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平民百姓的孩子想上美国名校有多难? 升学顾问实话说 蓝橡树

2015年03月08日 加拿大留学旅游



越是对美国申请了解的家长,目标越是现实和合理,因为他们对当前的竞争形势有了理性的认识;相反,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外行家长则比较天真地把目标定得极高,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春藤不去。


很多进名校的学生家长都是很有建设性的长远目光的,要论功劳,他们应该最大!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掘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兴趣,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而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最后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这才是进入顶尖名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任何一个顾问可以代替家长和学生付出的努力。


作者:Ms.Bai,蓝橡树专栏作家,升学顾问。Ms.Bai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和哈佛大学暑期大学升学指导学院。国内较早从事美国大学升学指导的资深人士, 独立教育顾问和教育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升学顾问Ms.Bai。


(小提示:文章较长,认真读完约需5-10分钟。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清晰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


残酷的面试选拔


我面前摆着厚厚一摞大约一百多份学生的简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就读于当地最好的高中。我简单浏览了一下,这些学生有全国数学奥赛冠军,微电影导演;有参加过美国顶尖大学的学术夏令营的;有自己建读书馆和全省社团联盟的;还有在美国大学生建模比赛获得优异奖项的。他们的托福成绩大都在一百分以上,而SAT则在2200以上。


接下来,坐在我对面的某前二十大学的上海校友面试官开始点评这些简历,对于每个学生的信息他都可以找出一些纰漏,之后他要如实地把面试经历和自己对学生的判断写入这个学生的面试报告。这个申请季他面试了一百多个学生。末了他叹了一口气:这些学生真的很优秀,不过可能最后只有四五个能被录取。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去年四月发表的分析国内留学机构收费怪相的长篇(关注“蓝橡树”,回复 Bai 查看)被很多微信平台和教育网站转载多次,阅读量应该不下数十万。随后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家长的很多问题。总结下来,家长们最核心的焦虑就是:我的孩子怎么才能进名校?进名校有那么难吗?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对美国申请了解的家长,目标越是现实和合理,因为他们对当前的竞争形势有了理性的认识;相反,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外行家长则比较天真地把目标定得极高,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春藤不去。


名校录取最大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这是所有大学招生官不断强调,而升学顾问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如果没有秘密,还要花大价钱咨询升学顾问做什么?从09年到现在接触了上百个学生和家长,我个人体会到名校申请虽然没有秘密,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


在这篇文章一开始我想澄清几点:如果您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值不高,觉得能进前五十就满意了,那您可能不需要接着往下看了。姑且不考虑排名的科学性,如果单纯从录取难度来看,申请排名在四十到六十左右的学校,只要基本标化考试分数过得去,课外活动有几项,申请文章写得不是太糟糕,录取其实比较简单,主要是走个流程。(当然我这里忽略了很多申请过程中的细节,虽是走流程,中间也有几十上百个细节需要把控,只是技术难度较低)


白热化的竞争


在过去的几周内,我陆续和好几位前二十大学在上海的校友面试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也基本了解了今年的竞争形势和走向。感觉到申请藤校的竞争已经不能用 “白热化” 来形容了。


下面主要讲目标放在前三十大学和前十文理学院的申请形势:其中常春藤、斯坦福、MIT和十到二十名学校的竞争激烈程度又不是一个层级的。


学术竞争:


学术方面SAT 2300+, 托福110+已经仅仅是敲门砖。大家都知道国内高中的成绩单可信度已经广泛受到大学质疑,因此IB成绩, AP和SAT II提供了更多大学考察学生学术水平的维度。IB预估分在40以上,六七门AP和五六门SAT II满分在申请藤校的学生里面也很常见。


学生所在的高中:


另外,学生所在高中是否在美国大学招办有一定知名度;校内升学顾问是否和大学招生官有通畅的沟通渠道也是鲜有人知的暗器。上海四大传统名校和上外,再加近两年崛起的世外平和一直比较稳定地向前三十的大学输送人才。特别是四大名校,每年哈耶普也会给几个名额。因为能进这些学校的学生,已经是中考万里挑一的尖子,智商和综合能力领先于同龄人。


公办高中胜在优质生源,不过学校没有全职升学顾问,很多名校想进学校却不知应该联系谁。我2013年曾经为芝加哥,赖斯和范德堡的招生官牵线搭桥,引荐了上外附中的国际部老师,这几所大学才得以第一次在校内举行宣讲。上海美国学校等本地国际学校里面的华裔学生实力也不容小觑,哥大每年基本也会录取上海美国学校的学生。


家庭背景:


学生是否出自“名门”,藤校向来对校友的子女有偏向,在录取中有比较明显的政策倾斜。比如,不少藤校国内校友会的校友积极帮助学校面试学生,或者组织活动,很多校友的孩子才上幼儿园就开始为进常春藤铺路了。这层特殊的关系也是大多数家长望尘莫及的。


再者家长是政要,名人或是对学校有大额捐赠(大额指的是上百上千万美金的数量级)。比较经典的捐赠案例是斯坦福校友Robert Bass (74年MBA) 在1991和2005年分别向本科和商学院捐赠了2500万和5000万美金,用7500万美金为女儿获取了一张斯坦福的门票。他的女儿是当年格罗顿中(Groton School, 东北顶尖寄宿高中)唯一一个拿到斯坦福录取的。而她在九个申请者中SAT成绩倒数第二, GPA在79人里面也只排名第40。


来自“海外军团”的竞争: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团队来自美国顶尖的寄宿高中,他们和国内学生申请相比优势太明显:成绩单推荐信基本不会掺水;课外活动相对真实,校内升学顾问会直接打电话给藤校的招生官推介自己的学生。即便不少学生还是回来找国内的申请机构,但是他们申请的成功,以上隐性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


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


学生课外活动的足迹遍布全球:北极、南极、非洲,南美乃至中东。上刀山下火海,披荆斩棘,真是使尽了浑身的解数;高水平科研,名校,夏校和各种国际级别的学术大奖比比皆是(介于会涉及到学生隐私,我就不方便分享他们具体都做了哪些活动了)。


记得有次约翰霍普金斯的招生官提起:她观察到近年中国学生的课外活动已经越来越像美国学生。不过不少学生参加的都是机构组织的课外活动,结果导致几十个同学最后参加了同样的活动,体现不出任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也不能凸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还有部分学生没有长期的规划,高二才突然决定要学工程,但是过去没有任何相关的经历,只是临时抱佛脚去蜻蜓点水地涉猎一些活动,这样做无疑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此外,我还想顺便评论一下去国外盖房子这类的义工活动。很多招生官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中国农村也需要帮助,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国外?这只是反映了学生富庶的家庭背景。一些花里胡哨的所谓“课外活动”已经不能打动招生官和面试官了。


我问到一个面试官:什么样的活动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提到的一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那就是活动的影响力和成就。一个学生只是平时去医院做志愿者和组织上百个学生去做志愿者,毋庸置疑,两者带来的影响力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展现出的领导能力也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对于参加活动的热情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要素,这个面试官和我说到,他曾经面试到一个学建筑的学生,当他提到欧洲建筑风格的时候,两眼放光,表情异常激动,真的可以感觉到他对建筑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而另外一个学生说对生物专业感兴趣,看看她的简历,仅有一两项活动是和生物相关的,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面试见分晓:


俗话说: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课外活动和简历的水分和真伪在面试时就能得见端倪。不同学校的学生参加同一项研究项目而且描述很相似;说自己发表了科研论文和专利,但是细节却讲不出来个一二;活动领域涉猎广泛,可是没有中心和重点也会让人摸不到头脑;特别喜欢某个作家,但作品名字不记得了。


面试官都是金睛火眼的老法师,看到破绽的时候不会跟你客气,定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道,高中生毕竟都还是孩子,在编造自己没有做过的活动细节时,难免会漏出马脚。还是劝学生不要有侥幸心理。


家长的付出功不可没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有幸接触和辅导了全国各地众多高中生,其中不乏有进入哈佛、耶鲁、康奈尔、杜克、芝加哥等名校的,我对他们的申请确实有所贡献,但是我从来不敢说功劳有多大。作为顾问,我不能替你考SAT高分,拿国际奥数竞赛大奖,参加国际建模比赛,组建社团,写研究报告或是拿申请专利。


据我观察,很多进名校的学生家长都是很有建设性的长远目光的,要论功劳,他们应该最大!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掘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兴趣,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而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最后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这才是进入顶尖名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任何一个顾问可以代替家长和学生付出的努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进名校的孩子不单单需要学业和其他领域的卓绝成就,还需要家底殷实。目前美国仅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达特茅斯等极少数的学校不在乎国际学生是否申请奖学金。如果向学校要奖学金和助学金,都会影响录取,特别是在美国学校财政吃紧的时候。


目前每年有超过十万左右的学生申请美国本科,哈佛在国内每年不会录取超过二十名学生,斯坦福录取三十名左右,康奈尔稍微多点,大约一百多名,粗略估计不到1%的学生可以最终如愿进入常春藤。


我希望家长和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到美国名校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给自己一个现实的定位。进不了名校不代表孩子这一辈子就毁了。不少本来水平没有到达名校录取要求,通过包装造假录取的,进去以后受的罪是外人难以想象的:轻则考试挂科,不能按期毕业;重则因为学业压力过大,造成难以负荷的心理压力,而自寻短见。真是得不偿失。


如果说进名校还有规律可循,那么接下来的几点我个人的建议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孩子需要陪伴:


家长除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良好和稳定的成长环境对于塑造孩子的性格来说极为关键,而这也是日后孩子继续进步的基石。


我不是儿童心理学家,但是在辅导和申请文书时会有个头脑风暴的过程,我会和学生聊很长时间,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好几个学生讲到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都会哭鼻子。儿时的经历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也观察到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失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伴随他们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甚至以后步入职场。


学会放手:


不要做“直升飞机”似的家长,即英文里面所谓的helicopter parents。现在不放手,何时放手?大学申请过程是适应大学学习的预备课。如果孩子现在不能平衡考试,申请,课外活动和学业,到了美国大学怎么办?我观察下来凡是申请结果比较好的学生,都是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独立自主性的学生。


有个孩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申请季几个月下来,我只见过他的父母一次,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申请结束,这个孩子拿到了卡内基梅隆的录取书,我不禁好奇地问,你爸怎么消失了?他却是轻描淡写地和我说到,我爸说了他就是不想掺和,才花钱请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虽然直白,却道出了其中的真理。我相信这个孩子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远。


很多家长愿意单方面主导大学选校,可是请大家静下心来想想,到底是谁去读大学?孩子去了家长为自己选择的“梦想大学”一定会开心吗?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只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


英语,英语还是英语:


英语的学习应当尽量提前,上了高中再去突击托福和SAT会很被动。考过托福的同学都知道,托福提分是很难的,很多同学考五六次,每次只提高两三分,有时候还有倒退。因为托福考察的是语言的基础,很难在短期内通过训练考试技巧来蒙混过关,这也是为什么托福成绩是所有美国大学唯一一项有硬性指标的考试。


最好让孩子在小学甚至更早开始沉浸式双语学习。孩子一岁到六岁打下的语言基础会让他们受益终生。跨过英语这个鸿沟,出国之路会好走不少。


对某项活动持久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广泛是好事,但是在申请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兴趣,是涉及到你以后大学学术范围和领域的。你需要在某个领域做到顶尖和出类拔萃,能够在全省,全国或者世界范围内取得一些成就。顺带兼顾领导力,艺术修养,体育等体现团队精神和良好性格特征的活动。


性格在大学录取中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美国大学课堂是一个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环境,如果一个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上课不愿意发言和参与讨论,即便这个学生是天才也不能为这个课堂做出贡献。所以大学会通过面试和教师推荐信来考察学生的性格。


转学——曲线救国进藤校: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升学部主任王实和笔者分享了“曲线救国进藤校”的路径。带着“名校/藤校情结”的家长与学生应该了解美国大学体系的相对完善与个人发展的个性化特点。自己付出的努力固然应该是持之以恒的,而实现梦想的途径却是多样的,机会也会是丰富的。


比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子经过努力,成功转入“初恋梦校”的案例,在近10年的留学指导过程中也不乏其人。总体来讲,想要转学的学生通常要在了解熟悉美国大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所读学校、所要申请的学校之后,再做出理性决定。时间节点大体为大二上学期基本完成申请,建议最晚在寒假前结束提交。尽管deadline会晚于常规应届RD,但转校录取原则很多偏rolling,所以建议提早准备。


此外转校申请中GPA权重远高于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那么GPA满分或接近满分是你转入“梦校”的重要保障。另外,学术发展潜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至关重要,自然也是录取时应当加以关注的焦点。几年前,我的一个就读于加州一所很普通学校的学生成功转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工作的经历。该同学在原先的学校两年里进过3个实验室,做过两个生物方面(动物行为学,遗传学)的实验工作和一个无机化学的实验工作;期间帮助几名研究生完成了一些学位论文中数据分析的工作;跟教授到野外工作过半个月(取活体的动物样本);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过该专业相关的文章。


这些表现使招生官看到他的专业能力、素质,诉求和决心。当然申请转校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推荐信人选,转校声明文书,跨专业转校的纠结等等。期间,遇到的困难也会是各种各样。实事求是而言,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转校成功,实现自己“藤校/梦校”理想的肯定是少数,但请坚信一点:nothing is impossible!


成败在细节:


某位常春藤的上海面试官再三强调申请的每个细节都不能等闲视之,不仅是成绩单,课外活动,甚至细微到简历的排版和面试的穿着、仪表,都容不得一丝的疏忽。


美国精英大学需要的是在某个领域已经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并取得很高成就,而且通过其他方面的活动也可以间接论证其专业素养的学生,他们是拥有领导力和无比的自信的。说白了,藤校寻找的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和能够改变世界的一群人。但是进入常春藤绝对不是唯一一条成功路径,世界五百强的CEO很多还是州立大学毕业的呢。


作为从事这个行业六年的升学顾问,我替一心向“藤”的家长捏把汗。说实话,平民百姓的孩子想上美国名校真的很难。希望大家能够冷静和理智地为孩子定位,要知道,强扭的瓜毕竟不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