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总听到的名词是人民币的“外升内贬”; 而时至今日, 人民币兑美金近期创造了过去11个月的新低, 真实的表现出的畸形经济境况是人民币外贬(对美元及其他强势货币)的同时依然对内贬值。当国人还在简单争论70个城市新房价格还在略微增长得时候,还在讨论房价是假摔和真摔得时候, 殊不知人民币内贬、同时外贬的结果将要造成国民以人民币计价的房产财富重估值的重大变革,我们的国民对这种改变做好准备了吗?
诚然,过去10年来广义货币持续超发:2002年年初为16万亿元,到2013年第四季度为止,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107万亿元,10多年中增长超过6多。我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已超过200%,我国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大约为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人民币的对内贬值, 实质上是因为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国人可支配性收入增长的速度。很多人都会听到:爱情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大家都会俯首赞同;但其实,人们所看重的金钱更是经不起时间的消磨,更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销蚀殆尽。时间让财产“消亡”?可以从以下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例子1:万元户现象;1985-1988年期间的一万元,大约相当于当时城镇职工120-150个月的工资收入。到现在,1万元大约相当于目前城镇职工3-4个月的收入。97%的财富消失了。
例子2:养老金,25年前也许普通退休职工会以为3万元足够养老,因为这差不多是其当时30年的工资收入,现在这个数字则上升到了约100万,即100万差不多是当下30年的工资收入,那么请问25年后多少钱够养老?迄今为止,大多数人仍然不清楚其人民币计价的财富缩水的根源所在!
当部分中国富有的人士还在享受由通胀带来房产资本溢价而洋洋得意的时候,房价及市场的突然转向可能会让很多的人措手不及。特别是目前国内的深度市场调控——限购、限贷持续进行、京七条政策再进一步深化调控的步调;而之前为了抵御国内通货膨胀、规避限购而投资这些三四线区域住宅和商业地产的投资者,有可能在瞬间被政策和市场所绑架。仅仅拥有的是房产账面财富,而不是可以随时变现和抵押的硬通货资产。而当新年过后一线城市地王频出之际,很多首次置业者也被这种片面上涨预期所鼓舞,摩拳擦掌入市了;笔者作为房产投资财商的教育者,结合海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更认为这是市场开始转化的开始。
相对于商业地产,中国的商业竞争环境在持续恶化当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狭窄,国家发行的货币和贷款大部分流入了央企和地方国企;中小企业、公司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和削弱境况下,各个城市兴建的众多商业综合体打算出租给谁呢?真正的商业需求没有在增长,甚至在经济疲软、出口受挫、还有电子商务开始大行其道的趋势下,商业地产走势已经步入下行通道,而发展商此时此刻的大肆宣传商业地产,恰恰是为了套现投资者手中的现金、转嫁风险的手段而已。因此,才会有马云和王健林的电商和地商的商业帝国的新赌局。
周星驰在《功夫》电影中的台词说的好:不破不立!国内的房产泡沫一天不戳破,刚性需求者就无法获得最大的、真正的价格实惠;此时按捺不住的购房欲望可能让自身及家庭未来二十年成为银行的忠实“打工者”——地地道道的“房奴”; 而投资者此时入市,更得不偿失,限购和限贷一天不解除,就无法利用财务杠杆的投资工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千万不要落入限购和限贷购房政策下,让资本固态化的“陷阱”,特别是商业地产。
那么如何在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同样贬值的扭曲的经济生活中,使自己的财富“不缩水”和“被贬值”的状态呢?有个笑话说,中国人领着发展中国家的薪资,却居住在全世界最贵的房子里,购买着世界上最贵的汽车,消费着世界上最贵的汽油,却把车开在全世界最拥挤不堪及雾霾环绕的道路上。潜在的金融危机也好,雾霾对我们的健康和经济的影响也罢,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那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明哲保身。危机的连锁反应及连带影响还没有真正戳痛大家罢了。对于“一穷二白”的农民影响不大,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什么财富;而对于曾经享受过资本溢价盛宴的高净值人士而言,曾经拥有后再失去,才是最痛苦的;而这种市场的洗礼危机正悄然行走于你我之间:2014年开始的股市一蹶不振,跌跌撞撞,竟然不及12年前的股指,而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指早就创造了历史新高;商业地产的伪繁荣会让之前蜂拥入市的,规避限购但不知风险的投资者最终只能把商业地产作为长期定期存款而已。在目前现实生活中,货币对内贬值造成绝对购买力的降低,侵吞着中产阶层在过去十几年来建立的财富根基,特别是资产配比中,大多数以房产作为财富载体的家庭更要有合理配置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平衡投资风险的意识。
不管人民币是未来贬值还是升值, 如果我们普通大众及一般投资者没有建立一个资产对冲机制平台(产品交换、货币转换的平台)的时候,人民币升值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举例:假使我们无法在香港用人民币来购买以贬值的港币计价的商品的话,如何体现购物便宜呢?),换句话说,如果失去了在香港进行消费(人民币可以兑换港币)的这个消费平台的话,这个赚与赔就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
说白了,现在媒体上所说的人民币升值或者贬值,对老百姓及普通投资者产生直接关系吗?从现实意义上讲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货币的对冲机制,没有像国家那样拥有多种货币,因此当货币对内贬值的风险来临时,无法使用储备的、对应的升值货币来规避该损失;而当货币对外升值的时候,既使赚钱的机会就在眼前,也无法从这个升值中获得任何的实惠,因为:缺失了消费这种升值货币的场所和平台。
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其实并不难,只有建立一个双边货币交换机制、能够对冲汇率、利率、及政策风险的离岸资产的转换平台,才有机会在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境遇下规避风险和赢得最有利位置。通俗来讲,当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时,让消费和投资发生在离岸市场上(海外)换回等价的产品和服务;当人民币对外贬值、对内升值时,把消费和投资留在国内市场之间购买产品和服务。 如果人民币对内、对外都存在贬值预期下,唯有尽快进行离岸资产的统筹和配置才是规避风险的唯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