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mores和Swisse的前车之鉴——潘氏制药造假丑闻

2015年11月04日 BMY GROUP澳洲财经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作者:Mia Yan 颜成橙
博满金资金融分析师
伴随着澳洲保健品市场销售火爆,寻求保健品的原材料变得格外困难。就拿在收获期的月见草为例,这种植物是提炼月见草油的原材料,目前该种植物的供给也是稀缺的。

材料稀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火热的保健品行业最大的担忧:在需求暴涨的情况下,供给链肯定会出现收紧,这种情况下是否有些公司会开始偷工减料,甚至因此扰乱整个市场呢?

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消费需求带来的保健品热潮让澳洲很多保健品制造商收获颇丰。今年的中小盘明星股Blackmores在上周突破200澳元,成为40年来澳洲股市首次突破200澳元价格的个股,同时公司的销售状况更是节节攀升,本财年一季度的净利润跳涨至2260万澳元,上一年同期为870万澳元。

另一家知名保健品品牌Swisse虽然没有上市,但是在9月中被香港上市公司合生元以16.7亿澳元的价格收购。维生素和运动营养品公司Vitaco今年在澳洲交易所(ASX)上市后,表现也非常喜人,从9月上市至今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32.77%。

在目前原料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很有可能有些生产商会开始动歪脑筋来提高产量。而那些曾试图偷工减料和使用劣质原料的生产商会有什么下场和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可以从澳洲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中找到答案。

还记得曾经辉煌一时却在一夕间覆灭的潘氏制药(Pan Pharmaceuticals)吗?曾经是全澳最大规模的潘氏制药在2003年曝出成份造假的丑闻,发生严重的产品发范围回收,造成当地居民恐慌。主管食品卫生的机关(Therapeutic Goods Association ,TCA )当即勒令回收的药物,牵涉到上千种的非处方药物和出口到欧洲及亚洲的药物。

澳洲政府的治疗用品管理局还取消了潘氏制药一千六百五十种产品的出口许可,并勒令该公司回收两百一十九种产品。这两百一十九种药物占澳洲市面非处方药品的七成,包括止痛剂、可待因和抗组织胺类药物。

同时澳洲政府下令暂时吊销Pan Pharmaceuticals(以下简称PP) 药厂的执照半年, 指这家澳洲最大的草药、维他命和矿物质丸剂制药厂在自行制炼药物和为别人代工时违反安全和品质规定。
潘氏制药的造假丑闻最终导致了曾近的市场巨头在2003年倒闭,同时对澳洲整个保健品市场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对超过100家制药商都造成了损失,其中也包括Blackmores。同时,澳洲保健品市场的信誉也遭受严重打击,造成全球市场大群的客户流失。

向Blackmores和Swisse这样出售终端产品的公司也依赖于一系列的供给商和加工商,也就是说产业链上的各层参与者们都面临利用偷工减料来满足更多需求提高利润的诱惑。例如Swisse就有超过20家代加工商,这使质量监控成为公司至关重要的工作。

再以潘氏制药为例,该公司曾经无视TGA对其供货商Thai operation Medicaps的警告,持续使用该供货商的劣质原料,但是由此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却并不是消费者们所期望的。

潘氏制药的案例告诉我们任何破坏规则的行为可能在很快的时间里击沉一家公司,甚至打击整个行业,这些行为一旦曝出就可能激起千层浪,虽然这些消息可能亦真亦假,但是都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心。

澳洲保健品品牌之所以能获得中国消费者的亲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们对这些品牌和澳洲保健品行业的印象。在消费者眼中,澳洲保健品和营销品意味着健康和安全,而整个行业监管良好有严格的质量把关标准。不夸张的说,澳洲保健品现在的成功是基于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这种信任关系被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被修复了。
BMYG
博满金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电话:
+613 9009 8818
地址:
Level 7, 342-348 Flinders St Melbourne VIC 3000
财经讯息 | 财富管理| 投资项目| 投资移民
点击下方订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