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展示了今年3月在英国博航特中学的一场教育实验:5名中国教师给一个临时组建的50人的初三班级上课,一个月后举行测验,在数学、科学、普通话3个科目上和由英国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赛。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该片播出最后一集。片中显示,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后,中国教师所带的班级,3个科目的测验成绩,均超过英国教师教授的班级。“全胜”代表了什么?漩涡之中,又该如何看待节目里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英国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师生之间的磨合与碰撞?
“这个结果符合基本认识,高强度的训练对提高分数很有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排名第一梯队除了芬兰外都是东亚国家。”得知中国教师取得了分数上的胜利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作此评价。
纪录片最后一集显示,在数学、科学、普通话3个科目上,中国教师班的平均分比其他班平均分均高出8分之上,其中数学科目差值最大,接近13分。
取得好成绩的英国学生在片中表现欣喜,获得满分的女孩分析自己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我的学习能力在这段期间绝对提高了,因为我没怎么跟别人闲聊,一直在努力”。
回到这场教育实验的初衷,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托尔邀请中国教师来英国上课,正是出于对中国学生取得好分数的好奇。纪录片开头,解释这场“实验”的初衷在于“在国际竞赛名次表上,英国学校的数学排名很惨,落后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
在2009年与2012年PISA评估中,中国上海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3项评价均排首位;而在2012年PISA测试中,英国学生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其中数学成绩排名第26。
2014年2月,英国教育部副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率团访问上海,回国后她在《每日电讯报》撰文表示,“英国的学校需要一堂中国课”。此后,英国派60名教师赴中国学习数学教法,并邀请60名中国数学教师到英国,上海的教辅资料《一课一练》也出口到英国。
“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将会遇到的竞争对手,中国正发生着变化。”尼尔•斯托尔在纪录片中表示,他希望可以在这场实验中了解中国教学法,并考虑是否能将其融入英国的课堂。
在片中,中国教师采用了全班教学的方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照按学生能力分组的小班教学。全班教学曾一度在英国流行,后逐渐被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面对采用全班教学的班级成绩高出一筹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房莉杰认为,理解两国的教育要从评价体系入手,中国教育是标准化、专业化的教育,而英国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差异,并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体系。
“中国教师能取得分数胜利在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对应试的系统性训练。”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熊永昌表示,我们应该正向地看待这场教育实验,“它证明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交流正在深入,相互理解,中国开始走出去,这是正向的。”
“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真人秀节目。”英国维克特勒学校校长伊恩•穆林斯对这档节目形式表示了疑虑,“它侧重观察一些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采访一些发表负面评论的学生,这些都是后期剪辑的效果。”
纪录片一开始就营造了浓烈的“硝烟”气氛,“在汉普郡一个的宁静村庄里,战争即将爆发”,“这是一个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在前两集中,学生和教师因为纪律产生冲突:学生上课讲话被罚站,上课喝茶被老师警告……
尽管英国广播公司将节目定义为“设定场景的纪录片”,但有舆论认为,该节目形态类似荧屏上常见的“真人秀”。
熊永昌指出,纪录片在前两集中夸大和突出了矛盾与冲突,却看不出太多中英教育的差异。他认为,冲突的课堂缘于制作方在背景设计上没处理好,并且表现出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脱节:近10年来,中国的课程改革一直和世界同步进行,中国也逐步开始实行小班教学,不仅表现在班额的缩小,也体现在教学策略的调整。
“前两集的纪录片展现了双方对纪律和规则的分歧,似乎中国老师很严格,英国学生却不太服从。”房莉杰表示,公众从这个角度解读中英的教育差异,其实是很大的误区,“就我在英国访学所见,中英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标准化、专业化教育和英国偏个性化教育之间的差异。中国讲求独立学习;英国则实行小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英国依岭中文学校校长黄珍理则肯定了该节目的正面影响,“媒体的效果是成功的,让大家看到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挑战,同时看到两种教育体系的长短,给观众以思考”。黄珍理也强调,从一个月的教育实验来判断两国教育之争“太有限”,但可由此深入思考两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杨东平指出,虽然这个纪录片并未完全展示真实的中国教学现场,但确实呈现了一些中英双方在教育价值和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房莉杰看来,是中英文化中对“尊重”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中国人传统的尊重是‘权威尊重’,而英国人奉行的是‘主体尊重’。”她认为,正是其中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课堂上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关于纪律的矛盾。
中英教育的文化差异在纪录片中屡有呈现,杨东平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两个国家对“竞争”概念的理解就不同,英国人理解不了基础教育中中国式的排名、竞争。欧美国家禁止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竞争,他们认为竞争是成人世界的事情,进行排名、竞争和学生的个人权利存在冲突。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与中国的文化融为一体的,对中国式教育方式的简单移植能否成功,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个人认为英国可以学习中国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但不应该是整个教学模式的迁移。”杨东平说。
英国名校长协会HMC主席克里斯•金表示,他并不认为这个纪录片会给中英教育体系带来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或许会有一些借鉴。比如,会让一些中国老师有所变化,减少追求整齐统一性,更偏向于个性化教学。对于英国教师而言,也许在此之后对学生的要求会更高,对于学生的期望也会变得更高。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表示,这个纪录片启示我们要反思自身教育,不要关注中式教育能否在英国落地,而是要看到其中所展现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借鉴英国教师在基础教育中如何给学生自我和空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