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既然远游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那别让你和父母的交流都变成奢侈品吧。 ╱
——————————————————
有一天老林和我吃晚饭的时候忽然一脸困惑地问我:美国的GPA是个什么东西?我好像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最开始我笑话他,身为一个留美了两三年的留学生家长,我在你耳边说了无数遍的这个词,你怎么到头来还不懂呢。我尝试着给他解释,解释到最后竟有些语塞和心酸:父母究竟还是对我的留学生活了解甚少。纵然他们对我在大洋彼岸的日子有很多疑惑,我似乎很少正面地给予他们回应。
我时常觉得,
父母真的是自相矛盾的个体。
大一没开学选宿舍的时候他们千叮咛万嘱咐:“第一年一定要找个中国室友,免得到时候碰到美国人作息时间完全不一样,被带跑偏了可不好。” 那一脸的一本正经,就好像他们和他们口中不上道的美国人在一起住过一样。 然而当我如他们所愿地找了一个熟悉的中国朋友当室友, 他们又开始紧张我能不能良好地融入美国了:“不要天天和你的中国室友厮混在一起,要多出去交美国朋友才行。” 那一如既往的语重心长, 就好像我不能打入美国人的社交圈子他们便吃了大亏一样。
——————————————————
熬夜早就是留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了,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而我到了美国之后更是习惯了在十二点之前给时差那头的父母说句晚安,因为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掰着手指头计算美国的时间,然后告诉你放轻松,早点睡,别因为学习弄坏了身体。
后来我发现并不是一个人:每次大家晚上聚在一起自习讨论的时候,只要有人悄声示意安静,大家总是会意地闭上嘴,然后听他对微信或视频那头的父母扯着弥天大谎:“恩,我睡了,晚安。”
我们不以为这是一种欺骗,甚至觉得这简直是当下留学生最时髦最进步的行为-不让父母担心总是没错的。然而当我们在周末终于闲暇下来放开了玩耍,满心欢喜地想和父母分享这份愉悦的时候,他们又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别老顾着玩了,也要记得学习啊,送你出国又不是送你去游乐场的。我可能又该纳闷了:当初是你告诉我要劳逸结合的,真玩起来怎么又变卦了呢?
他们还经常惆怅地问我:“你说我以后生病了,你留在美国怎么经常回来看我啊。” 还没上年纪却老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在子女未来的人生规划里。有时在外碰上饭局,亲朋好友例行公事似的问我:毕业之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啊,他们也总是抢在我前头把话说绝了:那可不得回国么,要不谁来照顾我养老啊。我满以为这事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谁知道后来真的坐下来认真和他们说起毕业后的打算时,他们又缄默不语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摆着一张我从没见过的严肃面孔和我说:“有了好的机会当然要把握住啊,家里哪用你操心。”
就这样,他们企盼着我们既然远渡重洋,就应该去了解甚至融入美国文化,吸取国外智慧的火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安地假想着我们变成了美国电影里那些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少男少女们,一旦和美国人深交他们就说教着让我们不要跟着学坏了。 他们像往常一样密切关注着我们的学习成绩,理所当然地希望我们也能在美国这片净土上大展鸿图;但真的告诉他们我们又在图书馆熬了一宿他们又心疼得不像话,赶紧劝诫你要把身体放在首位,别熬夜熬出了病。他们明显不愿意让我们放弃在国外或许会有的大好前景,于是在你彷徨回国还是留在美国的时候站定了脚跟支持你要以自己的成功为重;但他们也从未放下心里那份想把我们留在身边的真实情感,只是在茶余饭后不经意说出了那份情思,奢望着我们也能为他们的后半辈子想想。
看上去父母好像给予了过多我们难以承载的期待,并且这些期待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是我们这些漂洋过海,试图融入当地的,矛盾的留学生一样。但实际上出国之后,我们便生活在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父母不知道我们过的潇洒自在,还是小心翼翼;不知道我们此刻是快乐地行走在丰富多彩的走马灯里,还是忧愁地蹒跚在灯火阑珊里。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对于在国外学习的我们生活和课业的不了解,因为文化的隔阂,他们才会产生这些不切实际的担心和厚重的期待。
我突然想起了前两天老林在国内看完那篇“美国每年开除八千中国学生”的文章之后那张拧巴的脸。他忧心忡忡地问问有没有可能被学校开除,下个学期是不是应该拿个4.0的GPA让他老人家放心。我当时一笑带过,敷衍了事,回头想想可能已经在后怕的他们心里种下了心结。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既然远游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那别让你和父母的交流都变成奢侈品吧。有时候,他们要的只是10分钟的视频时间而已。
这并不过分。
——————————————————
专注美国留学 团队连贯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