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培养的

2015年05月05日 美国留学选校中心



美国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培养的

  阅读习惯,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全民素质。而如何对待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件事,更能折射出国家对未来主人公素质的负责任程度。中国的人均年阅读量,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差得较远。本文借助几位在美国的中国教育者的视角,看看美国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我们是否也该加把劲了?

带孩子去图书馆和买菜一样是生活习惯之一
美国弗吉尼亚幼教、专栏作家
小圆豆子

  美国的小学、幼儿园并没有所谓的“教材”“课本”“教案”等,这样的基础教育从表面看,多少给人一种“放羊”的感觉。但在我眼里,正是这样赋予老师和孩子高度自由的设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孩子对书籍的美好感觉。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除了一套市面上常见的分级阅读小册子用来判断每个孩子的阅读进展,老师至少每天精读两本主题类教学的图画书,泛读15~20分钟左右的长篇小说,而孩子们有至少30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最重要的,这些阅读时间,还都是在语音、单词拼写、写作等严格意义上的日常语文教学之外。
  可见,在培养那些“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上,美国人其实并不含糊。美国的图书售价并不友好,一本常见的十几页图画书,往往要十几、二十美元(平均约100元人民币),相当于在美国中档饭馆一盘主菜的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要负担孩子巨大的阅读量并不轻松。所以,不管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免费的图书馆供孩子们自由借阅。每周的课程安排中,也有固定的图书馆时间,教孩子学会利用这些无价的资源。
  另外,免费的公立图书馆系统也是孩子们的宝库。不仅存书丰厚,每一个地级市下的各个城镇图书馆还实现了联网和网上预约,借阅非常便捷。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就和去买菜、采购一样,是很多家庭的生活习惯之一。随着电子阅读工具的普及,如今公立图书馆的网上系统还实现了电子书/有声书的免费借阅,即使是忙得焦头烂额的家庭主妇,也依然能轻松搞定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激励孩子们阅读的活动有很多,有图书馆定期举办的读书会、跳蚤书市(5美元就能买一打书),学校和社区还经常举办假期读书竞赛等。当然,我认为最有效的,莫过于耳濡目染:街角咖啡厅里看书的学生,地铁上看书的通勤族们,阳台上眯着眼睛看书的老人们,无不是在告诉孩子阅读是一种多么棒的享受。而爸爸妈妈们,是不是更应首当其冲,在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也试着回归一下自己久违的读书体验呢?

1
美国经典图画书推荐

萨默品德养成图画书
美国公立中小学品德教育荣誉范本、畅销美国20年,荣获38项国家大奖

神奇的窗子
2006年美国凯迪克奖金奖作品、永恒经典的亲情之作

穿毛衣的小镇
2013年凯迪克银奖作品、荣获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奖

2
经典泛读儿童小说推荐

绿野仙踪·名著名译名绘版
素有“美国最佳童话故事”之称,全书讲述了一场关于爱、勇气与梦想的奇妙冒险

秘密花园·名著名译名绘版
20世纪最具创造性和最卓越的童书、英美家庭陶冶子女情操必备的文学读物

寂静中的惊奇
第84届奥斯卡获奖作品《雨果》作者最新巨作、美国《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美国《出版人周刊》2011年度最佳图书

3
儿童自主阅读作品推荐

绝境狼王
欧美动物文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美国动物奇幻小说女王的最新力作

上学不容易
曾多次入选《福布斯》“百大名人榜”的美国传奇作家詹姆斯·帕特森新作、美国版《窗边的小豆豆》

听见颜色的女孩
荣获美国家长选择奖银奖、美国联合儿童图书理事会选择奖、美国德克萨斯等七大州推荐书目等18项大奖

美国“童子功”第一招——批判性阅读
美国Miami大学学科主任
黄全愈博士

  当我第一次看到印地安纳州佳里学区的K-12(天赋教育计划)语言艺术课的有关资料时,我的感觉就俩字——惊讶!
  这是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语言艺术课的天赋教育计划,课程共有七个目标,而头两个目标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和发展批判性的倾听技巧。
  “读什么”很重要,但“怎么读”更重要。因此,“童子功”的第一课就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即不仅要求学生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地阅读,那是末流功夫;能够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发展批判性阅读行为”之目的,这个计划是循序渐进的:
  三年级结束时,在诸多要求中有一条是“有效地参与文学讨论”。试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大家都人云亦云地重复标准答案,何来“有效的讨论”?
  六年级结束时,与批判性阅读行为直接有关的要求越来越多:“根据内容和形式,比较和对照所读过的作品”,“根据原有的想法写随笔”,“表现出熟练的分析、综合、评价技巧”等。没有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要较好地执行上述任何一条,恐怕都难有作为。
  八年级结束时,与批判性阅读行为直接有关的要求占了大多数:“分析、解说、评价所读的文学作品”,“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理论和核心问题进行辩论或专题讨论”,“根据所读的作品进行有效地推理”等。
  十二年级结束时,除了“掌握成人水准的词汇量”这一条与批判性阅读无关外,其余全都直接相关。如“分析和解说任何成人程度的文学作品”,“根据对某个作者的数个作品与其他作者的作品的比较,写随笔评论”,“在争论中熟练地使用推理、归纳、演绎、类比、假设、评价等技巧”等等。
  从三年级到高中毕业,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阅读、评价、辩论、争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哈佛是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的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名词解释
  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Critical在这里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中的批评,而是评估、掂量、思考读到的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阅读方式对养成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都有促进作用。

批判性阅读
推荐作品

十四张奇画的十四个故事
全美中小学生指定必读书,《全美独立书店畅销书、美国网络书店年度最佳少年小说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众多人气作家所呈现的风格和主题多元广泛,他们以很少的图像信息为基础,却能让故事走上令人惊奇的方向。根据简单的几句话和视觉上的线索,发展出一个新的故事。与其说这些故事是最终的版本,还不如说它们开启了更多的对话,也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儿童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发展想象力,学到更多的构思技巧和写作创意。

汤姆•索亚历险记·名著名译名绘版
畅销世界百余年的经典童书、儿童文学史上最传奇的不朽之作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本书是他最受欢迎和喜爱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老人与海·优等生必读文库系列
荣获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名著之一

  厄尼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家,他开创的“冰山理论”和极简文风,深深影响了后来一代文学家的创作理念。《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本书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靠打鱼为生,可接连84天出海打鱼都空手而归。这天,他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鱼。为了将大鱼制服,圣地亚哥费尽心力。可好不容易将大鱼捉住,突然又遇上了凶猛的鲨鱼,圣地亚哥与鲨鱼展开了搏斗……独自面对困难时,圣地亚哥体现出的顽强意志和“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的不屈精神,是作品的精髓所在。

分级阅读,四年级孩子也可拥有八年级的阅读水平
译者、专栏作家
南桥

  我的感觉是,美国学校、图书馆、家庭、企业是在一起协作,帮助儿童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我女儿所在的学校,采用了“复兴阅读”公司开发的一个“加速阅读”项目。该项目将大量的图书分门别类,按照词汇量和难度,分成不同级别。这个级别的学名叫学力发展水平范围(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每个学生经过测试后,都有自己的ZPD。学生或许在同一年级,但测试后反映出来的学力不一样,老师就会推荐不同读物。
  比如我女儿现在四年级,但是经测试,她的水平为8.5,亦即阅读水平相当于八年级入学后第五个月的水平。这样老师就不建议她读四年级的材料,而是选择8.0以上的材料。
  与此同时,学校的不同读物,会分别根据学力发展水平分级。比如著名儿童小说《夏洛的网》,级别是4.4,即四年级第四个月的水平;《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级别则为5.5,为五年级第五个月的水平。
  分级之后,图书馆也会对这些书分门别类,每个小学图书馆有两个图书馆员,分别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各自水平的图书。学校只负责督促学生阅读的量,检查他们阅读的效果,但是并不具体规定学生是看鲁益士的《纳尼亚》,还是看怀特的《夏洛的网》。这就让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空间。如果这套系统用在中国,恐怕就不会存在是看鲁迅还是看林语堂还是看梁实秋的争论,因为学生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挑。
  学校如何知道学生真的读了呢?这个办法也简单,因为该项目对于每本书,都有相应的测试题,学生必须用电脑完成这些测试题,积累“加速阅读积分”。这些测试,分成词汇、理解、文学、研究几大块,里面又有各自的细分,比如理解部分包括字面理解、判断和阐释、总结和归纳、分析和评估等。对应了教育专家布鲁姆所谈的思维和学习的分类方法,相当精细和科学。

  学期结束,所有学生完成了积分要求,学校会开一个“快速阅读”庆祝会,让学生吃冰淇淋庆贺。很多学生都盼着这一天,因此很起劲地阅读,攒分数。


本文除图书推荐部分文字均来源于《新快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