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辩本——说话的秘密

2015年08月06日 加拿大读书会




战国,一个烽烟四起关系错综复杂的年代,士族阶层逐步壮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诸子百家开始游历各国,游说自己的救世之方。为了演证自己的主张,扩大自己的影响,诸子百家开始著书立说,相互辩论诘难,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种辩论激进的环境正好造就了各大思想家的成熟论断,出现了像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厉害的演说家,他们舌灿莲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各国,给各国政治民风带来很大的影响,给后世也留下了《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启智的经典名章。今天就以论辩为题,挖掘战国名士深刻思想中的一些沧海遗珠,以说明一些对我们当下生活工作有用的一些借鉴意义。

《孟子》——雄辩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代表,学富五车,才能过人,被读书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辩论常常先声夺人,辞以气盛,总是在一开始就占据主动,以自信及强大的气场感染对方。在《梁惠王篇》孟子遭梁惠王诘难,“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呦,您这么远来,对我国将会有什么好处吗?)孟子听此,不慌不忙,断然回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呦,大王何必如此俗气,张口便说好处,还有仁义呢,您咋不说)惠王显然被孟子的振振有词,毋庸置疑的气概所震慑,后来便开始有些底气不足,默默地问了句“何以利吾国?”此时的孟子早已掌握了话语权便直接论答自己仁义的主张,真正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了自我争辩的主动。

当然孟子的论辩总是根据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有时偷换概念,有时巧换角度,反守为攻,机智灵活,无往不胜。有一次梁惠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此时已经知道,这是在和他说篡权礼法问题,所以他先是巧妙的应答,“千传有之。”(好像传说是有过)

惠王又说,“臣弑其君,乐乎?”果然,不出孟子所想,伴君如伴虎,孟子回答既不可以模棱两可,也不可太过露骨,以免东窗事发,所以他偷换概念,回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贱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仁者可以称为贼,义者可以称为残,不仁不义之人像纣王这样,只能称为一夫,那武王所诛的一夫纣,也就没有弑君这一说法了。)

孟子的论辩,锋利流畅,富于激情,明快奔放,巧妙而又无言以对。其文辞犀利、雄壮,非常人无才人士所能匹及。但其论辩手法确可以借鉴,在争取一些任务或者说服一些建议之时可以使用。不用三寸不烂之舌仅他的一隅就差不多够了。总体读来《孟子》就是心疼所有被孟子压制住的名士,在那个激烈的年代,会说话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这是对于有政治抱负的士人,还有一部分是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远离政治的,比如庄子。

《庄子》——自辩

庄子,名周,先秦到家学派代表。

前期做过小官,后来对当政充满失望,只想安静的享受生活,敝屣富贵,清高傲世,却又学识渊博,其学无所不窥。正是逍遥的隐在市井,没有功利之心羁绊,所以他冷眼观世,思接天地宇宙,遂成玄远深奥的思想,成就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位迥异于人且影响深远的哲人和思想家。所以他的文章里少有像孟子一样激变争论的言辞,更多的是寓言式的述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与洞察力。他总是随心所欲,大开大阖。比如楚庄王听说他的才华,想邀请他做相,他严词拒绝,说“做相就好像一头等待被宰的家猪一样,我宁愿入座一只乌龟自由的在溪边玩耍,也不去做相。”这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借物打力无偿不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有指桑骂槐之理,虽不是语言的高级运用,却也不失生活中的童趣。《庄子》中更多的是庄子无为的思想,最好的一篇散文就是,《逍遥游》。读《庄子》总有修身养性之能,书中的哲理总是会让自己看开一些事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作为一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生自是自辩的一生,充满了为什么,充满了无限热爱,也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由而不再去争论什么,更不会像韩非子一样的严整、法治。

《韩非子》——激辩

韩非,曾为荀子弟子,后喜法学,成为法家重要代表。重君权,推法律。

《韩非子》文章犀利俊俏,长于层层剖剥,面面分析鞭辟入里,直指要害,极富逻辑力量。

要想激辩必要做足充分准备。韩非在书中写到说理就要考虑全面、周到,而且要全方位观察捕捉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各种表现。一定要在结果之前列举至少六中可能。这一观点,和当下公司的做法类似,即无论什么都要有两手准备,在想到好的时候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在庄子之后韩非终于提出论据的可靠性必出于历史,也就是引经据典,绝不可玄想和浮夸。也表现了韩非对于论辩的认真严肃,说明了法之道理。

韩非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于他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层层推理,步步深入,使论证严密的滴水不漏。这个有点像孟子的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一步步设防,到最后让人防不胜防。这是一个智力的活动,也是智力的比拼。但这又与生活中的机关算尽有所区别,理论上是一场关于正义的一场心智活动,是一场思与理的火花迸溅。

这些全部的准备足以成为一场激辩的开始,因为充足的准备足以让你获得一个满意的答复。《韩非子》完全是了逻辑与语言的交织,是智慧之思的散射,很畅快,很启智。而《战国策》便是以上所有的集合,它既有雄辩的伟略,也有自辩的思忖,还有激辩的逻辑,它便是纵横捭阖的一个战国缩影。

《战国策》——纵横捭阖

《战国策》是一部史传著作,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 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包含了战国名士及历史的多重思想的集合。有大量篇幅涉及策士说客在列国相争、人际险恶的复杂关系中晋身、自保、求达的手段。可以说战国的各种撕扯大战,实际看来是要比《甄嬛传》狠毒心机许多倍的史书。书中人物,善进言,不畏惧,不紧张。比如《触龙说赵太后》营造了一种能让对方冷静听其分析的氛围。这一条对于当下很受用,的确有时候,大声吵嚷并不代表你是对的,而是要让别人听你的观点,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首先就要让对方自主的听你说。

其次是,微言相感,在充分揣摩说话对象的特殊心理上,以漫不经心之语,点到问题要害,让对方自忖自悟。然后是近取譬,随机利用周围事物作为分析的材料,使得说理更加亲近自然便当,容易理解。最后是要巧用故事,引经据典。综合来说,战国策语言与思维运用的一个大集合,说理之人,能辩之士,皆从中获益。

战国是个疯狂的年代,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年代,希望大家可以有《孟子》雄辩的智慧,《庄子》自辩的思维,《韩非子》激辩的逻辑,终整合为《战国策》的纵横捭阖。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