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到底有哪些税收?对于新移民或者准备移民加拿大的人来说,都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今天这篇文章,小编让您一次了解够。
与中国相比,很多人认为加拿大的收税高、税种多,其原因在于,加拿大和中国的税务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基础导致收税的对象以及方式都有很大区别。
在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收入是来自于个人的入息税,也就是常说的个人所得税(personal income tax)。加拿大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政府收入来自于个人税。所以无论是借贷资格、福利发放的标准还是其他的担保规定等等,最终都是看个人收入的数额。虽然说是个人税,但在加拿大申报个人所得的时候常常是以家庭为单位。因为无论是计算家庭的总收入,或是家庭福利状况,如孩子的牛奶金、医疗保险(MSP)的补助、住房补助、托儿补助、养老金、消费税退税,林林总总,都和家庭的年收入有关,也难怪加拿大税局对于个人偷税逃税抓的非常严格。家庭收入纳税额度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税务项目,政府需要一直强调和保证个人申报收入的正确性,从而保证税收的正确性和数额。
对于选民来说,家庭税收对他们的影响巨大,也成为他们非常重视的竞选议题。无论是保守党政府提出的增加儿童福利金(牛奶金),还是允许夫妻双方转移收入从而达到双重节税的政策,无一不是针对家庭纳税额做出的讨好选民之举。
从基本的个人所得税来看,加拿大的个人所得税水平属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高的水平,而加拿大BC省的公司税在西方国家中并不算高,反而算是比较低的。在统计企业盈利的时候,加拿大最终还是以有多少钱发到了个人手中来计算。总而言之,加拿大的纳税制度是建立在个人税收上,什么都要自己负责、自己申报,这也就是许多人来到加拿大以后觉得不适应的地方。
在中国,民众对纳税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个人所得税上,而个人所得税往往也是由企业或是金融机构代缴代扣,年终的税收申报也由公司统一代办,个人没有接触,也就无从分辨最终纳税额的高低。
因为很多移民在国内只知道这一种“直接税”,对其他税种根本不了解,所以在加拿大,才会感觉交税是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难免抱怨连连。但实际上,和在加拿大生活一样,在中国每一次消费的行为都免不了缴税。
许多人在中国的时候根本没有自己报过税,初到加拿大,对加国税法认识不足,常常遇到报税上的问题,不是被税局要求补缴,就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多交钱。因此往往该报的没报,不该交的反而多交,煳里煳涂。交税的时候也不知道税款是怎么计算的,仅凭感觉认为加拿大的个人所得税高,不乐意在加拿大进行投资。
对于个人所得税,中国和加拿大的个人税率累进的结构有区别,不同的收入被收取的金额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如果两相比较,因为汇率的关系,对于需要向两国报税的普通收入华人来说,中国收的个人所得税一般来说会比较高。
举例说,以5万加币为例,在加拿大,5万的年收入属于中等收入(44.701-89.401万),需要按照BC省17.22%(2014年) 的平均税率来纳税,缴纳税金8611加币;而在中国,5万加币就是25万人民币,在中国属于高收入,应纳税额在9000加币左右。只要在中国报了个人所得税,持完税证明基本上在加拿大就无需再次纳税。
不过对于高收入人士来说,譬如年收入在80-100万的高资产人士,在中国交约15万的税可能不够抵消加拿大的税金,虽然可以用“防止双重纳税协议”免除已经交给中国政府的税金再交给加国政府,但在加拿大仍要补交剩余税款。
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中加对于中等收入收税的区别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哪里交都差不多。加拿大还有许多税务优惠政策,能够从许多方面提供减税、抵税,从而降低整体纳税额度。
中国的个人收入免税额只有3500人民币/月,而加拿大是每年1.1万加币,折合每月1000加币。在中国,由于个人所得税是由公司代缴,个人基本上无法得到任何退税。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一年只工作了前6个月然后辞职,那么前6个月的扣税额度还是按照12个月的收入总额来计算的,等于是多扣了一半的税金,这部分多交的钱根本无法要回来。而加拿大税务局会按每个月的收入来计算,当年工资数额有变化的时候,应纳税的收入总额也会随之变化。加国税务局在统一结算的时候,会根据收入类型和收入总额,计算个人税率,同时扣除减税、抵税、延税的部分,然后和已经预交的税款作比较,多退少补。此外,无论是医疗费用抵税、捐款抵税,还是公共交通的月票等,都可以用来减少应纳税款。
加拿大对于资本增值、股票分红都有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实际的应纳税收入和实际税率都不一定是阶梯税率上写的那么多,在免税账户内的投资回报还可以免交税款。虽然计算可能比较复杂,但是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会出具税单,将税款算好,只要在报税的时候照着填写就行了。所以在加拿大的投资收益,不一定会因为要交税而变得很低。此外,加拿大没有遗产税,只有视同于卖出的资产增值税。
加拿大比较重视个人所得税,所以在这方面有许多政策和规定,每年还会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帮助有孩子的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