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地狱,怎知天堂 《神曲 地狱篇》

2015年09月01日 加拿大读书会



该书是长诗《神曲》的第一部,是文艺复兴之始著名佛罗伦萨文学家但丁的传世之作。原名是《喜剧》(La Commedia),后来薄伽丘在题目里加上了“神圣的”这个形容词,所以全称是“神圣的喜剧”,中文翻译约定俗成,都叫“神曲”。


原文是首1万4千多行的长诗;《地狱》、《炼狱》、《天堂》各近5千行。但丁之前大多数意大利的文学作品都用拉丁语写成,但丁极为重视意大利语,对母语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首诗全诗以意大利语写成;因为意大利语元音较多而且押韵,原诗应该读起来朗朗上口,欣赏价值很高,可惜我不懂意大利语,而且田德旺先生的这个译本,为忠于原文起见,完全放弃了诗的形式,只是译成没有任何韵律的散文,所以甚为遗憾。这倒不是说田老师译的不好;诗作究竟可不可译不说,实际上译作应该是很传神的,而且每一章后面都有长长的注释(比原诗要长两倍),看那些注释才能很好的理解原诗,也有不少古希腊、圣经典故、佛罗伦萨大事和前人的注释分析,读起来也是享受,可见田先生在翻译此书上的确是颇费心力,至少掌握了大量的相关知识。可以说,这是我目前到此为止看这个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系列图书中翻译的最用功的一个了。有图为证(抱歉,懒得打了):


我国唐朝时的请君入瓮,与这个多么神似!



西文“自恋狂(Narcissic)”一词由此而来。


但丁活在13、14世纪的意大利,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而且一度曾涉足佛罗伦萨政坛,不想在那个乱世,卷入黑白两党之争,因为他所在的党斗争失败,终生被流放出佛罗伦萨。因此诗人对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怀念和思乡,也有诅咒,在本篇中被他打入地狱的佛罗伦萨人之多可见一斑;也有些批判佛罗伦萨普通人的片段。从这一点来说,文字的力量是可怕的;诗人笔下的人早已作古,而他们的骂名因为这部巨作遗臭万年。难怪拿破仑要竭力巴结文人、作家。


《神曲》内容博大精深,但主线是通过反思人类的罪恶及弱点,通过理性分析得以认识升华,最后在信仰的帮助下进入天堂。前两篇《地狱》、《炼狱》是作者本人在他极推崇、象征知识和智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指引下游地狱和炼狱;而最后是在但丁早年恋人(后来嫁给了别人,又后来死了,但丁伤心欲绝)、象征至善信仰和爱的Beatrice的带领下参观天堂。从理性有局限、只有信仰才可以让人上天堂可以这个角度上说,但丁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是一样的。


《地狱篇》共34章,讲的是诗人和维吉尔从地表出发,一级级深入,一天内参观完地狱的过程。但丁的地狱构造很复杂,前面章节每章各讲一级,后面的几级分的越来越细,第7级分为3个圆环,第8级分为10个恶囊,第9级地狱又分作4个环。基本上,每一级代表着人类的一个恶行和但丁生前及同时代这些恶行的代表人物。这些恶习有:贪吃、贪色、贪财、欺诈、愤怒、异端、浪费、暴力、背叛等等。祥请见图(田德旺先生画的:)



上面说过,在地狱篇里,但丁在诗中对古代及同时代的一些人进行了非常猛烈的抨击,对当时仍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也大力批判,这不能不说是非常有勇气和进步精神的。


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刚入地狱门、在其外围时提到了芸芸众生,认为毫无作为渡过一辈子的人,都应该被赤身裸体放在那里,是“从来没有真正生活过的”,对他们极为蔑视,“因为坐在绒垫上,或者睡在被子里,是不会成名的;默默无闻地虚度一生,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就如同空中的烟雾,水上的泡沫一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才华横溢的但丁把地狱描写的栩栩如生,各种人物了了几笔就跃然纸上,对地狱各种恶魔的刻画、对罪人们的惩罚、阴森恐怖氛围的营造都极为传神,富于创造力而且绝不重复。基本上,人活着时追求什么恶行,地狱里就被这种恶行变本加厉发过来折磨,所谓“不入地狱,怎知天堂”?


这样博大精深、内容精彩的一首文艺作品,配乐是极为困难的,我能想到的稍微沾点儿边的,是Grieg的作品《Peer Gynt》里的这首,当然,这首曲子比较欢快,无法跟神曲Inferno里的悲惨场面相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