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丨荐读

2015年08月10日 美中国际美国留学广州分部


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有人在知乎上提出该问题,一共得到了831条回答,小美选取出了其中点赞率最高的几条呈献给大家,供大家围观思考。

王诺诺
上中学的时候从电视里看到个段子,说有个人去美国旅游,想上厕所了,到处问哪有“WC”,居然没人能懂。主持人评论道,“WC”其实是厕所极其土鳖的译法,现在国外没人知道WC,就连toilet都是过时的翻译,应当用bathroom替代。说完他又摇摇头,北京奥运会要开了,我们基础设施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要在歪果友人面前丢脸呀。

屏幕外的我深以为然。

高中跟家人去美国玩儿,接受过80年代英语教育的我爸想找厕所,也是拉着人就问哪儿有WC,果然人家一愣。我纠正他是“bathroom.” 这才有人懂了。
从此我深深地认为,在国外你问人WC在哪儿,就如同在中国问:“哪里是茅坑?”是非常诡异的,是脑子不大正常的。

后来我去了温哥华念大学,意识到bathroom并不是唯一的上厕所用语,使用restroom,ladies' room, men's room, 特别是加拿大流行的washroom,都能表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类。
从此我深深地以为,国外的厕所都应该以room结尾,WC是外星人才会这样叫的吧。

再后来我去剑桥念研究生,发现英国的厕所上印着“toilet”。
嗯?这好像跟我的认知不符……
但我依旧深深得认为,就算“toilet”可以凭借腐国人一如既往的特立独行勉强过关,WC还是大逆不道的。

再再后来,我去了欧洲玩耍。发现这里几乎每一块厕所的门牌都赫然印着“W.C”。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字母的冲击是巨大的,数年来我自己构建的世界厕所观轰然倒塌。男女老少在印着“WC”门里进进出出,形容仓促,正常无比,没有一个拥有外星人的特征。

你看,真正的外星人其实是我自己呀。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我们对世上所有事物总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比如那个可能只熟悉美国厕所的电视主持人,比如听了他的话的我。

记得知乎里有个答案,大致是说许多国人心中的“国外”统共就一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统共就俩州,西边加州有橘子红酒,好莱坞大波妹,极客和华人黑帮。东边纽约盛产名人名媛大鳄大亨,还有好多钞票。然后这俩州的人民每天幸福地选择着自己的总统,享受着天朝没有的民主自由。
我们现在看来,这种一概而论的认知是非常可笑的。但在一个没有阅读,没有近距离接触的前提下,却又是极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因为它简单粗暴且暗含某种貌似正义的政治诉求。

最可怕的是,也许此时我们正在被类似可笑的认知所禁锢而不自知。
轻则天真,重则愚蠢。青蛙至死还以为世界就剩那个扁圆,这是天真,而试图说服天上的燕子相信世界就剩那个扁圆,就是愚蠢。

对这一问题唯一的解,是那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能留就留,能学就学,保持学生心态,能呆久点儿就晚些回去,多看看。

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是扁是圆,让完全陌生的环境打碎你原来的认知,让奇葩点爆你的三观,让美好的际遇搞得你热泪盈眶,让文化的多样性告诉你你原先学来的,读来的,别人教的,都是放屁。

不为求得“真理”,只为不再居一隅而自认真理在握。

出国留学生活的意义,就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当你发现拉美未必那么穷,欧洲未必那么富,美国不是江山民主一片好,大把歪国人数学比你强,厕所有100种不同的叫法,加州没有牛肉面。


刘黎子
转一段去年在微博上看到的话。这段话我几乎每看一次都会热泪盈眶,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自然感受得到。

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我告诉你们,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对我而言,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PS:这两方面恰恰是我现在的生活,又一次想起这番话还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啊。

我非常不愿意对一个「解读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下总结,因为哪怕是长篇大论,都太局限,「意义」这回事,尤其跟人有关,自己体会到的才是真的。

更重要的是,一直认为这真的没什么了不起。楼下很多人说在国内也可以学到,完全同意,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他们生活的地方。只是对我而言,对生活的热情、不浮躁的心态、独立思考、不功利的善意、自律、反思、照顾他人等等,刚好是在留学这几年才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的。比起「留学的意义」,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成长的意义」。这几年我脱离了一直以来被家里圈养的状态,从以前的没为任何事情做过任何努力、不知真正意义上愁滋味、幸福得犯抑郁症的小孩,一下被推出门,变成完全放养、所有事情自己决定、生活自己安排、问题自己解决的大人,有些感触,仅此而已。

留学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对每个阶段的自己也不同。不管在哪里,我都希望不要止步于这种认识,而要不断地接触广阔的世界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成为简单而强大的人。

苏菲
学会对自己负责。

很多知友都是以“出国能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这个中心思想来说的。可留学这件事需要的,哪里仅仅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找房子,准备考试,面对病痛那么简单?在一个人际关系、社会认知都被清零的环境里,你如何克服懒惰,只靠自己找寻方向并且活下去,留学其实是这样一个课题。

有的人抱着毕业回国的想法,在中国人圈里,吃得开,平时会自己买买菜办个手续也就够了。
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在学校里广交好友,和当地的外国人交流,想法改了,眼界开了。
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要留在那个国家,全凭一己之力去认识当地的职业人士,找工作,去规划自己在这个国家的未来。
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更要去改变那个社会,他们创业,创办组织,创造出了这个国家本没有的东西。

以上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优劣,只不过是各自的需求与选择而已。但毫无疑问,我会无比尊敬后者。
偶尔回国,听闻家乡那边,找工作、婚姻、买房皆由父母包办的故事,不禁感叹出国与在国内生活差异之大。对于留学生来说,父母除了提供钱财,能帮忙的其他事情非常之少。你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着这个庞大又复杂的世界。
很多机会,不会有人通知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一个聚会,你不去主动认识人,也不要抱怨为什么人家事事都办得成你却朋友甚少。你的礼仪不到位,改不掉迟到的毛病,就别怪自己得不到工作机会让别人抢先。不要还玩在父母怀里任性的那一套,每个人都在外面奋斗,大家会互相扶持,但必须记住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的幼稚无限买单。
因此很多在国内依赖性较强的人,留学之后也许往往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很多在国内挺正常的人,到了国外突然变成了“极品”。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更严苛了,这消耗了太多人的体力和精神力。不主动去做,就会被淘汰。不主动进步,就会得不到左右自己将来的力量。

可与此同时,付出责任,你获得的是“自由”。你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走向并为之努力。在国外,混得好和混得不好不开心的留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否能主动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动去想,去追求新的东西。累吗?当然累,但是那些过着累而充实日子的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拍着胸脯,告诉你他有多么不愿离开这样的生活,并且以此为傲。

这是我从留学生活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江白子
出国2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活的更清楚了,也更孤独,也正在变得更强大。

  1. 国外没有那么多主流思想去影响自己的判断,就连台上站着的牛津剑桥的lecturer都总会嘴上说一句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2.在国外,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自认为一直都是一个上进的人,学习好一直都是我重要的事。但是在这漫长的中学生涯,总是缺了灵魂性的东西,就是热情。一直都觉得最好的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到了后来在澳洲预科的时候,不知道以后大学学什么好,那就去biomedicine吧,因为那个系的要求总分最高,后来在国外待久了,发现成绩的好坏只是自己的事,没人在意,热情真的很重要,后来还是上了biome的分数线,但是果断的选择了自己的本命。在此奉劝在专业的优势和兴趣中徘徊的,请不要小看了后者的无线可能性。

3.出国真的可以把这个世界缩小,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现在依旧是,但是不会陌生了,不会被高墙的圣光闪瞎了眼。你可以接触到各种牛逼的教授,跟他们说话能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你可以接触到你这个行业的领头人物(国外大学跟外面企业的联系很多)听他们给你最实际的建议。总之教育资源是无法跟国内比拟的。

4.你会体验到生活十几年从未感受过的孤独。孤独是一剂温润的猛药,无形之中的渗透经常然后恍然才觉得压的喘不过气来。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处景,眼眶都会湿。我是个白天很强大的人,晚上在梦里哭醒过好几次,更是荒谬的梦。孤独,没有人在留学的路上可以完全无视,更是人生的必修与来过世上的证明。国内的热闹都无法与你有关。为什么求仙得道需到深山寻,因为静,方得修炼。而静,只有在国外才是如此的湮灭你,你没有家人,所识多为泛泛之交,知交也不会随时在你左右。 你一定会也必须静下来,而人一旦静下来,不是疯了就是超脱到另一个境界。

我在中学的时候是个很嗨的人, 一到放假就是约约约的那种,现在想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假日本来就很少罢。 出国后,自己有了大把自由时间,没有人规定最晚什么时候回家, 跟盆友在外面吃饭是日常因为没有人在家煮饭。 刚到的那一两个月是高亢,因为跟之前的生活种种都是不同, 然后觉得这种突然改变了的日常开始无趣,然后会反思很多, 我到底要做出些什么。 我自认为是个很自律的人, 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约约约的生活就是一种堕落的开始, 我羡慕那些可以做出一些东西的人。 在学会静下来的时候, 我开始学着去编曲,学着去看完一本课外书然后自己在电脑上写下感想,学着去临摹写生画画,学着去练钢笔字。曾经不知在哪听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六个朋友, 旅行,读书,音乐,电影,锻炼,养生。而我也希望变成自己欣赏的人。 想找人说话了,会跟三两个朋友在好天气出去走走,越发不喜欢一群人挤在一间ktv唱k歌之王。是会明显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

想补充一下,为什么会孤独。
出国后的圈子,没有亲人,朋友不再是一个班级那种概念里的。班里的同学你看的惯也好,看不惯也好,三年你躲都躲不过。而在国外,开心了就可以日日跟相见恨晚的朋友粘在一起,不开心了马上撕逼永不相见也并非难事。老外的圈子一来并非那么好融入,二来毕竟本性还是不舍得丢弃自己的文化秉性去完全改装成一个西方思考的人(所谓的香蕉人)。中国人的圈子我也说了,只会更复杂。出国留学的人,大多有西方思想的自我主义和说做就做的勇气,也同时有些中国人自古熏陶的价值观。这种四不像只会让留学生很容易在国内国外都变成outsider。另外,孤独的原因太多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国内的热闹与自己空虚的对比,吃饭散步连个说闲话的人都没有,回家不是窍门而且掏钥匙。总觉得,出国,很容易就催老了一个人的心态,习惯了孤独,明白了岁月静好,懂得了十几年爸妈理所当然的守候是如此的珍贵。当外界的东西很多都空了,剩下你一个人,就会开始思考了。

总之,出国不会只是得了一纸文凭。是成长的催化剂,让人修炼或是堕落。

青岚
在我没出国之前,我是一个经营着几家饭店的小老板,日子过的还算富庶,安逸,虽然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去日本看看,看看这个创造无数陪伴我们童年经典漫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但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这个儿时梦想越来越远,在当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有朝一日,能出国,真的一点都没想过,我遵循着国内典型年轻人的生活轨迹,考大学,创业(或工作),买房,到了适婚年龄,找个老婆结婚。我忽然发现,我周围同龄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的,就像流水线一样,就像结婚是个终极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实现后,还要做什么?我问了周围所有的朋友,没有人告诉我答案,我感到了不安,为什么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胆子确越来越小呢?我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不论穷富,大家都普遍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都在追求稳定?我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后来,我生意失败,去了美国,刚开始只想努力打工赚钱,早日攒够还债的钱,好早日回国,东山再起,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但在这里经历过一些人和一些事之后,对我的思想撞击很巨大,我了解了另一种思维,另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感受了另一种生活环境,我从最初的想早日离开,到后来的,从心底里真正的热爱这个地方,热爱这种生活方式。
当我攒够钱,回国后,我发现我最爱做的事就是用我在美国的思维来看国内的事,我发现我原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我现在确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不认同,这个我最熟悉的地方确那么的陌生,在最初回来的这段日子,我痛苦过,痛苦我究竟要如何选择,选择哪里,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环境和价值观。
当我的某个二代朋友知道我回来以后,第一时间找到我,开车把我带到我们当地最好地段的一家门面,盛情的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一起策划开一家本市最好的主题烧烤店,我来管理,他出资金,利润四六开,我考虑了一宿,之后拒绝了,我不想再当一个赚钱机器,我想让自己的人生精彩,我想找到我疑惑的答案,所以当下,我知道,我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要实现自己梦想,即使这个梦想在别人的眼里很不靠谱。
对我来说,出国,使我胆子“大”了,使我更敢“想”了,更敢挑战固有的思维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