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更多美国就医的经历

2014年06月05日 健康咨询美国



近段时间里,一则关于《一个杭州人在美国求医经历》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
一位叫“倾心2007”的网友,讲述了她老公被诊断为脊柱肿瘤,初诊时手术概率几乎为零,于是赴美治疗。

近日,记者采访了一组在美国看病的故事,他们中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有孩子在美国工作的父母,也有一些在美国的打工者,他们有的接受了手术,有的只是看些常见小病,但看的病不同,体验也不同,记者实录他们的经历,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美国看病的真实情况。

80岁老母乳癌手术

第二天自己走着出院

3年前,涂岩(化名)80岁的丈母娘在老家安徽查出乳腺癌。

涂岩的小姨子给老太太联络好了上海的名医,床位都安排好了。

但是临门一脚,出了状况。手术将要进行的时候,丈母娘一家才发现:安徽的医保不能一并带到上海来用。老太太如果在上海做手术,就得全自费。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涂岩夫妇,动员全家说服老人放弃在国内治疗的方案。涂岩马上飞回国,把老太太接到了纽约。

在此之前,涂岩夫妇已经把丈母娘的情况、包括国内传过来的化验单、基本病情,给认识的医生和家庭医生看了,同时请家庭医生开了转诊单。

涂岩夫妇找到了纽约皇后区的一家公立大医院的一位大夫。

老太太到了美国,马上入院,进行相关检查,之后接受了单边乳房切除手术,腋下淋巴切除。手术是下午四点开始的,大约1.5个小时后结束。

手术后第二天中午,涂岩夫妇就接老太太出院了。

80岁的老太太,吃了刀,第二天无需医护人员陪同,她自己就可以走出院。这一点,让涂岩夫妇非常意外,也很惊喜。“老人家还真慢慢地自己走着出来了。” 一直到现在,涂岩对美国医生的技术还是感到挺佩服的。

医生注重医患沟通

有时间有精力也善于与病人交流

记者有位在美国的朋友May,她的妈妈也得了一种肿瘤。May直言:“在美国,医生和病人是有充分沟通的。直接、全面的沟通之后,病人可以在了解清楚情况的前提下,做出自主的选择。”

当初得知妈妈患肿瘤,May从网上找到了这个领域的一位权威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和医生联系上了。双方像网友一样充分地沟通。May表达了希望这位医生给母亲动手术的愿望。

医生给她的回复是:他愿意做手术,但是对方的商业医保可能不保这部分费用,如果由他来做手术,May就得全部承担上万美金的手术费用。医生当时给她出了个主意——“你可以请我的学生来为你母亲做这台手术,手术的时候,我会全程在旁边看着。这样你的医保也能管用了。”

May是个孝顺女儿,在美国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她决定自费。于是这位教授亲自给May的母亲做了手术。

“我们的感觉是,美国的医生比较注重医患沟通,有时间有精力,也善于与病人交流。”

就医体验会很美好,因为医生的态度真的很好,病人得到了尊重,虚弱的时候也得到了慰藉。

所以有的时候,好态度是第一,医治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尤其是小一点的毛病,可能美国医生的经验,没有国内的医生丰富。判断不那么准确。”

预约看病1小时

医生真的给你看这么久

女孩儿Jude,说起自己留美时候的一次看病经历,忍俊不禁。

几年前,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月经不调,去纽黑文的一家公立的市级医院看病。

拍了片子出来,无论是主治的妇科男医生,还是看片的女医生,态度都好得不得了,比方就说看诊时间,就是实打实。“预约看病半小时,或者1个小时。医生真的给看那么久。”

医生先是仔细地问病史,“蛮好玩的,我看妇科病,连爷爷有高血压病史都给医生问出来了呀!”祖宗几代病史问完,医生眯着眼睛看片子半天,跟姑娘讲:“啊!没问题啊,你都挺好的,放心!”

Jude当时又觉得有点玄乎,“我看病的时候,医生还一边在我面前翻医学手册的。吼吼,看看么是有点不大放心的。”

可是人家就是说没问题啊。末了,医生依然笑眯眯地把打印好的B超照片和电子版刻录好的光碟一块儿,笑眯眯地递给Jude。

可惜啊,Jude的困扰并没有自然消除。300美元的诊疗费却是实打实的。

皮外伤候诊两小时

简单清创花了3千美元

27岁的龚震是丽水人,在美国读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纽约,在一家金融机构上班。体魄健硕的他在美国看病的次数并不多,可是有两次经历印象深刻。

第一次,当时他还是石溪大学在校生,那天龚震坐在朋友开的车上,在路口和别的车撞在了一起,所幸车祸并不严重,车里的三个人最多只能算是皮外伤,“我算是最严重的,就是脸上被自己的电脑屏幕划出了一点伤痕,流了一些血,我自己都止住了。”

在警察登记完之后,三个人按照流程来到了学校医院做检查,石溪大学的校医院在纽约名气很响,三个人进了急诊室,在位子上等着医生来查看情况。

可是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这才有一位医生过来询问几个人的伤情,“我们是急诊,但是过了这么久才来了一位医生,当时觉得很奇怪。

不过因为自己身体并无大碍,几个人也没有对这个细节太过抱怨,“医生帮我们伤口看了一下,用了很简单的方式清理了一下,和我们说没事儿了,就让我们走了。”

最让龚震觉得惊诧的是,在两个月之后,三个人每人收到了一张3000多美元的账单,这是校医院发给他们的,这是当时的急诊费用,“当时就觉得有点崩溃了。”龚震说,“不过那一次我自己没有花钱,我是车内乘客,费用由汽车保险公司付掉了,如果是我自己承担,当时还是学生,这是很大一笔钱了。”

这次就医经历,让龚震觉得美国看病的花费着实是天价。


做磁共振检查想用医保

一等等了三星期

在纽约的金融机构上班后,龚震加入了美国医保,一个月交100美金,公司承担500美金,这在当地算是中档的医保,这意味着,一年内看病超过2000美金时,保险公司会报销,不过2000美金以内,都得自己来承担。

龚震的左腿膝盖有顽疾,还是高中生的时候,膝盖就偶尔会出现无力感,力量突然不足以支撑身体而摔倒,加入了医保后,龚震便想在美国将这个顽疾治好。

在美国看病得先预约医生,预约是在网上进行的,通过医生名字,能搜索到一些基本资料,比如性别、从业经历等,自己选择医生看病,不过好医生在美国同样抢手,预约得做好提前量。

“我提前一个星期约好了医生,第一次和医生见面,要陈述病情,医生制定方案。”这一次见面,费用是200美金,用龚震的话来说这是“收费不菲”,不过医生非常贴心的为他设定了一个方便申请保险的治疗方案。

要确定膝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做核磁共振。但检查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为了能申请保险,在做核磁共振前要做几次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也要预约,100美金一次,因为平时要上班,所以都约在周末。”

三个周末之后,康复治疗全部结束,这才到了给左腿膝盖做核磁共振的时候。这次核磁共振检查500美金,但并没有查出问题到底在哪儿,“准备回国的时候,找中医看看。”


其实,有时只需一点安慰

评论

《一个杭州人在美国求医经历》在微信朋友圈里网友热转,可能有几个意思,比如国内最好的医生竟然出现误诊了,又比如病人在美国居然可以不动刀,仅吃药就可以,并且把病治得差不多好了。当然,更多的人看到的是病人在美国受到的良好接待、尊重和治疗。

虽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绝境(中)还有其他希望”。但美国医院的人文关怀和技术服务的收费,给了我们巨大的冲击,无论医务工作者还是病人,都对此文所呈现的中外差异有颇多想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当然,更多人更多时候得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病,也不太需要跑到美国去治疗。这篇文章得到这么多人转发,或许只是我们心中隐隐地希望能得到像在美国医院一样的服务。能做到吗?大家可能会不约而同地说,做不到,我们中国,人太多了。

笔者经常跑医院,也会碰到医生稍许空一点的时候,也会有医生细心地回答我的各种古怪的问题。所以慢慢地觉得,有一些,我们或许真的可以做到,比如说几句鼓励、安慰的话。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医生并不能医好病人所有的病。我病了,我只想要得到医生清晰的判断,或许您不能马上治愈我的病,但我希望在您这里得到帮助和安慰。

这么看来,其实,有时真的只需要多一点点关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