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请耐心阅读,我们会分享三个移民故事给你来说明问题
很多刚到加拿大的华人常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真的是到了一个发到国家吗?毕竟,加拿大看起来与中国人观念中的“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走在加拿大城市的街头,看不到满街豪车,更看不到北京上海那样高密度的摩天大楼。坐在家里购物,京东、淘宝这种早上下单下午就能送达的网购服务是天方夜谭。这里更没有全国通达的高铁动车,出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自己开车,开远一点还能发现这里牛羊比人口多的现实。
很多人戏称加拿大是“大农村”,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农村却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加拿大到底比中国发达在哪里?
最直观经济指标没有可比性
在很多中国的观念中,谈论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贫富,最关注的数据是GDP。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GDP总量超过1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加拿大2017年的GDP总量只有1.65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十位。从宏观的总量来说,中国经济体量远远超过了加拿大。但其实这样一个宏观体量的超越,意义不大。因为宏观的体量最终也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组成的,经济数据最终要看个体每个人的情况。2017年加拿大人均GDP是4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是8800多美元。加拿大是中国的5倍多。
GDP并不是衡量经济的唯一标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具体的收入指标可能更能体现每个人生活状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每人月均2164元。注意,这是可支配收入,它不是单纯的工资,还包含你可能的兼职外快收入、股票存款利息收入、失业救济低保等各个渠道能到手的所有钱。
2164元仅仅相当于313美元(按照6.9的汇率计算)。世界银行统计的加拿大居民2017年人均总收入是42870美元,算下来每个月人均是3572美元。也就是说两边平均收入差距高达10倍以上。毫无疑问,加拿大人的生活更加富裕。而且这种富裕并不是“平均”之后的结果,因为加拿大的社会差距比中国更小。
根据世界世行统计各国基尼系数情况,加拿大在2013年的时候是0.34,此后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下。中国国家统计局给出的2013年基尼系数就到了0.413。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居民收入月不平等,更多人的财富数字是“被平均”拉上去的。
科技金融制造等领域没可比性
经济水平好坏只是一个方面,就好比中东地区的很多国家居民很富裕、国家也很富有,但通常人们不会认为他们有多么发达。这是因为对于经济来说,还存在发展方式的问题。通常认为发达国家更侧重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所以中国近年来也一直在鼓励科技进步,像早年的“科教兴国”,最近几年的“2015计划”等等,都是为了科技产业进步而做出的努力。尽管已经很努力了,但现实中与加拿大这种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大家经常听说的热门科技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方向,加拿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一大批研究方面人才都在加拿大,什么深度学习、什么强化学习的领军人物都是加拿大人。而且他们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加拿大有600多家AI初创企业,而且苹果、微软、三星、谷歌、Facebook、Uber、英特尔和亚马逊等巨头都把自己的AI研发中心放在加拿大。传统科技领域,加拿大更是长期领先,比如核技术领域。加拿大从1941年就开始研究核电站反应堆技术,现在中国浙江秦山核电站三期两个核反应堆采用的就是加拿大坎杜能源公司的重水堆核电技术。
秦山核电站三期
现代制造业方面,加拿大也并不弱。最近几年中国国内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其中就少不了加拿大的帮助。上海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均采购了大量加拿大庞巴迪公司与中车旗下的长春轨道交通客车公司合作研发的列车。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高铁方面,大家耳熟能详的和谐号动车组,实际上使用了不少庞巴迪在青岛合资公司生产的车型。同时加拿大也是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之一,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知名汽车品牌,但是却是北美汽车制造中心。加拿大汽车产业主要是以外国汽车品牌整车组装企业和本地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组成。加拿大的汽车主要用于出口,北美地区汽车总产量的15%在加拿大,加拿大本国90%以上的汽车是用于出口。出口额仅次于日美德三国,是世界第四大汽车出口地。
2016年世界各国汽车出口量分布图
加拿大的金融服务业也十分发达,多伦多股票交易市场是世界八大交易市场之一。截至2012年就已经有了3900多家上市公司,而中国到2018年也只有近3500家上市公司。更有意思的是,股市结构完全不同。多伦多股票交易市场是全世界能源企业上市最集中的市场,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科技类企业上市的市场,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也就是说,加拿大的股市以能源和科技两大类型的企业居多。
文明与生活没有可比性
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行业发展,最终离不开的核心就是人。最终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足够发达的关键,还是看如何对待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基本上在中国人最关心的医疗、教育等领域,加拿大都是“下了血本”在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保障。
根据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CIHI)的数据,2017年加拿大的医疗总开支约达2420亿加元,也就是大约12100亿人民币。这么巨大的医疗开销中,政府提供的“公款”承担了70%,个人承担了大约15%,余下由商业保险等其他方式承担。而我们这边则享受不到这么高比例的“公费医疗”。《2017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给出的中国医疗总开支是51000多亿,但政府支出比例只有30%,个人支出比例占了28%。余下则是由社会支出承担的。
加拿大对医疗的高支出支撑起来了一个普通居民看病不要钱的免费医保体系。正是因为不要钱,所以保证了大家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介绍过很多,大家可以详细了解:
我在加拿大看病的故事
之前有段时间北京严重雾霾,朋友圈都在转一篇儿童医院堪比春运火车站的文章。这让我想起10年前带老大在北京看病的经历,每次排队挂号、排队等叫号、排队化验、排队交费、排队取药……总之带孩子看个病,见大夫5分钟,排队4小时……
现在,很庆幸孩子在加拿大可以摆脱这种命运了。
在北京带孩子看过病的妈都知道,医院里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除了没有大包小包的行李,拥挤程度并不比春运的火车站好,而里面的病菌恐怕比火车站还多。
为了给娃找个舒服点的地方输液(5岁之前基本上每次发烧去医院,大夫都给开输液的处方,现在想想真后悔),宁愿花100元挂特需门诊,这样孩子可以有一张小床躺躺,否则就得挤在普通门诊的输液室和一大堆的病号挤着,挤,倒是不怕,但是想想那种细菌病毒横飞的地方很可怕,孩子就算没病,在那种环境下呆一晚上大概也有病了。
经历了几年折磨,我们决定转向价格昂贵的私立医院。那环境是真好,护士医生态度也好,笑脸相迎,温言软语,输液的时候还有牛奶和面包吃(环境改善了,但医生还是从公立医院请来的,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让输液)。
不过,到结帐的时候,那数字也很好,记得老大肺炎在私立医院做雾化和输液,3天花了3000多元。这还是五年前的价格。
总之,在国内看病,特别是带孩子看病,真的是一场噩梦,不管什么时候想起,都觉得害怕。
直到我们移民,这噩梦才算结束。
加拿大同样面临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比如由于医生紧缺,新移民要排队很久才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是非紧急的疾病,去医院看急诊可能要等七八个小时;诊所看病不用等那么久,但医生都是利用下班以后的时间来“客串”,所以只能晚上去看病……
但是,对于急需医疗服务的人群,比如孕妇、婴儿、急救病人,医院和家庭医生系统却是非常高效和方便的。
我们住的加拿大城市,当地有综合性医院,也有四五家不用预约就可以去看病的诊所。大部分就诊是通过家庭医生来完成的。
因为听说家庭医生很难排到,所以当怀疑自己怀老二后,我直接去了诊所,希望医生能帮我确诊一下。接诊的医生得知我的情况后,立即告诉我,他可能就是我的家庭医生了。过了几天,这位医生的办公室就联系我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建档”(做了一大堆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我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健康情况)。
与此同时,家庭医生帮我约好了综合性医院的各项检查,包括验血、B超等,第二天我就拿着家庭医生开的化验单去医院做了检查。每次检查完,B超医生或家庭医生会再帮你预约下一次的检查时间。整个孕期我大约做了至少10次B超(高龄产妇,捂脸),但从来没觉得像怀老大的时候那么害怕去医院做检查,那个时候,每去一次医院,都像打一场战役,在国内生过娃的妈妈都知道。
孩子出生后,医院里的母婴诊所会跟踪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我被”勒令“在出院后的第二天、第四天和第六天,带着娃去复查——量身高称体重,然后接受母乳喂养的技术指导。第三次去的时候,我恳求医生,能不能不来了(因为我的亲妈已经受不了我月子里三天两头往外跑了),医生笑咪咪地跟我说:这是最后一次了,我会把你和孩子的资料转到你的家庭医生那里。
不管是在医院和诊所,都干净整洁,没有国内很多医院那种怪味。而且,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妈妈们楼上楼下跑来跑去的挂号了,呆在诊室里出示自己的医保卡,然后安心看病就好。
母婴诊所里还设有24小时母婴热线,随时可以解答关于孕妇、产妇和婴儿的各种问题。我打这个电话咨询过孩子睡觉的问题,吃奶的问题,鹅口疮和脐疝的问题,甚至有天晚上觉得略有点发烧,赶紧打电话过去问要不要吃药或去看医生。值班医生告诉我一般产妇在刚有奶的一两天都会有点发烧,多喝点水,正常哺乳。很多时候妈妈们遇到的都是小问题,如果国内也有类似的热线,相信很多妈妈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老二长到现在,唯一一次去看家庭医生就是去打疫苗。打疫苗的过程也是先预约,按照时间到诊所,护士会先带着宝宝去做个常规体检,一切指标合格,就去准备疫苗注射的东西。老二两个月大时需要打三针疫苗,两名护士拿着三个注射器,从两边同时“开扎”,她们说这样宝宝只感到一次疼痛。Really?
和国内在胳膊上接种不同,这边的疫苗是打在大腿上,看着肉嘟嘟的胖腿,觉得应该比扎胳膊好受一点吧。
打完疫苗,护士会让妈妈和宝宝单独待一会儿,喂喂奶,安抚一下哭闹的宝宝,顺便也观察一下。20分钟后,护士再次敲门进来,告诉我可以带宝宝走了。护士还特别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问我:Are you OK? 她说一般打针宝宝没什么事,都是妈妈受不了。虽然对于孩子打针这件事我早就千锤百炼了,但是听到护士说出这么有同情心的话,心里还是挺受用的。对加拿大的医疗服务又增加了几分好感。
哦,对了,忘记说最重要的一点了:整个孕期检查、生孩子住院、婴儿体检以及接种疫苗,全都是免费的!甚至连孕期吃的维生素、宝宝在医院里用的纸尿裤、喝的新生儿水奶(液体配方奶,拧开盖子安上奶嘴就能喝)、产妇住院期间的一日三餐和24小时零食饮料,都不需要自己出钱。
出院时,护士还送了我很多水奶、产妇用品和宝宝的小帽子,让老公不住地感慨,万恶的资本主义,太会收买人心啦!
我在加拿大陪父亲看病的故事
传统观念里,一提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就觉得认为看病难、等待时间长。我也一直是这个想法,直到最近父亲不得不住院我才开始对这个体系有种新的认知。
中国人可能在养成一种习惯:有病一旦进入医院,就希望优先级尽量提前,”我要挂号、我要看医生“,但加拿大是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及分流的医疗体系,考虑到病患的各方面。虽然有些人觉得等待漫长,但我觉得加拿大医院很科学,判断病情很准确,不会浪费医疗资源。
这次入住的是列治文医院,大家都知道是华人聚集区,连这家医院的工会头头也是一名上海移民。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加拿大的工会头头不是指派的,而是由这家单位的每一个员工一人一票选出来的。
父亲住的病房有四张床,床与床之间可用布帘拉起。床头有小柜,可锁东西;床侧有电视屏幕,只要付费点播,就可以看电视节目。如果不想付费,在楼层里的病友休息室,也可时时收看电视节目,自然是英语或法语节目。医院里可上网,可以用自己的手提电脑,但只有访客区有WiFi,其他时间上网,要用病友自己的数据流量。住医院可看书,这张照片上床头有群友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传记图书。病友休息室里还有供病友看的大屏幕电视。
更贴心的是进了加拿大医院,自己不要付什么钱:从牙膏、牙刷、内裤、袜子(防滑,不容许病人穿自己的袜子)、男子的剃须用品、一日三餐、水果、饮料,都会由医院提供。等于只要人进医院,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带,一分钱也不需要。护工也是医院提供的。不需要家属陪护。连上厕所、洗澡、擦身,天天换衣服都由医院负责。
强调的一点是在加拿大看病,无论是大手术还是生孩子,就诊、住院的所有费用皆由政府负担,包括伙食和护理等,民众不用担心没钱看不起病。我所遇到的所有医生护士也十分敬业,没有利用职权之便索要红包,态度和蔼可亲。带着一张MSP卡(健保卡),无论你是平民还是富豪,都可以在医院里接受免费治疗以及手术。
过往听过朋友的经历,说住院只有冰冰冷的西式餐。可能父亲此次入住的列治文医院是华人聚集区的关系,医院尽可能地供应热食。提早一周,让病友选择,每天花式均不同。想喝茶或咖啡,在床头打个铃,马上就送过来了。父亲看不懂英文菜单没事,护工知道是华裔,会提供热的食物。
这张病床两头布满了仪表盘,可自动摇起很方便。病人头顶上方的枝杆,可帮助病友作康复训练。在床头有用于输氧的管道、监视心跳及呼叫的各种器械,据说这张病床造价大约要7000加元。
病友与病友之间有布帘,一旦拉起,可以躲进小楼自成一统,有足够的私密性。父亲对面病床住的是一个优雅的苏格兰裔老太太,涂着口红,着装一丝不苟,举止优雅,说话轻声细语。跟病友们的相处也非常融洽,气氛都很好,完全不压抑。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运作效率很不错啊。刚进医院时,有关人员就开始调查父亲的背景,从网上检索出,他拿过EI(失业保险金),银行里没多少存款,就帮他填表,申请了生活补助,有两张支票,自动地进了他的银行户头。
根据我去探视的经验,加拿大的医院可以随时进出,不用拿号牌,也没有规定的探视时间限制。尽管从理论上讲,晚上8:30前,要结束探望,也没有人来赶客。医院大厅如一个高级的酒店,撒满了阳光,温暖的色调。
旁边还有一个星巴克咖啡馆,和其他连锁店没啥两样。
各部门的位置用蓝、红、黄三色表示:黄区是造影检查、办理医疗手续;红区,笔者理解为门诊部门、处理紧急情况;蓝区是癌症、精神患者和毒品依赖性治疗的地方。
大堂还有病人及家属资源中心,提供各种资料和信息。走近一看,有中侨的信息,不少中文资料。
还有免费的WIFI上网密码。
整体来说这次父亲的住院经历还是很愉快的,完全没有任何冲突或者不适,父亲身体也在渐渐好起来。这次陪父亲看病的经历也让我换了个角度来看待加国的医疗系统。
我在加拿大第一次医疗体验
在加拿大,不论你是公民还是移民,都可以领取一张医疗卡Health Card(也称健康卡),有了这张卡,在加拿大看病、诊疗、透视、手术、住院都是免费的。在加拿大的所有福利项目中,这是最让人自豪的。所以凭着合法居留签证,我办理了保险并获得了一年的医疗卡。
这天因为身体不舒服,而抗生素类药品是需要医生签字开单才能够购买的,所以我必须先去看医生,于是也进入了这个系统一观。
第一天,家庭医生的诊所。加拿大的医院是为急诊病人和需要住院的病人准备的,普通的病人则就近到社区的诊所看病,或者选择一个固定的医生作为自己的家庭医生。诊所不大,进门是一个等候区,大概20平米左右,旁边是护士工作的前台,工作间看起来和等候厅一样大,除了电脑桌面,后面是几个装满资料的大柜子。我先到前台登记本上面写了名字,然后等到护士叫名字了以后再到前台,出示医疗卡并输入自己的个人信息。然后坐在等候大厅继续等待。
等了将近半个多小时,终于护士叫到我的名字并把我引领到里面的一个小房间。在诊疗所里面大概有7、8间一样大小的房间,只有两个房间里面有电脑,其余房间的布置大都一样,一张检查台,一台带伸缩台面的推车,有抽屉放置例如棉签,针管,绷带之类的医疗用品,两把椅子,没有桌子。
又等了会儿,医生进来询问我的情况,量血压听肺部等基本检查,并躺到检查台检查了一下胃部和腰部,然后说根据我的病状要做个检查才好。于是我又换到另一个有电脑的房间,医生去到另一个房间看下一个病人,医生的助理则过来询问我的病史,把我的个人资料输入电脑,然后到诊疗所的前台把表格打印了出来。
等医生处理完那个病人过来后,他询问了我几个问题以后在表格上面勾勾画画,签上名字,我们就离开了。
整个诊所里面就一个医生工作,医生的工作时间有限,等拿到检查表格也错过了实验室的工作时间。所以我的检查必须等到第二天才完成。
第二天,医疗实验室。整个埃德蒙顿市有几十多家的医疗实验室,也是分布在各个社区。我可以去任何一家,不过一般都是根据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选择离自己住家最近的。
我们到了最近的医疗实验室,里面还真大,比医生的诊所大多了,我们找到抽血验尿的地方,先出示了医生开的检查单子和医疗卡,然后在等候区等待。实际上我不是很清楚医生开了什么样的检查单子,可是单子上面写着我检查前必须保证16个小时不能够进食,估计是要有检验血的程序。在登记的时候,那里的护士还特意问了我的进食情况,真是谨慎严格呀!
还好那天没有多少人,一会儿就叫到我了。然后一个护士把我带到里面,靠墙一排的5个小格,每个格子里是一张小小的高桌子和两张椅子,看那架势我知道要抽血化验了。护士先是找到不同颜色的小试管,贴上有我的信息的标签,我数了一下,5根试管呢!护士帮我扎好手臂,轻轻按了下我的左手弯想找到血管,可是我的血管似乎不容易找到,她也没有像中国的护士那样用手拍以便血管显示出来,而是换了右手,继续同样的操作,终于抽血成功。
血液取样完成后,她带我到另一个房间,我才知道原来还要做心电图。我想着尿路感染不是验尿就应该可以了吗,怎么连心电图都要检查,加拿大的医疗免费那也不用那么浪费吧。做完心电图之后,护士才递给我一个密封的小杯子和两包消毒湿纸巾叫我到洗手间取尿做检查。把密封的杯子放到墙边的小柜子里面后就可以离开,检查单子实验室会送到医生那里。
第三天下午收到医生诊所里护士的电话,告诉我说检查单子送到了,并通知我在医生的上班时间到诊所。于是又等了一天才来到医生诊所。
因为已经有检查报告,所以我没有等待很久护士就把我带到诊疗房间。好消息是医生说我的心脏和血液检查都很好,很健康,就是尿路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鉴于我的病状已经自行消失(其实我自己在家里喝了大量的德国药草茶和果汁,而且还自己用艾条熏),医生说我不需要吃药或者进一步治疗,他可以开一种药膏给我预防下次发作的时候使用。
另一个消息是,我的胃镜检查和宫颈切片检查已经预约实验室,要继续排队等待通知检查的时间。能够做这两项检查的实验室只有15家,能够联系到哪一家实验室不知道,要看各个实验室的空档。据说一个星期是正常的,等两个星期也不算久。
然后拿着医生开的单子到药店买药,和生活用品比起来,加拿大的药品可真够贵的!不过好在我只需要付20%就可以了。
作为第一次在加拿大看病的人,我的感受很简单:全民免费医疗确实是很好,确实明白了为什么加拿大人看医生都不带钱包的说法。不过不是急症的话,也许真的需要一些耐心。我在中国习惯了看病交钱就能够拿药检查住院,所以这个等待的过程确实有点不适应。
加拿大的教育更是十分出众,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加拿大是世界上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国家,有超过60%的人都有高等教育学历。中国教育部给出的数据,截至2017年,全国拥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按照13.86亿的总人口算,全中国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只有不到15%。按比例算不到加拿大的四分之一。
之所以加拿大全民教育程度较高,离不开加拿大政府对教育一贯的重视。最近几年,加拿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一直维持在GDP的7%左右。中国2017年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占GDP的4.14%,是连续第六年超过了4%,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很长时间连4%都没有。世界银行统计的2014年全球各国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平均比例已经涨到了4.888%。
高投入保证了加拿大人才不断,也保证了加拿大整体教育的质量。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选出“全球教育质量国家排名”,就连续多年将加拿大列为世界第一。支撑这个“世界第一”名号的是以公立学校为主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所有加拿大孩子免费,而且重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信息检索、公众发言等方面的特点。这不仅仅是资源方面的胜出,而是教育理念全方位的区别。
加拿大整体社会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包容性,也就是尊重每一个人之间的差异。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加拿大执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年初开始,加拿大一线公务员面对来办事的居民时要避免使用母亲和父亲等性别称谓,使用先生小姐等称谓时也被告知要多多小心。这是为了避免冒犯跨性别者或特定性别认知人士。这仅仅是对一类“特殊群体”做出的改变,实际上加拿大对每一类特殊群体人士都“小心翼翼”。加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个专门的“人权委员会”来解决本省的歧视问题,而且它们对歧视的定义十分宽广,在就业、上学、住房、会员资格、服务方面出现因为血统、肤色、信仰、性别、身份方面的差异,都可以视为歧视。相较之下,中国社会的包容度还有待加强。就拿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根据2007年的数据,中国有8200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左右。但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残疾人就业率仅为31%左右,余下的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发达,关键并不是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是外卖服务快不快,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会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免费评估,寻找最适合您的正确移民方式就在本网!最新推出:0雅思,营业额500万以上的企业家移民,详情联系我们评估!
* 全球空气质量排名:加拿大超越美国排第四,当看到中国排名我哭了!
*【惊艳】加拿大第一条自驾到北极的高速路今天正式通行!沿路风景美到让你无法呼吸!
*【最全】2018加拿大移民新政变化大盘点:九大福利开放,哪一项最令你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