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还有退路

2015年07月12日 美国Alien国际旅游




狗剩爹 灼见专栏作者


看到我这个标题,不少朋友一定会觉得很泄气:心理专家都教人怎么战胜拖延症,你倒好,却要用阿Q精神安慰我们说还有退路,你安的这是什么心?读者诸君切莫着急,之所以说拖延是因为有退路,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拖延症成因的复杂性,不报轻松解决或克服的希望。

在我看来,我们是人,而拖延症是人性当中的“魔”,人无法战胜魔,这似乎很自然。如若天真地以为能彻底战胜拖延症这个心魔,那就是无视人性的复杂性,是幼稚,是病,得治。

自从读大学开始,我就有轻微的拖延症,论文总是拖到deadline才上交,复习总是在临考前一天才开始。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这种病情还得到了加重,要不是找了个女朋友催促我赶紧毕业找工作,我估计还得延期几年,就像许多同学和师弟一样。直到今日,我仍然生命不息,拖延不止。为什么会拖延?有主观原因,比如懒惰、焦虑、完美主义、有后路等等。拖延症的确是我们缺乏勇气和生命力的表现。因为我们仅仅是普通人,所以必然会缺乏勇气,缺乏生命力,还缺乏意志力、恒心、规划等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但是除了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之外,拖延症之所以无法被彻底根除,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主要是因为,拖延症根植于人们深层的心理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当中,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我们凭借主观愿望就能改变的。明代大哲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拖延证这个贼可是狡猾猖獗得很呐。它就像是沙漠里的植物,比如骆驼刺,暴露在地表上的仅有很弱小的一点枝桠,可埋藏在沙里的根系却庞大的吓人,绵延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长。拖延症也是这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或行动的问题,牵扯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网络比你想象得要大很多,真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看来,克服拖延症其实就是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断成为另一个新人的过程。可是,改变生活,改变自己,这何其难也!?我也想拥有张家辉和彭于晏那样的华丽肌肉,甚至曾经向某任女友夸口,一定要练出李小龙那样的背阔肌,可是后来的后来,这事就这样拖下去了,不到2055年估计是没有下文啦。为何我会拖?除了主观的惰性之外,客观来说,我主要是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以前常游泳,每次游一个小时回来,都会花比游泳本身更多的时间来处理相关事宜(如交通、洗澡、穿衣、擦干身体等等),回去之后还要休息体力。别以为体力耗费完了之后,智力还能够你充足使用。游泳完的人估计都会体验到某段时间的缺氧状态,大脑若是供氧不足,你还想啃黑格尔,你做梦去吧。想当年,某个“激励人心”的革命故事也是这样说的:列宁曾经喜欢滑冰,但是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他就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体育运动。因为滑冰太费时间,而且还很累,影响他的学习。不得不说,年少的我曾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因此,当我感觉游泳会占用我太多的时间和氧气时,我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八块腹肌是怎么合成一块了。

另外,我认为拖延症之所以无法彻底根除,还因为我暂时看透了“事情”本身的魅惑:“事情”是永远也忙不完的。

我们不是在这事上拖,就是在那件事上拖。“事”有轻重缓急,“情”有喜爱偏好,因此总是有“事”或“情”会拖在后面。而且,据统计,越是从事高端、创造性工作的人,也越是容易患上拖延症。其实说白了,拖延症就是因为我们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强大,也没有那么多可配合的客观条件。这事拖一点,那事延一些,就这样逐渐变成拖延症患者了。

其实,能拖延的事情,都不是必须要按时完成的,而是富有弹性的事情。比如,上厕所你可拖不得,拖得多了容易得肾结石;毕业论文你也拖不得,公司财务报表你也拖不得,许许多多硬性规定的事宜我们都拖不得。我们能拖,说明我们有退路。有退路的人会普遍体验到安全感,而没有退路的人,才会一往无前地冲,他们没有拖延症,但同时也会变愤青,甚至变恐怖分子,最轻的也是工作狂。可是工作狂也会拖,往往拖延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众所周知,幸福的生活是在安全感和自由之间保持平衡。拖延症暴露了我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因为谁知道如果这事做不好,会带来什么呢?我一直拖延着我的诸多梦想,因为我害怕我输,害怕哪怕我目前一点点的成绩也会被赌个精光。而当我拖稿子时,则是害怕我的稿子会被当成垃圾,要么害怕它充满逻辑漏洞和理论盲区,被行家里手批个半死。我脆弱的自尊心,总是会以拖延症作为它的保护伞。

人不可能完美,想要彻底克服拖延症,实际上是追求完美的体现,在另一个角度看来,我们又染上了完美主义的“强迫症”,左右都是病,横竖都是结,不如放轻松来跟拖延症共舞。而“与拖延症共舞”可归结为四种节拍:

1. 拖延时去干其他有价值的事——绑定几件事一起拖;

2.将创造性活动转化为机械性活动——后者做起来完全无压力;

3.让种子飞一会儿——先了解个大概然后放一放再干;

4.直接或间接让别人监督自己——社群的压力会逐渐改变你的心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

如何关注

1. 可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2. 复制“微信号”,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3. 点击通讯录,选择右上角图标,搜索以下公众号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