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落下帷幕,巩俐上了头条,全场最刚。
原本的流程是,最佳影片长片由李安和巩俐共同颁发,结果李安一个人上台,还对着台下的巩俐喊话:
“巩俐你不上来跟我颁吗?你宁愿跟你的同志们坐在一起是不是?”
巩俐面带微笑,不发一语,自始至终稳坐台下。
那之后,“巩俐拒绝颁奖”承包热搜头条,刷屏全网。
说实话,敢这么正面打脸金马奖的,也就是她了,尤其,这还不是第一次。
4年前,第51届金马奖,巩俐曾因电影《归来》角逐最佳女主,结果一票之差错失影后桂冠。
一向率直的她直接在镜头前炮轰金马奖评奖不公不专业,并表示“不会再来这个业余的电影节”。
“一个不公正的电影节会让所有艺术人员瞧不起,骂声一片的现象也该让金马奖有所反思。”
若非李安力邀,这届金马奖势必不会见到她的身影。
一朝错失影后,再回来,成了评审主席。
而在此前的记者会上,有人哪壶不开提哪壶,再次提到了四年前炮轰金马奖的事儿。
没有预想中的尴尬,取而代之的是她一贯的从容不迫:“这件事很长,私下有机会采访,我们慢慢聊。”
并且她还撂下一句话:如果有我巩俐在这里,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公正的平台。
不得不说,巩俐就是巩俐,是非公直的立场态度,举止言行的表达收放,随时随地迸发着果敢、霸气。
即便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处处都是她的传说。
放眼整个娱乐圈,有人称后,有人称爷,可名号里有个“皇”的,除了巩俐,似乎也没有第二个人了。
犹记得2016年戛纳红毯,她双臂一展,便是女皇气场。
当时有网友评论:反正看巩俐姐姐走红毯呢,就是一种感觉“众位爱卿,都平身吧”!
那年,她实现了华人影星在戛纳红毯开幕式的最高礼遇——红毯清场。
没有路人,没有其他影星,长长的红毯,从出场到最终走上台阶,只有她一个人和对着她不停闪烁的镁光灯。
毫无疑问,这是对她征战戛纳近30年的莫大肯定。
1990年《菊豆》,当时25岁的她,脸上还带着稚嫩和青涩。
1993年《霸王别姬》,一袭简单的白衬衣黑色长裙,美成了一道白月光。
1994年《活着》,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6年《风月》,1999年《荆轲刺秦王》,2004年《2046》......
慢慢地,她成了“戛纳的女儿”,成了外国人眼中最熟悉的华人影星之一,几乎成了中国的一个符号。
从戛纳电影节,到柏林、威尼斯电影节,她是世界影史第二个主演影片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演员。
是的,不仅拿过最高奖,还都当过评委,论一个演员的牛逼履历,不过如此了。
牛逼需要底气铺陈,而底气的成就则是源于她对电影始终如一的热爱。
如张艺谋所言,她是“老天爷赏饭吃”,从小热爱唱歌跳舞的她,在经历第一次高考落榜后,父母便不再支持她的艺术追求。
她带着行李,一个人坐火车去北京、上海参加考试,直到两年之后的那个夏天,她终于如愿以偿进了中戏。
大二那年,她去试镜《红高粱》,初出茅庐,仅仅几秒的镜头就流露出“九儿”的味道。
即使同样类型的角色,像是《艺伎回忆录》和《三打白骨精》,她也演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尤其《艺伎回忆录》,大量的英文台词,要说的地道又不失风情非常不容易。
结果,在那部章子怡和杨紫琼主演的电影中,她被评价:完全不输主角。
为了一个角色,她可以毫无顾忌地扮丑,把自己的头发用肥皂洗糟,学会吃面出声儿,练就一口地道的方言腔儿。
同样为了一个角色,她也可以做到足够“变态”。
还是《艺伎回忆录》,当时导演曾经问过她:“你这个角色有一个双手抛折扇的镜头,我们不要求你做好,一般都做不好,但你能试试吗?”
她回答一个字:好。
然后五个月,一百五十多天,每天两千下,即便导演只是让她试试,即便那个镜头只是一闪而过,她也要做到足够娴熟。
对于表演,一旦投入,她就是百分之百。
当初《霸王别姬》拍摄时,她的亲姐姐因患乳腺癌去世,她请了一天假去见姐姐最后一面。
回来后,紧接着拍的就是她结婚的场面,镜头面前,她开心,她高兴,她展现着一个女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
拍摄结束后的晚上,她一个人在酒店,才终于敢放肆地哭泣。
所以你说,一声“巩皇”,是白叫的吗?
更加难得的是,她选了这条路,就一条路走到底,除了电影还是电影,镜头之外,再无其它。
“女性的创造力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最能完成的一个目标。我们不要去尝试太多东西,我们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大家认准了一条路,一定要走下去,一定能成功。”
这是她的底气,也造就了她今天的地位。
因为从始至终,她只有一个身份— —演员,那也是她给自己唯一的批注。
本文来自公众号口袋电影(ID:vipkddy),请与小天天联系 微信dailyne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