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欧美的华人往往会因为“预约”的事感到心累:如果没有预约,去餐馆吃饭可能找不到位置,排队理发也只有空等。欧美的“预约文化”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医疗改革上路将近三年,医疗保险的人数也倍数成长,然而大幅增加的华人病患,却因“不习惯预约”,使得华埠地区诊所病患爆增,华人医师个个忙得人仰马翻,患者也对待诊时间过长抱怨连连,医患双方都苦不堪言。
部分华人患者,以前在家乡没有“看医生,要预约”的习惯,直接走进诊所求诊,也为医护人员带来压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华埠执业家庭医师无奈透露,有的患者没有预约上门,尽管护士告知今天额满,仍坚持在诊所等待,“结果等了两个小时,还无法看医师,就不满开骂”,这位医师说,“我们也很无辜,病患真的太多了”。他鼓励大家如非紧急状况,最好"预约再看诊"。
事事都要“约” 看上去有些不可理喻
其实,无论是在严谨的英国,浪漫的法国,还是先进的美国,很多华人都极有可能会因此而抱怨同一件事:预约。
欧洲人预约的事特别多,看病要预约,理发要预约,访友要预约,亲戚走动要预约,连爷爷奶奶看孙子、儿子看父母也要预约。
一位女儿嫁给欧洲人的中国人有过这样的切身经历:她的外孙女艾玛出生40天时,一个周末,她女儿说,爷爷奶奶有10天没看到艾玛了,我打个电话邀请他们来。女儿通话后,奶奶说:“我们是想来看艾玛,怕你们没空,太好了,我们下午就来。”下午三点,爷爷奶奶驱车来看艾玛,可高兴了。这位中国人纳闷地问女儿,爷爷奶奶要看孙女,想来就来,干嘛要预约?女儿说,这就是欧洲人的习惯,我们回家看望他们也要打电话预约的。
有些事,欧洲人预约的时间特别长。如租房子得提前三个月签订租赁合同,连退房也要提前三个月办理退房手续。在三个月中新房客又可以看房签合同了。孩子上育婴院、幼儿园,要提前五六个月去登记,否则就难以按时入园。
预约文化:不仅是预约别人,更是预约自己
其实中国也有预约文化,只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种习惯当作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来执行。除了预约一些餐厅、医院的专家门诊等,还有要去朋友家或者亲戚家拜访的时候,一般中国人都会先打个电话给对方,问他们是否方便或者具体哪个时间段在家……这些也都是预约,只是欧美把绝大部分事情都给“预约化”了。
以守时守约的德国人为例。在德国人的生活中,Termin(预约)非常重要,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或是电子PDA或是一个小册子,上面按照时间记满了每天的日程安排,有的教授的Termin甚至都排到了明年。德国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时间计划表,每天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在德国如果不打招呼就贸然去拜访某位德国朋友,是非常不礼貌的去了以后常常会吃闭门羹,对方可能还会说:“我正在办事,这会儿没空接待你!”。当然如果与德国人有了预约却没不能按时到,更是不礼貌,因为如果跟你约定的是谈半个小时,那么此后的时间也许是属于别人的Termin。
法国人也是如此,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讲究预约:请人吃饭要预约;去银行办事要预约;修车要预约;找医生看病要预约;甚至理发也要预约。
如果不预约的话,则可能发生下面的场景:当你拖着因为一天的兼职而疲惫的身体走进一家理发店,准备打理一下头发时,却被拒绝。走过一家又一家店,每一家店都拒绝了你,理发的计划逐渐化为泡影,于是只好蓬头垢面去赴约了。有的朋友常常报怨,理发店里明明有几个座都是空的,剪头师傅也在旁边闲着,可非得提前预约不行,几个人在里头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上门的生意还不抓紧,按中国人的思维,真是有些想不通。
然而,预约其实并不麻烦,反而会带来很多便利。其实预约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和其他人的时间有效率地对接起来。医院的预约制度,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就医的效率,因为人们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医院里排队挂号。
欧洲人把预约不仅是当作尊重彼此的美德,更是看作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把时间有效率地利用起来,让自己更加充实地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有序的时间带来的便利。
所以有人说,“预约文化,不仅仅是预约别人的时间,更是预约自己的时间。”
订阅华人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