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悲哀:太懂事的父母,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2018年11月20日 EB5美国投资移民


来源:洞见(ID:wufutu5)


中国式父母的悲哀:太懂事的父母,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们的社会过度夸大父母的恩情,过分强调儿女的责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有的付出都应该是基于爱,爱来源于人,人不能完美,爱也不能。”

前几天,在网上看见这样一张图:

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父母的不理解和误会,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满以为在父母得知真相后,会得到父母道歉的孩子,最后收到的只是这样一条消息:吃饭了!

在习惯了身处上位的父母看来,这似乎已经是最大的妥协和道歉。

好笑之余,似乎又有些心酸。

有时候,父母无心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总是可以如此轻易地揭过。

这些伤痛或深或浅地烙印在记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而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却还在疑问:明明以前如此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何现在变得如此疏离,甚而冷漠?

资深心理师陈鸿彬曾经在自己书的自序中提过:“所有的孩子,生来无不希望能与原生家庭建立既深且厚的关系。令人遗憾的是:幼时的我们感受到的不全然都是爱,又是夹杂着更多的伤痛、冷漠与疏离,因为有些父母真的给不起或不知道该怎么给。”

面对孩子到冷漠,很多父母都不知道,他们恰恰是造成这个局面的源头。

1

“你一点都不懂心疼父母吗,真是白眼狼!”

知乎上曾经有人发起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些你很喜欢但最后没有选择的人事物?”

本以为这个问题该是以爱情和自身相关的回答居多,没想到,看见了这样一个回答。

仅仅是因为一个价值九块九的玩具铲子,便被父母接连痛打、怒骂,网友“郭锅锅”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年幼的“不懂事,浪费钱”导致的,于是将玩具高挂在墙上,甚至在弟弟想要动这个玩具的时候,情绪难以控制的激烈。而这,不过换来母亲的一句“他才多大啊,拿给他”,以及一句对当年伤害不痛不痒的“这是啥时候买的,怎么不记得了”。

于是她最后总结,自己讨厌玩玩具的小孩,甚至讨厌九块九这个价格。看似无理的痛恨,然而只要结合了她的经历,就会知道,这背后,是曾经遭受了多大的伤害。

而最让她难受的,莫过于当年对她伤害最深,影响她最深的父母,在这段往事面前的轻描淡写。

网友“Juudenchu”说:“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能马上放弃了。太懂事,只是在压榨自己。”

郭锅锅正是如此。

她以血泪换来的懂事,多年之后,在相似的事件面前,只成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个玩具,以前是她的耻辱柱,现在,变成了扎进她心口的一把刀子。

2

“没事,我陪你再照一张”

“不,有事”

“运气好的家是避风港,运气不好,家是风暴中心,还被钉死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只要你看起来正常的长大了,父母就是成功的,你还欠他们的,把你养大多不容易。”

年龄鸿沟带来的思想差异,是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直扮演着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角色,在遭到来自父母最激烈的反对之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然而直到回到家里,女孩似乎一开始还在庆幸家中一贯是不动用武力来教育孩子的。

可是有些时候,言辞的锋利比起拳头棍棒,更加伤人。

比如那句脱口而出的“不知廉耻”,又比如回到家里那顿非要听的人声泪俱下的控诉,无力反抗而选择向父母的强权妥协的女孩,内心所感受到的难堪,却不是父母们所在意的了。

“你们为什么就是不能意识到,生一个孩子是选择了一种责任而不是获得了一种荣耀呢?”

刀棍留下的皮外伤,往往会随着时间愈合,而心灵上留下的疮疤,却从来不是仅仅用“看”,就能察觉到的。

就像多年之后,当女儿和好朋友提起当年的事,好友还不以为意地说嗨,我陪你再照就是了。

女儿却说不,有事。

其中的辛酸,又岂止是有事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3

“早知道就让你去艺考了”

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可有的人,遭遇的坎坷也难免太多了。

尤其是,这些坎坷和伤害,是由你最亲的人带来的。

网友“_Eiffel_”评论说:“最后那个,最后那根稻草,就是那句‘早知道当年让你去艺考了’,就像我听到的那句‘人家专业选的好’,可我当年就是想要读那个专业,最后被骂个狗血淋头,那天所有能想象到的难听的字眼都骂到我身上的那种绝望。”

我有一个朋友,自小父母分居,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她的性格比较腼腆,但平时喜欢看一些科学冒险类的电视或者书籍,在班上的成绩也还不错。高考的时候,她想要报考医学专业,父亲对此不发表意见,然而,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远在外地的母亲时,母亲却毅然决然地反对:“学医多费时费力,而且还不一定有好的出路,不如去学幼师。”

朋友的性格打小就孤僻,对小孩子更是提不起喜欢劲,母亲的这个提议毫无疑问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然而为了让朋友听从,她的母亲千里迢迢从外地赶了回来,叫来了一大帮直系亲属整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逼着本来对朋友的意向不作表示的父亲也跟着表态,站在母亲一边。最后,朋友顶不住压力,只能顺着母亲的意思,报了幼师专业。

后来毕业了,朋友接连去了好几家幼儿园工作,然而工作时间统统不超过三个月,最近更是闲在家里,一提到要去工作就浑身抗拒。

她说,有一次去她妈那,听见他妈说现在学医多赚钱,看了看自己,又叹口气,说当初怎么学了这么个专业。

“当初是你让我去学幼师的啊。”

“我本来就是想报医学专业的。”

“我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也不是我想要的。”

不过这些话,她都没当着母亲的面说出来罢了。

4

人不能完美,爱也不能

不仅仅是以上三个事例,和我的朋友,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尽意的事,而少年时,最无力最强横的压迫,往往来自于养育我们的父母。

或许成年后,孩子们会想着,“如果那个时候,坚持一下就好了”,“如果那个时候,反抗一下就好了”,“如果为自己再努力争取一下,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幼时的无力反抗,到了少年时,就变成了大人眼中的叛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叛逆,是多少年积压下来的爆发,于是话题又重归于“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听呢”,“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

即便随着现代人的思想在不断进步,现在有不少父母开始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在思想方面的开放式教育。但是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之间毕竟有着时间带来的思想上的鸿沟,在思想的对碰中难免出现激烈的摩擦。

而子女和父母的思想一旦出现对立,长期处于上位的父母便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拿出家长的气势来压迫子女,强使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而在与父母的对抗中,子女往往是处于下风的。

被父母以家长地位强行压迫的子女则必须承受对自己不能反抗的痛恨和无力感,对父母专横的不满,以及之后接踵而来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影响。

对于还在懵懂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来自身边最亲人的不理解和伤害,往往更能影响一生。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或许是思想上与孩子有了出入,或许是在某个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但是,伤害自己的子女,都并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

《请回答1988》里,曾有这么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曾经在网上看见这样两句话:“我最后的底气最骄傲的是父母,内心最卑微最不堪的地方也是父母……他们生我养我爱我,只是我能理解也能原谅他们所爱的教育时代让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该有独立的人格。”

“当了父母才了解父母,人性总有弱点,不要奢望父母完美,不过我个人的想法是,我做不了完美父母,我也不要求我的子女按照我的要求完美。”

我们都不够完美,所以才需要彼此的谅解。

在子女与父母不可避免的摩擦中,有的孩子选择与父母握手言和,有的选择逆来顺受,也有的选择了针锋相对,使得矛盾日渐加深,难以调和。

而更加无奈的是,每个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都决定长大之后,绝对不要成为父母这样的人。可是当他们长大了,有了孩子,也成为了父母之后,面对反抗自己的孩子,面对父母与子女间思想上的鸿沟,却又逐渐不知不觉地走了父母的老路,不得不成为了父母的另一个翻版。

每一个做父母的或许都应该记着这段话:“每个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给出接纳与肯定,再加上一些耐心,我们便能接近与影响孩子,而能与孩子亲近,才是当父母的最大回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连同图片均转载自“洞见(ID:wufutu5)”,文章所有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直接留言兆龙移民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并在后续文章中声明标注。谢谢!

更多文章推荐

索取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在线评估并索取最新项目资料!40多个移民国家,100多个移民项目,哪一个适合您?这取决于您的移民目的、子女年龄、个人背景、移民预算、资产状况、管理经验等多种因素。想快速知道哪个国家、哪个项目最适合您吗?请尽快来电咨询 010-65226899,或在线填写移民评估表,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评估、精准的匹配,帮助您快速量身定制私人专属移民方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