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暑假到现在不剩多少了,临近预定的航班时间越来越近,我又开始焦虑了。坐立不安、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头痛、失眠、牙疼——所有无病呻吟的矫情症状都接二连三地出现。盯着电脑发呆的时候查了下焦虑的定义,Google说,“anxiety is the expectation of future threat”。仔细想想的确是那么一回事,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反正提到开学,我就能预感到一大堆令人头疼的事。
开学意味着什么呢:不能每天睡到自然醒,起床后披头散发还有饭吃;有大大小小的箱子要搬,杂七杂八的家具要买要装;要考驾照,要买车,要换课表。生活状态的大幅度改变本身就是一大挑战,连带着环境和心态的转换。
开学,实在不是轻描淡写的两个字。
回想一下我第一次开学,那时候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不太顺畅。先是国际航班延误,飞了十来个小时后凌晨落地,毫无悬念地赶不上转机。之前没有找飞友,好不容易下飞机的时候结实到几个同校新生,我却在入关的时候被关了一会小黑屋,他们完全忘了我的存在。一个人拖好几个箱子去搬航班改签和住宿,被告知大多数人第二天改签的航班已经满仓,需要换个航空公司,结果是人家可以托运掉行李开开心心去酒店,我还要继续拖着大包小包。
第二天从飞机下来,坐大巴的时候又被告知车子满了,要等下一班。到了学校,下雨,宿舍楼是新建的,大多数人不认识路,累到不行的时候打开宿舍门,看到空空如也的床铺几乎要崩溃。第二天紧接着的就是迷路,巨大的校园,八月的阳光,紧凑的 schedule,那时候计步器显示每天要走近两万步。选课的时候,除了要看课程、时间、教授,还要对着地图比划,防止课间十五分钟即使一路狂奔还会迟到的情况。对了,那时候微信的短信验证失败,锁了几十个小时,同时我还没搞定学校的无线网。
真是兵荒马乱。
和人说起的时候,被问有没有哭,我说那时候真是忙得没时间掉眼泪。后来的一年,坐在机场的小黑屋里等了4小时,一进门就被没收了手机,门外接机的人突然联系不到我就回去了。我看着一个个被拒绝入境的旅人,身边坐着的从香港人换到法国人再换到俄罗斯人,又饿又累的时候想,大一的时候真的没必要掉眼泪。
再后来状况出多了,可即使见招拆招还是有些心力交瘁。人下了飞机不见了行李,航空公司一查,不好意思我们搞错了您的行李去了华盛顿,我两眼一黑都懒得去问是哪个华盛顿——反正都很远。被 OIS告知SEVIS出了点问题要重新入境,没有加拿大签证,周末被迫去了趟墨西哥。
其实每个留学生都有自己的开学经历,可能和我的不一样,但多少也都会有些应接不暇的场面。留学生的开学和国内大学生的开学有很大不同,因为路途遥远、环境陌生,状况可能从机场甚至去机场途中就开始出现。更关键的是,一走出国门,大大小小的事物都要一个人处理。离开了有人可以理所当然被我们依赖的环境,开学更意味着一段新生活的开始,哪怕没有意外发生,我们每一个细胞还是要进入备战状态。这种紧张的情绪在经历过后变得愈加具体,会打败我们最初傻大胆的天真和侥幸。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不晓得第几次开学的时候,还是会焦虑出生理反应——即使一个人处理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常态,仍不能爱上它。
就如开头所说,想想就知道不会顺利的情况容易引起焦虑,人都是会懒的,在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谁都不太会情愿起身走进明知道会难度升级的另一种模式。所以要解除开学的焦虑,除了咬咬牙坐上飞机再跺跺脚把事都办了,我想不到别的办法。一定要整理些干货给新生学弟学妹的话——
着急心烦的时候,坐下来给自己仔细理一理到底在急什么。可以列个 list,比如买家具、去银行、见 advisor、考驾照…… 看着罗列出来的任务,比让它们在脑子扎堆添堵,会觉得轻松一些。
留意学校邮箱,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这个给到学生。开学期间,各种paperwork宁愿多带不要少带。
和父母朋友多沟通,会比较容易调整心情。
至于更多时候那些预料之外的种种,周全的准备并不管用,就只好请你在发完脾气倒完苦水后,淡定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要慌,很多事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可怕。
话虽如此,可是当我想到开学的时候还是会顿时泄了气。就像我今天出了机场,航站楼门口被警车封路,拖着行李箱走了好远才找到室友的车,看吧,意外有的时候真是必然的存在。当我逐渐意识到处理突发状况简直成了留学生开学的必修课,简直忍不住抓狂暴走。
其实我也知道现在经历的每一次混乱和失控,在不久的将来都不过是一段谈资。就像现在我可以云淡风轻地告诉你,应对小黑屋最好的攻略就是带本书,纸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