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台湾妈妈,二十多年前移民美国。这位妈妈有一个女儿,多年以后,女儿长大,考入了全美公立大学里面最好的艺术院校。女儿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大一下来,所有艺术课程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
妈妈的愿望,是女儿以后可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这个问题,母女二人关系搞的很僵。后来,在家人朋友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女儿在大一的暑假做出了决定:放弃艺术,改学法律。现在,这位女儿在首都华盛顿有着一份稳定的律师工作,但是她每个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末在家里作画的那几个小时。
女儿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是多么的有成就感,能让她有“成就感”的事情,可能是她所谓的那份“孝心”让她的妈妈有了无比的成就感。因为律师这份职业是她妈妈不管到了哪里都可以跟人家去炫耀的。
我高中的时候念的是一所美国的教会学校。当时的寄宿家庭的家长是移民美国很久的台湾人。 台湾爸妈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去当地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台湾人教会。我在这个教会认识到了到其他同年龄的高中生(在美国出生的台湾人的后裔)。
我记得当时每个周末去教会的心情都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呢,我很想去,因为想去那里见这些同年龄的小伙伴。毕竟我的高中里面就我一个亚洲人,而且学校里面也没什么聊得来的朋友。另外一方面呢,我又是特别的不想去,因为这些小伙伴们的家长每周见到我都会说教式的让我觉得我的留学生活过的像屎一样。
“你有没有开始上AP课程啊?哎哟…没有上要抓紧了。”
“我儿子为了申请名校,在学校参加A社团B活动的,我好为他自豪哦。”
“小弟啊,你有没有做义工啊?没有一定要做哦,上大学很看重这些的。”
“我家Kyle刚刚申请上了UPenn,那个阿姨家的Emily也被Yale录取啦。一驰你想去哪所学校啊?”
甚至有直接这样跟我聊的:
“作为亚洲孩子,你不上常青藤你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啊?”
每个周末教会活动结束后,大家吃饭,家长们聊得无非就是这些话题了。你我之间的攀比之心着实的让我难受。从孩子的GPA到孩子的大学申请;从孩子的日后职业规划到孩子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年薪多少,开什么车。哎…我记得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一边吃着自己的饭,一边儿尝试着听旁桌台湾老人的台湾话对话。我宁可去听一门我听不懂的方言,也不愿意去听这些家长的攀比。
后来这所教会我就不去了。那些小伙伴们我也不再联系了。我按照自己的愿望,去了文理学院University of Richmond。我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但是我很欣慰,因为大学四年最后,我学会了如何去做自己。这是让我最欣慰的。
学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可能不仅仅是所有留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需要考虑的事情。我记得大学的时候,听到过有中国学生在每个学期在选课之前,都要跟她的父母汇报。所上的每一门课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有时候我就在想,出来上大学了父母都干涉的这么细致,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得等到何时才能得以锻炼?
美国人常说的“中国虎妈”就指的是来自中国或者华裔的家长,他们把中国式家教带到了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华人父母都会要求自己孩子会一项乐器。
“中国虎妈”曾经甚至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
虎妈文化在华人家长圈子十分盛行,邓文迪就是典型的虎妈,其对子女的教导堪称苛刻
有一年夏天,我住的房子租给了我们学校的三个中国女孩子。一个夏天过去了,我回到家,推开门走进家里的心情只能用想哭的感觉来形容。我的客厅变成了储物室,冰箱里面的东西都流了汤,我的Air Jordan被畸形的堆在了我的Closet里面,家里的地毯上全是碎头发。
而最让我无语的是,她们在我回来的一个月前回国,我回家的时候楼上的窗户是开着的。床边的地毯,枕头,被罩,惨不忍睹。其中一个北京的女孩子在我通过邮件向她发出质问后,她是这样回复我的:“以前家里都是爸妈关的窗户所以我就从来没注意过也没有经验,结果这次给你这儿弄那么乱。”她一开始的态度还是很强硬的,后来过了两天,才写了封邮件跟我道歉。虽说当时我整个人都被气炸了,后来我还是原谅了这个女生。
相信,在外留学的朋友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或者更过分的事情。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送我到幼儿园的时候跟我讲:“在幼儿园要听话。因为妈妈在家里面照顾你一个人就已经很累了,老师一天要同时照顾30个小朋友。”虽然那个时候我不是特别懂事,但是这个道理我懂了。
大了一些,要出国了,我母亲跟我讲:“你长大了,记住,这个地球少了谁都能继续转下去。地球不围着你转。”我想应该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是跟自己的儿女这样说教的,要不然,我们生活里就不会有这么多觉得世界必须得围绕着他们(她们)转的那些人了。
中国的畸形教育体制让人们过于看中分数,过于看中特长,过于看中结果。从学校,到家庭,以至社会,有多少人会耐心的为孩子们做耐心的引导。有时候我也纳闷儿,那既然出国了,来到一个人文环境,教育环境,都比中国先进的地方,却还以中国畸形教育的思维去思考,那请问出国的意义何在?
我们中国人喜欢求稳。每次回国,父母的一些朋友都会跟我聊到留学的问题。叔叔阿姨们说想跟我这里咨询一些留学的经验。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这个咨询经验的定义被扭曲的定性为人家走过的路应该如何复制。很多家长其实并不在乎他们的孩子最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的孩子可以如何按照某一个人的步伐,踏着脚印,一步步稳稳的走过来。我总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第一,别人走的路我们学不来。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应该走属于自己的路。抄袭别人的路最后只能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第二,出国上学是一个可以充分让孩子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结果你却让孩子按照模板去刻制成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结果。哎…想想真是可悲,可怕啊。
我的一位导师,广告届的泰斗级人物,小女儿上大学念了一半儿觉得没意思,辍学了。现在在一家银行当出纳。男友是一家酒吧的调酒师。两个人租了一个小房子,养了一条小狗,很温馨。每次我与这位导师聊天的时候,她都会提起她的女儿,她说她很为她的女儿自豪,因为她的女儿做了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女儿现在很幸福很快乐。
我曾经的一位领导 ,一家美国银行在上海的行长,女儿上大学后学了环境科学,一心想为世界环境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大学毕业了,女儿去了一所美国公立小学当老师,科目就是环境科学。老行长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但是他觉得女儿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物质的膨胀与畸形的攀比让很多中国人丧失了拥有自我的能力。有多少人是由于父母的干涉,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工作;有多少人是由于家庭的逼迫,匆忙中找一位“人生伴侣”把后半辈子将就度过;有多少人有过激情,有过梦想,有过那份踌躇满志的拼搏冲动,却在最后被亲朋好友的苦口婆心的劝说给否认了。
就这样,在国内,我们做着学校,家庭,社会希望我们所想成为的人,所应该成为的人。而到了国外,我们依然如此。你想要的American Dream是一个学历,一张绿卡,一份国籍,还是一个充满了Freedom的环境让你尽情的去做自我?
小的时候小伙伴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能好多人到长大了之后才明白,这句话说起来是有多么容易,做起来是有多难。可是想一想,那些成功的人,乔布斯,马云,扎克伯格,这些人当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路还是得接着往下走。
经常会有一些同学来问我,说他们(她们)现在学的是某一个专业,但是他们(她们)却对另一个行业感兴趣,有点儿拿不定主意。我觉得其实做决定很简单啊,不想有风险,稳稳的走下去,那就去找一个跟你的专业对口的职业。
如果有激情有梦想有胆识,那就去想方设法的接触这个行业。如果你喜欢这个行业,那就去拼搏呗。虽然后者可能需要你再多念几年书,或者做更多的功,但是这就是你的激情所在,干起来岂不是更有意义?(文章来源于网络)
刘茜美国置业(美国澳森德特集团)联系方式
美国总部:刘茜
美国电话:949-877-9000 (美国当地直拨)
中国直拨:950-4046-5481(免费回拨美国)
个人微信号:lucy38qlScott
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刘茜英文网站:www.lucyliuscott.remaxagent.com
中国深圳分公司:黎晓丽
电话:136 3266 0618
个人微信号:lixiaoli0618
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对美国房产或生活资讯感兴趣,欢迎关注和推荐“刘茜美国置业”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可分享给朋友们;
2、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户】可关注我们;
3、回到通讯录,点击右上角“+”,查找公众号“刘茜美国置业”或“lucyusahome”关注我们;
4、扫描下方二维码
******************
刘茜,美国澳森德特国际集团(刘茜美国置业)总裁CEO,美籍华人,美国商科双学士,加州执照房地产经纪师,从事美国房地产经营和开发13年,以其对房产市场的精准分析和把握,超卓的文化品味,一流的业界口碑和商誉,成为美国加州著名的房产投资专家,屡获多项国际大奖,也曾被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 2频道经济新闻联播以及中国40多个省市电视台以及美国本地的“洛杉矶时报”,“世界日报”,“国际日报”,“中国日报”“台湾日报”等美洲报纸采访报道。
刘茜不仅是美国房地产专家,还曾是辽宁省公关小姐冠军,中国畅销书作家。其自传体长篇书籍《筑梦洛杉矶》全国发行,再版多次,被中国40多家电视台和主流报纸采访,连载和报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类拔萃的专业素养,为商业客户提供精准的建议带来源源不断的丰厚商机和投资利得,成为实至名归的美国房地产买卖和投资权威。
从房屋买卖,商业及土地买卖, 中小型开发,加建改建,综合出租及物业管理……..“刘茜美国置业”精英团队,帮您实现安居乐业的美国梦!
(本微信公共账户部分文字、数字与图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