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仅仅3个月,从估值10亿到轰然倒闭,投资人一夜消失!他留下4000万的血泪教训!

2018年11月30日 澳中商圈



创业大潮鼓舞了一群人的理想,资本寒冬浇灭了一群人的希望。对这两者都深有感触的,当属微微拼车的创始人王永。他的项目赶上了创业最好的时光,产品上线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对其估值10亿;他的项目也赶上了创业最坏的时光,没用多久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因融资不顺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从30人增长到300人,又用3个月的时间,从300人裁员到30人王永说:“如今回头看,当初的一切都很疯狂。”


在最疯狂的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多万元,但后来证明其中30%甚至更多都被刷单者拿走了;地方分公司动辄向总部要走上百万的推广费,但结果只带来1000或者几百名新用户;员工普遍拿着高薪,学硅谷文化,每个月的水果酸奶钱都要花掉好几万。


当然,疯狂没有持续多久。微微拼车在花掉4000多万人民币以后,彻底宣告失败。


这4000万给王永带来了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教训:


  • 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

  • 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

  • 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

  • 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微微拼车创始人王永


估值10亿,微微拼车的兴起


王永是马云任校长的湖畔大学的一期学员,而湖畔大学的宗旨是教创业者如何学习别人的失败。



在2014年,各种拼车软件层出不穷的时候,当他看到商业版本的顺风车如此受市场欢迎之时,他决定自己做拼车。2014年4月,王永筹备成立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10月,微微拼车正式上线。和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一样,微微拼车希望搭建一个拼车平台,方便车主和乘客互助出行。

资本接踵而至。2014年12月,微微拼车拿到了400万人民币的首笔投资,投资方叫中新圆梦,对微微拼车给出的估值是8000万元人民币;2015年1月,微微拼车拿到了750万人民币的第二笔投资,投资方叫茂信合利,给出的估值是1.5亿元人民币

在2015年的1月以后,王永对微微拼车是行业第一这个事实深信不疑。当时微微拼车的业务覆盖了国内18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百万,日均订单在3万单左右。不断入职的新员工挤满了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铸诚大厦16层,人满为患之后又到楼上楼下租用了更多的场地办公。

中信资本、盛大资本在内的一大波投资机构给微微拼车的估值也从1.5亿变成3亿,又从3亿变成5亿、8亿,直到10亿。王永在微微拼车大约持股70%,按照10亿估值一算,他的身价已为7亿。

最终,中信资本喊出了10亿报价,王永开始心动。为此,他甚至还拒绝了一家A股公司10亿人民币收购微微拼车的请求。


投资人一夜之间全部消失


在微微拼车最受资本追捧的日子里,有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约了三次才见到王永。除了王永每日要跑三四个城市演讲、比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诚,因为估值涨的太快,自己“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


骄傲和贪婪加在一起,让王永在犹犹豫豫的状态下拒绝掉了很多急于入局的资本,而把未来孤注一掷在出价最高的中信资本身上。就在中信资本做完尽职调查、准备开投决会之前,故事发生了致命转折——滴滴来了


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合并后没过多久,就传出滴滴将要推出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的消息,这对微微拼车、嘀嗒拼车、51用车和天天用车这些拼车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一击。事实也证明,没过多久,拼车行业的另一个创业公司“爱拼车”就宣布了停止运营。而摆在其他玩家面前的最迫切问题是——滴滴把投资人都吓跑了。


王永显然没有预测到这样的结果,否则他应该先拿一笔钱活下来,而不是一味等待高估值。有趣的是,在宣布推出滴滴顺风车之前,滴滴的团队还曾拜访过微微拼车,并且信誓旦旦地对微微拼车的高管说,滴滴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这件事让王永至今都耿耿于怀。


滴滴把中信资本吓跑以后,微微拼车并没有马上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那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烧掉100万人民币,账上的钱所剩无几,但如果放低估值去融资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果然,盛大资本来了,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是4亿人民币,愿意投出1亿人民币换取25%的股份,其中4000万来自盛大,另外6000万来自两家跟投的机构。与盛大的谈判非常漫长,而微微拼车账上的钱已经快要花光了。为了维持仅存的一点希望,王永个人先后拿出2000多万投入公司。


在业务方面,微微拼车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补贴力度,仅仅是为了能做出漂亮的数据给盛大看。现在回想起来,王永说,那时候自己就是赌博心态。

而结果是,他赌输了。2015年6月,股市暴跌,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大资本在投决会上决定不会投资微微拼车。而王永转身去找其他投资人时,发现没有任何人有丝毫接盘的意愿,无论估值可以降到多低。


自知大势已去,王永加大了裁员的力度,“从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从300人到30人,过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


管理失控搞垮微微拼车


融资失败结束了微微拼车的创业之旅,但这只是表象,真正杀死这家公司的,是其在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王永说,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作为董事长,王永最初主导公司的战略和外部事务,但在融资、招人、技术和管理等宏观层面,他的判断力都明显不足。


王永对于互联网不甚了解,前期他在融资方面太过乐观和傲慢,后期则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公司在用人上也没有形成规范,王永独断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些人给微微拼车初期的扩张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后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掏空了这家公司的资金。


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称职的高管团队,微微拼车或许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突然。但问题是,没有。


如今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不少人在华为、金山、摩托罗拉、百度等大型IT公司供职过,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也基本没有带领上百人团队的经验。比如在产品方面,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很差,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宕机三四次。


但最致命的问题出在资金上。微微拼车从开始到最后一共花出去4000多万,王永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被浪费了”。首先,在市场补贴方面,微微拼车做得不够精细。有一段时间,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万元,最多的一天则为150万元。


“我们没有把钱补给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到30%。”


但补贴并不是微微拼车烧钱的唯一出口。在推广费用上,这家公司的内控问题相当严重。“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出现了这种状况,比如通过合同造假的方式侵吞推广费,比如一顿饭上万元的应酬费。”王永说,“甚至有些地方,几十万的推广费花完了,下面员工竟然说没有见过这些钱。”


当他发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此前微微拼车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而财务权一直在CEO蒲繁强手里。


“高管每个月工资3万多,媒介总监2万,总监的助理都要1万5。”王永做企业20多年,本来他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当高管们用“互联网要信任、透明、快节奏”等理念来游说他的时候,他动摇了、相信了,“他们告诉我,我们要学硅谷,每天穿个大裤衩、穿双拖鞋来上班,每天要有水果、酸奶,要好吃好喝。有一个月我看账目,买水果、买酸奶的开销都好几万。”


当王永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他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甚至还找朋友借了不少钱,用于裁员、收拾微微拼车剩下的摊子。


回想起纠结估值的那段时间,王永也承认自己有点贪婪,迷失了本性。而在如何处理人性的问题上,王永的答案是“一定要靠规则。”

当然,如果再创业,王永一定不会选择类似拼车这样通过疯狂补贴来竞争的行业。“生意总归要赚钱,要有利润。O2O补贴大战,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王永说,“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当饭吃,真正的发动机还是商业本身。本来我对这个道理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但在那段狂风暴雨的时间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王永认为自己曾离成功很近,如今内心渐渐释然,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创业:如果一个创业者,能栽一个很大的跟头,对他未来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本文精选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原作者联系删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