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木榫卯结构的当代演绎

2015年07月23日 加拿大木业协会


本文转载自:中大院”公众号


当代木构走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景观与建筑学院、林业科学学院基于木构的联合设计及建造教学始于2013年,由韩晓峰老师、朱雷老师和鲍莉老师与加拿大Annalisa Meyboom老师指导,一直围绕当代木结构体系与传统中国木构建筑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概念设计由中方、加方老师共同指导,两校同学共同参与。木材加工和木结构体系的建造由中方老师带领设计团队在国内完成。



“木扇亭”——中国传统木榫卯结构的当代演绎(建成于2015年4月12日)

木扇亭,是木构联合设计及建造教学的学生作品之一。其结构体系根源发自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中的‘榫卯’节点,基于对木材性能对深刻理解,进行基于榫卯节点的木结构体系设计及建造。同学在短时间内从初次接触木头,到熟悉木材性能,并迅速融入设计,表现出很大的设计创造性。木扇亭很好地理解了传统的榫卯结构特点,通过简单的节点和统一尺寸的材料构筑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结构体系,这本身就体现了细部节点与整体形态的理性统一,而一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体系的核心价值。另外,作为木构联合设计课程,我们一直不仅仅满足于图纸的设计,还更强调实现从图纸设计到实际建造的完整过程。因为我们深信,一个稳定高效的结构体系不应该只存在于电脑虚拟的无重力环境中,它必须建造完成并经受地球引力的检验。








感谢参与本次设计课程和参与建造的同学:王佳玲、杨梦溪、李鸿渐、管睿、卓可凡、姚严奇、李平原、赵丰、黄杨、张宏宇、张维一、王衔哲、赵硕、伍隽儒。本次建造得到加拿大木业协会、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帮助,一并感谢。尤其是那些建造工人在建造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经验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木扇亭实体建造地点:苏州木渎古镇珠江南路211号金枫城市设计产业园入口庭院内(苏州火车站乘坐地铁2号线,到广济南路站转地铁1号线,到金枫路站下,步行500米到),欢迎大家实地体验观赏。


点击观看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的视频(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有钱请随意):



最终,木扇亭像两只纷飞舞蝶呈现在我们眼前:









感谢参与本次设计课程和参与建造的同学:王佳玲、杨梦溪、李鸿渐、管睿、卓可凡、姚严奇、李平原、赵丰、黄杨、张宏宇、张维一、王衔哲、赵硕、伍隽儒。

本次建造得到加拿大木业协会、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帮助,一并感谢。

尤其是那些建造工人在建造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经验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木扇亭实体建造地点:苏州木渎古镇珠江南路211号金枫城市设计产业园入口庭院内(苏州火车站乘坐地铁2号线,到广济南路站转地铁1号线,到金枫路站下,步行500米到),欢迎大家实地体验观赏。


“覆兴坛”——不能忘却的纪念(建于2014年12月13日)

“覆兴坛”是韩晓峰老师带领学生志愿者,为首个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设计建造的木结构体系祭坛。坛身是一个由320多根木材,1213根钉子构成的通体链接的木结构体系,外形取自祈祷和平的双手。2014年12月建立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主轴线上,与大礼堂遥相呼应。夜晚,覆兴坛变身为晶莹剔透的“长眠灯”,寄托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哀思,和对和平的祈愿。在这件作品中,木材从建筑材料转而成为精神诉求的载体。设计构思来源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斗栱体系,并经过抽象简化。公祭日活动结束后,设计组将覆兴坛的构件分解,运输到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选址重组,作为永久纪念物置于校园内。木材在此体现出其灵活、可装配的特点。



△韩晓峰老师手绘祭坛设计草图










感谢,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志愿者,他们是王子睿、陈宇龙、于佳欣、张雅楠、黄子睿、邵舒怡、杨清、刘子彧、叶波、王文涵等同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