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是一种赞赏 | 分享传递友谊
这么说吧,最近有些事情让我挺不淡定的。
为什么不淡定呢?这得从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说起。今年四月份,我开始了自己单打独斗的创业项目。项目主要是做线下海购连锁店的。其实当初做这件事的时候思路很简单,一方面,觉得网络购物和线下购物的最大差异是线下购物的随机性更大,容易黏住客户,带动社群效应,另外一方面更方便的让小区居民能快速的在家门口买到想要的海外产品。
根据这个想法,我和先生几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启动了YTP项目。当然,线下门店没让我们失望,第一家门店两个月就实现了盈亏平衡,接着就出现了第二家,第三家。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五家门店,月流水也几十万了。
做到这儿,我和先生就想:是不是该拿点融资了?一方面可以让YTP更快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让供应链更加优化,使这件事跑的更好更快。
但打从融资开始,我就觉得我不淡定了,投资场,就是一场疯子的盛宴。
上个月,我和先生经历了一次这一生中我觉得最省钱的旅行。因为要去宁波海关跨境购谈一些合作,顺便优化供应链,我们决定来一次宁波——上海——南京——青岛的海关游。临行之前我们算账,坐飞机的话,这一趟下来仅俩人的机票钱就得八千多,而且既然是去保税区,总得带点什么东西回来。算来算去,还是觉得开车最划算。按照十箱油考虑,三千五百块,过路费一千,加上住宿,五天时间六千多足够了。先生说没问题,反正在创业,省下来的就是赚来的。
一路无话,车到宁波。那天晚上,我俩饥肠辘辘,但街上除了大排档什么饭馆都没有了。我俩顺着宁波的某条小路走了好久,路上全是海鲜排挡。但我俩还是忍了,假装没看见回到旅馆。我和先生说,省着吧,这次开车来的,还能拉回去几箱红酒在店里卖,卖完了路费就出来了。咱们就叫外卖,方便还有优惠券。
与此同时,先生的微信群里,一个同样刚刚融资的创业者,晒出来一张宁波万豪酒店行政楼层的照片。是自己的钱?不是。那兄弟在融资之前穷到自己都快住不起合租房。
我很感慨。前几天有个投资人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文章,说刚刚遇到一个“连续创业者”拿了一份抄袭来的BP找他融资,结果被当场揭穿。这些年因为先生一直在创业,所以创业者见到的太多了,有很多人都是前一秒拿到融资,后一秒就订了去巴厘岛的机票准备大肆庆祝。可投资人的钱是这样花的么?
我们把YTP的BP放在了几个股权众筹网站上。心里暗自想着,我们毕竟是真金白银能赚钱的公司,而且线上线下都有,YTP社群就上千人,这故事融资总能拿点钱了吧?而且我现在五家在营业的店,上千付费会员,90%的复购率,对外估值却便宜的要死,这不算信口开河漫天要价吧。
结果是:我们的项目在提交后,居然连审核都没通过。
没错,不是拒绝,而是没通过。也就是说,一看是实体店,看都没看。不过这不是我不淡定的原因,现在创业大潮,项目多被疏忽我可以理解。可再转头一看,发现某个无数次在媒体出现的“连续创业者”,赫然又做了一个项目,融资规模已经超过千万。
同样创业,为什么待遇不同?
因为我们没有钱把自己、把项目曝光在各种靠谱不靠谱的媒体上给投资人看,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得考虑门店,都得考虑线上产品,都得考虑供应链。但那位“连续创业者”不同,他做的事情是拿到钱首先疯狂的宣传和推广自己,为此次失败后,下次融资做准备。
还真是高瞻远瞩呢!
也许看到这里,您会说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但冷静下来想想:投资人为什么要投钱,不是为了捧一个明星,而是为了能让钱变成更多的钱。
创业就该砸钱?就该到处漫无目的的做无效的宣传?可为什么在我看来,有内功的项目最终都能打败花架子呢?
我有个朋友,之前开了个修车店,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倒闭。想了半天做什么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出自己的传家本事:牛肉火锅,开了个小饭馆。现在两年过去了,门店二十多家,三个品牌,几百人的团队,估值,一个亿人民币。我另外还有个朋友,也搞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店做餐饮。两年过去了,现在依然一家店,估值一亿美金。
同样的餐饮行业,一个比另一个体量大几十倍,但估值却仅仅是另外一个的六分之一。但我更喜欢第一种。为什么?踏实。
这是商业的本质,做餐饮,就踏踏实实的做,每天翻台率多少,利润率多少,这是评定估值的一个重要标准。餐饮不是讲故事,其中最核心的内功就是这东西是不是好吃,是不是大家都愿意吃,而不是你有一个上亿美金的故事,核心的产品却谁吃谁说难吃。
同样,作为创业公司,YTP到现在也算是盈利了——至少我可以自给自足,每个月赚到的钱可以拉平各种挑费,还能让我们全家人过的很舒服。但一说到融资,YTP就吃亏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讲故事,不会吹牛。
可咱毕竟是人类,人类就得吃饭,就得活着。有些人牛吹的好,也许能让自己吃好喝好睡好,但花的是谁的钱?
最近在朋友圈流传一份名单“O2O死亡名单”,里面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企业都有,仔细算算,这些挂掉的企业加起来至少花了几十亿了,可全都死了。谁活了?就是线下的那些小生意者。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方便了,一个手机,满足一切生活的需求。另外,还有动不动的补贴,又便宜又好用。所以现在我和先生总在开玩笑的一句话就是“让上天保佑这些可爱的投资人吧!”
这里的问题就是,到底谁赚钱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动辄以亿估值的公司,有一大部分毫无估值的价值。如果一定要估值的话,还不如给这些O2O公司签下的线下企业去估值。
这里再说一个例子:我有个好友的老公今年四月份开了一家汽车保养店,开业之后,每天都会有四五拨汽车O2O上门,啥都不求,只要你签合同就行。后来好友的老公和我先生聊天,说自己O2O合同都不知道签了多少份了,到现在一个订单都没有。先生乐了,说你还指望他们给你订单?他们早就拿着签好的合同去骗下一轮的融资了。
但创业的估值算法不应该是合同签了多少份吧!这样的故事也天天发生在YTP的各个门店身上。每天我都会接到从各个门店来的合作请求,都是O2O,都是这个补贴那个补贴。我只想问,这样凑估值,真的有意思么?
YTP没什么特别的团队。我是YTP的负责人,现在主要负责供应链和整体的管理。先生技术出身,帮我做整体的CRM、收银、订单系统、微信,还帮我做一些店内活动策划。先生有位朋友,出身名门,因为现在还在三巨头中的某个公司担任重要职位,所以不便说是谁,但他帮忙负责全部的合作推广工作。重点有股份的,就我们三个人。另外,还有几个店的负责人,一起扛纸箱,当送货员。
事实上这个团队里,除了门店的售货员之外,没有人有零售的职业经历。所以之前我们一直没有融资,也是担心这个,觉得投资人会不会说你没有零售经历,我不投给你。反而现在我不怕了,为什么?并不是因为我懂零售了,在零售行业,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十年,我都是一个小学生。不怕的原因是:如果有投资人介意这个,那我也不用聊了,耽误大家时间到了最后,还是那句“我们持续保持关注”。
谁不是从0开始学习的,马云的英语老师职位和互联网创业公司领导人职位之间差距十万八千里,照样不是学到了今天,干到了现在。那么为什么我不行。
我,原来人民邮电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的副社长,中文在线数字版权部门的KA总监,某个创业公司的联合CEO,北邮本科,北大、中科院双学位硕士。这些都足够辉煌吧?但分给谁看,给有些投资人看,这些就都弱爆了,因为你不懂零售。
最后的话
最后说什么呢?反正说完这一堆,我也淡定了。做企业,不能指着投资活着。先生在创业的时候,记得有位投资人朋友对他说:没有人给你雪中送炭,只有人给你锦上添花。那么就这么着吧。
商业的本质是以物换物,说白了,先赚钱吧,连一顿牛肉面的钱都赚不到,还空谈个什么梦想?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