邀请参加国内不那么有声望的会议 —— 这与我的大多数中国同事的经历刚好相反。 


Q7:为什么英国的博士后们应该考虑在中国寻求职业发展?

中国这个地方有着有好有坏的挑战、有时令人激动有时也令人沮丧。在这里生活貌似比在英国一个安稳的职位上发展面临更多的跌宕起伏。但如果考虑来中国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接受她与众不同的一面。


我有两个外国博士后朋友:一个美国的博士后,从未真正融入中国,极少摆脱她的舒适区,在沮丧当中离开了中国;还有一个非常喜欢这里的印度博士后,他对中国的了解甚至比我更加深入!




有关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中国处)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是英国最主要的研发资助公立机构。中国处是其在海外设有的四个办事处之一。自2007年成立以来,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中国处已经促成了中英两国共同投资2.7亿英镑,资助了60项联合研究计划,涉及中英两国200多家机构。


英国国际科研与创新署中国处(UKRI China)通过与中国科研资助机构紧密合作,促进中英联合科研和创新计划的实施,对中国迅速变化的科研与创新格局提供实地见解,通过协调并扩大合作伙伴的参与,提高英国在科研与创新领域的知名度。


“My China Story 我的中国故事“是由英国研究与创新署(中国处)撰写的一系列关于中英两国开展的,前沿性合作的专业学者和创意者的文章集选。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前往官网。


//
往期精彩回顾
//

我的中国故事 1:我是一名保护生态学家
我的中国故事 2:我用虚拟现实保护文化遗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