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人以后,我都在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体验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我想到了一个最确切词:生命动机。
你一定要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孩子以后的人格,也许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童年时就塑造成型的“生命动机”。世界上人格的两极是,有些人可以乘风破浪,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些则充满胆怯和消极,在忧郁中度过“不能成为自己”的一生。
无论孩子是原生的强者还是弱者,当你意识到“生命动机”对孩子一生的意义时,你能通过自己具有了目的的有意识行为,使得他的人格更加完整。因而你的孩子的人生,也许也会因此不同。
作者:Dr. Bing,来自德国的儿童教育学博士,儿童语言习得探索者。她的微信公众号是“英华兰的DrBing”。
........................................
生命动机对人格的塑造
自我成人以后,我都在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体验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我想到了一个最确切词:生命动机。由于这个词似乎只有在德语是一个字典认可的词,叫做Lebensmotive/Lebensmotto,翻译成中文就是生命动机。
你要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孩子以后的人格,也许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童年时就塑造成型的“生命动机”。世界上人格的两极是,有些人可以乘风破浪,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极的人的生命充满胆怯和消极,在忧郁中度过“不能成为自己”的一生。
经过对“生命动机”这个词多种语言的搜索调查才发现,心理学家史蒂芬莱斯教授(Prof. Steven Reiss)在90年代中期提出过内在动机概念(intrinsic motivation)。他的动机光谱中有以下一系列元素:力量,独立,好奇,认可,秩序,荣誉,理想主义,内在关系,家庭,复仇/战斗,自我,内在平静等16个元素。
但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个复杂的概念,还是从具体的例子说起:
我在三岁的时候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那时候我的父母住在一个三层危楼的教师宿舍,我的奶奶、姐姐、爸妈和我五口人居住在危楼里一个十来平方的一居室里。每天晚上奶奶都和我一起到大学的花园散步。有天我们走到500米外的花园时,奶奶忽然摔倒了。她痛苦地呻吟求救,但是昏暗的花园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三岁的我,完全没有任何方向感,凭着微稀的记忆奔跑,穿过两边是树林的没有路灯的小路回到家中。
我在毫无亮光的路途中奔跑,即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我忍住内心的恐惧,拼尽全力地奔跑。居然,我凭着直觉终于来到了宿舍楼下。看到亮光的时候,眼泪才夺眶而出,哭喊道:爸爸妈妈,奶奶摔倒了。爸爸妈妈,奶奶摔倒了。爸爸妈妈,奶奶摔倒了...
你要想象一下一个3岁小孩在夜幕中哭喊,整栋楼全部亮灯,所有人都从窗口探出头来的华美画面,那简直是我人生第一个壮举。
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早期记忆,很多细节我已经忘记了,是从后来家长的描述才大概清晰起来。唯一我所记得的就是这个好像永无终点的500米:我忍住了对黑暗和无助的恐惧,抛弃了对方向的疑惑,凭着本能,向心中正确的方向跑去,直到好像神的恩赐一样来到终点时,才眼泪夺眶而出,哭喊起来。之后的很多年,这个经历仍然是全家引以为傲的故事。
后来成为了大人,我没办法解释很多我的行为:有些事情好像看起来完全没有胜算,所有的人都告诉我我是傻瓜让我放弃。我自己也觉得所有行为并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还是凭着惊人的信仰寻溯我自己的路径,坚持很长的灰暗时期,并在众人的意料之外做到了。后来当我回想起来才意识到,我的人格归结于我生命最早期体验中定格的画面:
我的生命动机是:黑暗中的奔跑者,充满畏惧却无所畏惧。
当我成为一个儿童教育学者以后,很奇怪的是,我对成人的成长路径要比对儿童成长本身更感兴趣:毕竟对于一个真正合格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研究的每一种教育结果最终的形态,而不是眼前的学习产出。而我也发现,只有用这样的长线视野对待儿童教育,教育的本质才会一层层地浮现出来。我认识每一个人不久并对他产生兴趣后,我会问:“你觉得让你成为现在的你,是哪一个童年体验造成的?”惊人地,我发现,每一个人的现在的人格,都和某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童年体验有关系。
弱者人格
我曾有一个朋友Frank,他当时在汉诺威大学就读建筑学博士,他非常有才华,对很多事物都有深入常人的洞解,建筑设计也有超越时代的美感,当我认识他时觉得简直惊为天人。
但慢慢发现,他的举手抬足总给我一种说不出的无力感,于是有一次我问起他这个对他影响最大的童年体验。那是在一个昏暗的酒吧,他举起鸡尾酒,消沉地缓缓地说起往事:
我的父母都是奔驰的顶级工程师,他们的光环我永远挥之不去,那是我6/7 岁的时候,村里举行村宴,像以往一样,爸妈都在厂里忘我工作,我拖着我巨大的泰迪熊玩具一个人从村宴回到家里,没法自己走到卧室就倒在大厅的地毯上睡着了,半梦半醒之间我对泰迪熊说,我不行了,我不行了(Ich kann es nicht mehr, )然后就在地毯上昏然睡去。
他的生命动机可以描述为“生活在巨人阴影中的无力昏睡者”
有一年在苏黎世,来到中心湖边,这货说:我好累啊,然后直接躺倒睡着了(上图)
这就是一个在中高产家庭成长,但由于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忽视成长起来的孩子。那种无力感贯穿了他整个本体的全部。由于臭味不相投没有和他继续交往。
很多年后我从朋友处得知,他即使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仅仅成为了一个大学的看实验室的实验员,离婚,长期酒精依赖并且不幸福,这个现状和他当年的帅气的外貌,优秀的教育,文雅的性格,出众的才华和惊人的创造力完全无法匹配。这让我觉得深深惋惜。
强者人格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德国的学生时期最好的朋友韦琳娜,在《英语背后的跨文化能力》我说起过她。她是一个矮小但具有贵族容貌和气质的金发碧眼女孩。读大学期间,爸妈每月只给她300欧元的补贴,由于她学习文科,她没有很多的打工选择,她经常需要在啤酒厂打夜工,工作就是扛箱子、黏包装,在半夜3-4点骑单车穿过墓地回到学生宿舍。
对她的印象是:流亡公主,过着最粗鄙的生活,却没有东西可以掩盖她的尊贵。她具有惊人的乐观和自信,这些都是让她非常迷人的特质。有一年暑假我和她回南部老家玩,夜深人静我们躺在一张床上,我问起这个关于塑造她人格的早期体验,她说:
我的人格主要特质应该是执着吧,我的爸爸妈妈从小就对我非常容忍,鼓励我探索,即使是平常家长看来很危险的事儿,我的爸妈居然都会让我做。记得我3岁的时候,圣诞节会挂起很过玻璃球,因为好奇,我太想知道这些玻璃球是什么东西了,所以我拿起一个,硬是把它咬碎了,你知道,普通的3岁宝宝拿起一个玻璃球家长不来制止那是不可能的。那个圣诞夜,我被送去了医院,大哭着嘴巴缝了5针,但是现在我仍然觉得咬碎那个玻璃球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体验。因为我为了顺从自己的意愿,做了一件我必须要做的事情。
执着是绝对是强者性格。
要归纳一下的话,她的生命动机是“不顾一切的追寻者”。
在我眼中身无华服也永远有公主般自信高傲气质的韦琳娜
毕业的时候,因为韦琳娜学的是德语文学(相当于国内学习中国文学),工作不好找,我们工程系的同学都找到2-3K起薪的工作,但是她只找到了一个1.2K广告公司的文案职位。但是我当时就知道我不用担心她,因为她的生命动机是强者动机,无论命运如何她都能找到一条向上的道路。
很多年后我去拜仁拜访她:她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总负责人,有一个爱她并且也事业成功的老公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常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根据她的“生命动机”,毫无意外,本来就该如是。
生命动机对人生的意义
由于对于人格的解说从荣格首次提出的时候开始就非常复杂,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DrBing把它分这样简单归类:光谱的左端是弱者动机,右端是强者动机。
弱者动机和不自信,无力感关联,强者动机则和自信自强关联。弱者在生命选择中,倾向于放弃和逃避,强者则倾向于挑战,并且战胜、提升自己。强者动机着更趋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最后能够成为自己,得到内在丰富和满足的生活;而弱者反之。弱者动机者由于无法在现实和内在自己之间通过自己的进取获得平衡,他们的生活更容易失控,混乱,最后活得不幸福并且失败。
弱者动机或强者动机是否由基因决定与生俱来,在学术上还没有足够的研究。即使两兄弟,也有性格完全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先天和家庭养育环境各自有自己决定性的部分。仍然,后天的影响绝对是不可小嘘的。想一下Frank那个仅仅关注自己事业而完全忽略自己孩子心灵成长的父母给他后天带来的无力感,和韦琳娜那个从小任由她尝试危、险探索世界,建立独立人格的父母,他们的行为都在某个方面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人生。
记不记得我曾经要你们发给我你们童年最快乐的体验。你要知道我的目的:你之所以是现在的你,很大一部分是由你童年的点滴体验塑造的。也许你丝毫无法察觉,但是它的的确确存在在你心底,并且让你成为了今天的你。
如果你有遇到人生的迷惑,不快乐或者困境,尤其是你的行为违背你的意愿并且使你感觉到痛苦难堪的时候,也许你应该尝试找到早年塑造你人格的那个定格场景。它会告诉你,你的下意识为什么会驱使你这么做。
当你对现在的自己拥有了第三者般的中立觉察意识的时候,你也许会对你的很多行为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你的人生也许会有不同。你也许会理解应该为孩子塑造怎样的早期体验:无论孩子是原生的强者还是弱者,当你意识到“生命动机”对孩子一生的意义时,你能通过自己具有了目的的有意识行为,使得他的人格更加完整。
因而你的孩子的人生,也许也会因此不同。
转自:蓝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