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海淀区,因为从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到101中学、人大附中等超级中学的密集扎堆,成为全国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同样,美国东部尤其是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也因为教育资源的密集程度,成为美国的“海淀区”。一年以来,从高官子女必须撤离的哈佛,薄瓜瓜被哥大的录取,到李云迪、王力宏“团购”的哥大女生,各种名校传闻不断,使得这些名校更受人瞩目。
波士顿地区,沿查尔斯河两岸,哈佛、麻省理工隔河相对,靠几座大桥小桥相连接。著名的七所女子大学,包括宋氏三姐妹就读过的威尔斯利,号称“七姐妹”,散落其间,成为男生垂涎的对象。此外,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大学、波士顿学院、东北大学等,都在附近。如果你知道在波士顿的一条街上,仅转个街角就有伯克利和新英格兰两所音乐学院,就能想象这座城市是座名副其实的“海淀区”,而且还是“中关村”。
波士顿一带常被人拿来比照的是两对学校,一对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另一对是波士顿大学和波士顿学院。
先说哈佛和麻省理工。哈佛是综合性大学,多“白富美”,传说中哈佛的学生连平均身高都比别校高。麻省是理工科大学,多苦哈哈的理工男。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区别,有点像北大和清华,但麻省只出科技精英,不出技术官僚,这点很不像清华。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项目获得者杨潇、波士顿学院博士夏鑫,都分别在不同场合提到哈佛学生的自信,是那种彻头彻尾从里到外的自信和聪颖。最优秀的师生、最雄厚的资金、最古老的历史,造就了哈佛典型的精英特色。这所大学由最早一批英国移民移居于此仅十年就开始建立,可以想见其理想色彩有多么深厚。我们曾去过哈佛最大的Widener图书馆,由一名死于“泰坦尼克”海难学生的母亲捐赠,这种富裕和慷慨,的确是哈佛作为顶尖私立大学难得的优势。有趣的是,我们在图书馆里并没有看到前一阵风传的那样座无虚席挑灯夜战,也没有所谓的20条训诫。因为是周末,学生们都在外面嗨,夜里一两点到处都灯火通明。在一家餐厅吃饭时,甚至还碰到一大群美国学生来唱卡拉OK,那种只有字幕却没有画面如同提词器一样的卡拉OK。大四学生吴轶凡说:图书馆期末的时候确实人很多,有时都找不到座位,但通常情况下没有那么多人;而且忙到凌晨四点只能说明我们的生物钟到了期末有问题,颠倒了。还有就是如果平时学习到位的话,期末不需要一直通宵的。
说实在话,能玩能学是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风格,精力旺盛大概是录取学生的首要标准。越是名校,派对就越是疯狂。派对内容其实就是喝酒,谈异性,谈怎么玩,未见得有多么丰富的内容,美国人也未必喜欢,但人家都去,你不去,就显得落伍了。反社交在美国学校里是大事。美国最著名的文理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地处比波士顿更寒冷、人口更稀少的新罕布什尔乡间,那里的学生说:如果不喝酒、不运动,我们简直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每年漫长的六个月冬季。
杨潇说,当初王石来哈佛游学时所住的公寓,就在他家那条街上。我们看到的这条街上都是普通公寓楼,并无华屋,多由学校师生居住。王石一个大老板卜居于此,算能伸能屈。而薄瓜瓜当年居住的两居室,则在另一个区域,那里的月租金大约3000美元,在房价高企的波士顿剑桥地区,也不是了不起的居所。
相较于哈佛的超级自信,麻省理工显得要平实许多。夏鑫说,他非常喜欢麻省的低调与朴实。他曾经参观过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其装饰之朴素令人吃惊,完全看不出主人的辉煌成就。与哈佛这样的贵族学校相比,麻省理工更亲民,完全是座科学家俱乐部。哈佛靠父母兄弟的校友关系的legacy进校的有很多,这是美国大学招生的潜规则,因为有legacy的人,家里都捐钱。而麻省理工规定,每年至少25%的名额,要留给那些第一代进入的学生,以保证这个学校的活力和学术优势。这25%,给了众多聪慧但缺少connection的人们以希望。
波士顿另一对欢喜冤家波士顿大学(简称BU)和波士顿学院(简称BC)也很有趣。BC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建立的一所大学,历史古老,排名在美国国内一直很靠前。BU则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的杂志排名中超过BC。可能是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太好,位于市内繁华地段,景色太优美,紧临查尔斯河,以宿舍豪华出名,有桑拿、泳池、沙滩排球等各种享乐设施,是所谓“酷”的大学,学费又很贵,所以吸引了不少富二代。据说经常有学生住高层公寓因为留恋美景而错过电梯而导致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