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穗波,五个孩子的妈妈,日本国立保健医疗科学院主任研究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大学院硕士,名古屋大学博士。2008年,她怀揣着再深造的梦想,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申请入学哈佛、准备考试到录取;同年,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与丈夫一起前往波士顿,用两年便取得了学位,期间更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在总结这段经历的自传付梓之时,她的第五个孩子也诞生了。任何一项对一般人来说都很艰难的任务,吉田却同时漂亮的进行了。
忙不是障碍,而是更进一层的大门
2008年,吉田是一名临床妇产科医生,为工作和育儿的冲突焦虑纠结。在大女儿哮喘住院,“一根蜡烛多头烧”的那段时间,吉田深感虽竭尽全力,但工作评定却相对低,在不进则退的职场环境中,吉田开始思考可以做点什么,去国外进修的想法随之出现。一方面是缓解当时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位自我的职业方向,这就是哈佛就学之路的开端。
有了孩子以后,吉田穗波更忙了,但越没有时间,越会大量涌现的“想要做那件事”的强烈欲望。
这个“想做的事情”,正是你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愿望,此时是开始做想做的事情的最好时机,因为“想做事”的能量此时在心底涨到了最高点,而“诸事不顺”造成的抑郁却成了助燃剂,正是引爆这股能量的绝佳机会。
没时间、诸事不顺的“障碍”,正是引领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大门。你眼中的高墙,其实是道有把手的“门”。
吉田穗波认为,对于不想放弃职业的妈妈来说,在某一个阶段重新规划职业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在职业的低潮期,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到原因,也能将不利转化成有利的局面。
期限不是障碍,而是加速的动力
吉田开始启动进学计划之时,离国外学校大学院入学考试时间只有半年,也就意味着吉田要在半年时间里完成申请复习考试的所有程序。而她认为这个半年的期限,正是能够成功留学的原因之一。
在吉田看来,切换开关,打定主意“动手做!”、“向前走!”并采取行动,便能感觉自己脱胎换骨变了个人。
有期限限制,便能发挥“临阵磨枪”的狂热,这是提升自我的原动力。期限是让人加速的要件,正常速度无法完成的事情,只要加速就能成功。
只要能张罗好情绪,全力聚焦在想做的事情上,自然而然就能过滤掉自己不想听的杂音。
只要不放弃,总会找到羊肠小径
当获得了哈佛的通知书后,短暂兴奋后,随之而来有很多的问题:孩子保育、医疗费用,租房子,文化差异,一个接一个出现,让吉田在繁重的学业之外疲于应付。但吉田凭着“决定做之后,大脑会主动找出路”的信念,一个个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们用脑袋思考,用脑袋烦恼,用脑袋踩刹车,但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要动了、撞上了、乘上浪头才能明白。只要先冲出去,就有机会慢慢修正轨道。挑战越大,越要冲动行事。若不利用冲动,便无法挑战大事。
别想or,要想and
“工作”、“留学”、“儿女成群”是吉田穗波的三大人生追求。
但每个职业妈妈都知道:平衡事业和家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留学结束再生孩子,或者孩子大点再去留学。
但吉田穗波的选择是——同时做,比如,准备留学和生第三胎时间完全重合,她没考虑先做哪个,而是两件一起搞定。
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一件一件按顺序来,不够实现那么多理想。
不要期待做到“工作与生活平衡”,因为他们不是放在天平两端的壁垒分明,而是经常乱成一团的。“照顾小孩”和“与同学讨论”,如果分开进行会比较轻松、更加专心,但要找大家都方便的时间分别进行,可不容易;同时进行,才能一次搞定。乱成一团,才能双管齐下;难舍难分,才能两全其美。
比如,吉田穗波在工作、带娃、怀孕的同时准备留学,身在一线治疗病人能让她时刻记得留学的目的,保持高昂的斗志;下午六点半要接孩子能让她专注工作,提高效率;有孕在身让她更加注意饮食,身体健康让她有体力工作、学习;家里到处贴满英文单词,能耳濡目染身教孩子努力读书;工作、带娃、备考,数种状态互相切换,能帮她摆脱压力……
时间不够用,更要提高密度和价值
同时做,最大的困难自然是时间的问题。吉田对任务按照重要度和紧急度进行了区分,明确自己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会有最好的效果。也因此能对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进行合理安排。
她很喜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也会对事项按重要及紧急程度进行区分,并对《与时间有约:全方位资源管理》一书中的“大石头理论”深有体会。
“大石头理论”认为,想把更多大石头、小石头、细沙放进桶里,应该先放大石头,再放小石头,最后放细沙。
也就是说,时间管理上,应该用整段时间优先处理“大石头”,再用零碎时间安排“小石头和细沙”。
吉田以一周为单位,每小时再细分割出三十分钟,每周一早定出一周的行程计划——
Step1:分不同主题,把应办事情清单全部列出并编号
Step2:观察行程表,用红笔圈出自由时间(她的自由时间一般只有早上孩子起床前和通勤和午休时间)
Step3:把应办事情的编号,参考优先度、紧急度、所需时间,填入红圈中。
不执著规矩,就能生出时间
在备考期间,吉田对作息时间做了调整,每天和孩子一同入睡、清晨三点起床,到孩子六点钟起床时这三个小时,可以集中精力做想做的事情。而早晨好不容易挤出的时间,如果不改变应办事项的总量,只能是把晚上做的事情挪到早上罢了。
比如日本人很害怕麻烦别人,很多事情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宁愿放弃也不会求助别人,吉田却铁了心的请保姆帮忙;日本社会对女性做家事的时间和质量的标准都很严苛,吉田却在烧饭、给孩子洗澡等方面大大降低了做事的标准。
如果我们能够舍弃到所谓的常识,建立起自己的规则,就能够专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必须放弃完美主义,在采取行动时稍微降低评分标准,除了必须达到目标的项目之外,低空飞过,都比不做好多了。
善用零碎时间,生活更有效率
吉田穗波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是双薪家庭,所以,吉田穗波出生后43天就被送进托儿所了。校方规定,每天家长都必须把自家孩子用的尿布对折再对折,放进柜子里,吉田穗波的父亲就会边看论文边折尿布,一点也不浪费时间。
吉田穗波从小耳濡目染,也会利用零碎时间处理事物,再用完整时段实现人生梦想,每天凌晨3点到6点、每天通勤的3小时是她的念书时间,而且,她的时间计划表是细分到15分钟的。
走路、等车、上洗手间、晾衣服、收拾餐具……所有这些不方便拿纸笔的时刻,吉田穗波都没有浪费,会用来练习听力,或者思考回信、报告,这样下笔更快,可以省去一边想一边打字的时间。
专注前时间,小压抑比大麻烦更碍事
很多人浪费时间,是因为把时间都用来焦虑了,相反,很多人达成目标,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情绪。
吉田穗波认为,人生随时随地都会碰到意外,斗志就像个气球,一旦因为疲惫、失落泄了气,又得花时间鼓起它,如此反复,会浪费大量时间。
为此,吉田穗波会列出“在意事项清单”,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孩子说xx欺负我”,这种心头上很在意,或者会有点抑郁的事情,都应该列成清单,因为“小压抑会夺走超乎想象的大能量”。
所以,为了专注投入,吉田穗波会运用专注前的时间,处理完令自己在意的小事,防止事倍功半。
《死时谁为你哭泣》的作者罗宾·夏玛说:“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这句话是吉田穗波的座右铭。前文提到她在完成这些事期间还写了一本书。在书中,她跟既带孩子又工作还有梦想的职业女性妈妈们分享了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书名叫《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下~
筒子们,一起加入新西兰QQ群:194029480分享新西兰生活趣事吧~
跪求小主赏识关注!
最新神器:费用测算系统
点击“阅读原文”
一分钟测出你的留学费用,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