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出国的小留学生可能需要知道,踏上留学之路往往才会感触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时可以很大”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出个国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个时代,出国留学的人,确实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出国以后,每个人都很了不起。小留学生有着其他人不能体会的辛酸苦辣,会经历气愤与无奈,小留学生写的文章并不多,并不等于他们没有故事。
推送卞红毅 (Franky )同学的文章,原标题《成长从离开家开始,不论走得多远》,素材源自STSCHINA。
10年级参加STS美国学年交换生项目,11、12年级留学美国私立高中,是三万多低龄赴美留学生中的典型。
今天,借红毅同学的文章,希望小留学生们能够明白接着要在国外走过的春夏秋冬将要如何坚强面对...
十五岁那年,独自一个人提着行李背着包踏上了那班飞去美国波特兰的飞机。那个时候刚刚初中毕业的我恰恰印证了所谓“不知者无畏”的意义,只身一人离开了在身边保护了我十五年的父母,离开了养育了我十五年的土地。
人们说成长的开始是踏出家门的时刻,我很幸运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成长的机会。如果要说感恩,有太多人我必须要去感谢:家人、机构、朋友…… 假如没有他们,我不可能会有如此珍贵的机会去成长、去懂得。只是在感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一个最重要的人—自己。
如果把“出国”两个字看作人生中的一个时间点,那“出国”前是憧憬,是神秘,是迫不及待。“出国”后便是成长,是经历,是酸甜苦辣。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我们却是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在万里之外,在异人之邦,读到的不仅仅是所谓的“书”,更多的是用经历去学会、去懂得别人在这个年纪不曾体会的孤身一人的五味杂陈。
记得四年前准备出发的时候,家里给我买了好多关于美国的书,自己也天天在网上寻找美国的文化、宗教、历史、社会、礼仪等等,等等。有好多“前人”在网上发表着各种对于美国的侃侃而论,有好多“老师”在书中写着对于美国的阔阔而谈。
那时觉得他们口中的就是那所谓的美利坚,那所谓的自由平等之邦。那时真希望赶快去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去瞧瞧“他们口中的美国”究竟会有多么完美。
于是,我出发了。毅然决然的背着包推着行李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说我不是一个擅长表达情感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不喜欢表现情感的人。那时心中自然有留恋,有害怕,有担心,有不止一次想要退缩的冲动。但我却几乎没有回头,因为那样可以显得我坚强。可是对于一个只有十五岁的男孩儿来讲,那可能只是一种不愿低头的叛逆。
我从来没有去过美国。到达波特兰的那一天,透过车窗看着那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充满了好奇。第一次和美国人对话,第一次看到美国的车,第一次吃原汁原味的麦当劳,第一次经历各种未曾想过的事情。心里就好似水纹泛开一般有了一丝触动。虽然说不清具体,但这一个个的第一次注定了我会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段神奇的经历。
每次暑假回国的时候,家人朋友总会问我关于美国的种种。我每次回答的都是啰啰嗦嗦,说不出所以然。可能我不善于总结,但一整年的经历岂是短短几句话可以寥寥概括的?每当这时,我总愿搬出几个经历过的事情,因为活生生的经历会比泛泛而谈更真实更生动。
2011年8月,到了美国的第一晚。我从来没有比那时候更想家,那种夏天晚上在外面玩够了想回家睡觉的感觉充满了我的脑袋,但现实却提醒我要一直玩到第二年夏天才能回家。第二年夏天?那多遥远,感觉就像一辈子那么长,感觉那一年永远不会过去。
可是越这样想越感到绝望,越会觉得在那真难熬。于是我改变想法努力鼓励自己,告诉自己是个爷们儿,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凭什么做不到?别人选择坚强我凭什么选择脆弱?可能是时差原因,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了一晚上,想家,想爸妈,想我的未来……
2011年9月,学校开学了。学校有每周一全校聚在一起活动讲话的传统。我仍然记得站在同龄的美国同学之间但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的感觉。那种感觉很无助,很难受。
他们会友好的问候我一两句,但也就那一两句而已。台上的老师喋喋不休的说着什么,旁边的同学目不转睛的听着,不时点点头表示赞同。站在中间的我突然特别怀念初中时听班主任在台上讲数学的我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的时光。
2011年12月,美国的新年—圣诞节。寄宿家庭早在11月的时候就开始装扮房子的里里外外—彩灯、装饰、食物。圣诞节那天他们做了满满两桌的食物,房子也装饰的漂漂亮亮,然后一家人的七大姑八大姨就陆续而来,他们一家人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而我,在一个完全不是我的节日中,面对着别人家的各种亲戚,开始想象两个月后在美国的春节该怎么度过。很快两个月过去了。2012年2月,我在春节前一周的篮球训练中扭伤了脚,脚肿的就跟过年吃胖了一样,走路只能靠拄拐。
春节那天我们在学校组织了包饺子,学筷子,写中国字的活动,后来活动的照片连带文章被当地的报纸刊登。在他们认真学习用筷子、写汉字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在这个西方的国家我懂得他们所不了解的文化,是我将这个陌生的文化带给了他们。
2012年8月,前往美国的第二年。我去了威斯康辛,那个据说冬天能冻死熊的地方。我换了一所更大的学校,对我在各方面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加大的规模,更严格的管理,更多的活动,让我对即将到来的两年高中生活充满了希望。有了之前一年的经历,我在新的学校如鱼得水,通过和同学的交流也让我很快的在学校里“来去自如”。
2013年1月,发烧。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威斯康辛太冷了,我在2013年的第一天发了高烧。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美国没有热水,我又找不到我带的药,身体的极度虚弱让我一直烧到40度。
个性使然,我不喜欢也没有余下的精力告诉寄宿家庭我的病情,只是让他们帮我请了三天假,我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那是四年中我感触最多的三天,躺在床上我想的最多的是以前每次生病全家在床头床尾无微不至的照顾,而那时我却只能靠自己……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想喝一杯热水都难,想吃一片药都找不到的感觉。幸运的是后来寄宿家庭用微波炉给我热了水,我也从背包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药。
2013年8月,高中第三年。我向学校提出了我想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学校很照顾交换生,他们给了我这个机会。每天高强度的训练,每周五晚上的比赛,身边的肌肉大汉。我从未想过我有一天会穿着一身护甲戴着头盔站在美国的橄榄球场上。
美国是体育大国,每周五晚上高中的橄榄球赛也会吸引上千人去观看。Senior Night的晚上,当广播说出我的名字,我从队伍中冲出的时候,场边的呐喊声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自豪感。那自豪感让我从头到脚每一根神经都兴奋无比。我想起了美国一个老师给我说的一句话:“除非你经历过橄榄球场上的冲撞,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对面的肌肉大汉向你全速冲来时是什么感觉。”
那一年学校的橄榄球很强,一路奔着州冠军未曾输过一场比赛。可偏偏,我们爆冷输在了州决赛的前一场。那一天的更衣室,我记得很清楚,我和他们一起哭了。突然明白即使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但当我们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时,队伍的友谊是不分国界的。
2014年5月,三年美国高中的生活结束了。我拿到了学校的毕业证,在后来寄宿家庭为我举办的毕业聚会上,好多人来祝福我。他们给我写了贺卡,放了礼物,留了祝福。作为回礼,我也寄回了几十张写满了感谢的贺卡。从学校离开的时候最后看了一眼每天都要路过的密歇根湖,一如既往的平静,却比第一眼时多了几分色彩……
三年的美国高中生活让我收获了很多。可能最初决定去那里是为了英语,为了大学,为了见识,但最终收获最多的绝不仅仅是英语,或是大学,亦或是见识。三年的异国生活教会了我如何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
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从真正离开父母的那一刻起,一切只能靠自己是多么艰难。我们习惯了被宠爱,但出去之后就好像把一直家养的宠物丢进了大森林,有问题自己要学会去面对。所以说,那句话没错,成长从离开家开始,不论走得有多远。
欢迎关注美国留学早知道
免费订阅2015CSW夏令营各期专栏
全球最火的夏令营之一CSW已经结束闭营啦!回复“2015”,看看孩子们在美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吧! 作为MPS的中国合伙人,小编邀您关注我们的微信,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2016美国CSW沉浸式夏令营,您一定比别人早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