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文化是指以蒲松龄、蒲家庄及其《聊斋志异》等作品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独具淄博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淄川县,时至今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聊斋文化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文本系统,该系统中包括了聊斋文化的核心著作《聊斋志异》、文集、诗集、词、通俗俚曲及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农桑经》等多种科普读物;二是物化系统,主要包括蒲松龄故居、故里、柳泉、蒲翁墓园以及因蒲翁而建设、命名的街道、园林、艺术品等物化遗迹。
聊斋文化作为一种以蒲松龄故居及《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从其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聊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淄川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名胜古迹遍布全区。如,近年在位于寨里镇北沈村西的北沈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发掘商周房址5处,西周窑址2处,清理商周、战国墓葬23处。而聊斋文化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比较典型的北方文化特色。
(二)聊斋文化具有突出的奇幻特色。幻想性可以说是“聊斋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因为从“聊斋文化”的核心文本《聊斋志异》来看,它表现的题材大部分为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为人;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
(三)聊斋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其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用虚幻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单从《聊斋志异》来看,表面看来是谈鬼说狐,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的看法,主要体现为“讽谑科举”、“鞭挞不仁”、“讽喻世情”、“寄托理想”等,写出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邃思考,这对我们当下社会有很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