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这个字按中国的话说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是华人精神文明的精髓,虽然孝道如今并非像《二十四孝图》里的那样去伺候爹妈,但是你也不能够用他们的年华去等待你的匆忙,这恰恰也应正了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话。
社会如今高速发展,不少人在这浮华的社会中饱受压力显得略带浮躁,虽然他们打心底里最疼自己的爹妈,在公司待客户和同事彬彬有礼,但是回家后若略不顺心,就无法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在向父母摆出了脸色之后,他们又感觉到了失落和不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家庭之中。
对于那些在澳洲扎根的华人来说,有些人每天都与父母通话,有些人则一周一次,而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繁忙”已一年未与远在中国的父母通过电话。
对于那些“忙”到连一个电话都没时间打给父母的人来说,你可曾想过在你们老无所依的那一天,你是否也期待能够接到一通来自远方子女的来电?你是否也期待能够收到子女的问候?你是否也想听听你们子女“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
【假如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香港导演许鞍华,未婚未育一直与自己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住在一间出租屋内,当她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拍了一部名为《桃姐》的电影。
影片中年逾70的桃姐在男主角Roger家做了60年的女佣,伺候了四代人。这家人全部移民,只剩下Roger。有一天,桃姐中风了,然后她做不动了。一辈子都怕麻烦任何人的桃姐对Roger说,我要去老人院。 在那个私人办的老人院里,房间是一个个的格子间,吊扇上全是灰尘。到了晚上,老人们痛苦的呻吟让人愈发闻到死亡的气息。
《桃姐》这部电影让人会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会想到自己和桃姐一样总是怕麻烦人,甚至怕麻烦自己儿孙的外公外婆。同时,不由自主地升起一些惆怅。到底自己父母走不动的时候,应该如何去照顾他们?《桃姐》中的老人院没有虐待,但是那逼仄的空间,那死亡的衰老的味道,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从奶奶那里,从外公外婆那里,我深深知道,老人要的其实不是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你陪他们聊聊天,听他们说说话,让他们不孤独。
《桃姐》的这部电影也会想到自己的未来。还算在青春韶华的自己其实很少很少地想到衰老,想到死亡,更加觉得自己老去是很久很久很久之后的事情,不用担忧。可是看着父辈们一年一年老去的容颜,你们的眼是否已在流着泪,你们的心是否正在滴着血?
【“银发族”在国内“空巢”】
在澳洲留学后移民的华人置身于澳洲,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一些人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常常忙到不可开交,因而忽略了他们那些身处中国不愿意出国的“空巢”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多数身在海外的子女都为不能就近照顾国内的父母而心怀愧疚,但谈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大都表示自己的矛盾和无奈:自己已在国外奋斗多年,事业和家庭都在国外,放弃一切回国照料父母不太现实;但扔下父母独自在国内,生病无人照料,寂寞无处排遣,自己又如何忍心?
将空巢父母接往国外,也远非解决问题的良策。除了子女因工作忙碌常常无暇顾及父母之外,已在国内生活大半生的父母也很难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里老有所乐、颐养天年。更何况,中国传统“落叶归根”的思想也让许多老人并不愿远离故土,在陌生的国度终老。这样的两难甚至多难选择,是很多华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难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儿孙满堂、承欢膝下”是人步入老年最大的幸福,但这些空巢父母却不得不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度过。如何让这些父母重归幸福的家庭,是每个华人子女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澳洲华人也“空巢”】
澳洲华人的老年群体如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投奔”已在澳洲扎根多年的子女,在花甲之年漂洋过海的老年新移民,第二类是那些早前只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澳洲,为家人寻求美好生活而努力打拼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如今他们早已年华逝去。他们如何养老被划上了一个问号。
对于老年移民来说,英文和文化成为了他们在澳洲生活中的两个难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他们甚至戏称自己在海外就如同“文盲”和“听力障碍人士”和“视觉障碍者”。虽然澳洲的生活环境一直被誉为是养老者的天堂,然而对这些老年新移民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和子女的照料。
而由于华人移民子女在工作上面临着重压,无法对父母起到无微不至的照料,这也澳洲华人长者面临着“空巢”生活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已经出国打拼多年的老一辈华人,也陷入了尴尬的窘境。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他们,大部分人均非专业人士,在收入方面也捉襟见肘,他们必须依赖政府的福利金才能够勉强维持生计。其中一些人选择进入养老院生活,可以中西方养老院在文化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也使得他们感到不适。
【“西化”子女遇上“中式”家长】
有关物质的问题常常是澳洲华人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而这些外部因素则或多或少地可以依赖政府的福利金和自身的养老金进行维系,然而,已完全“西化”的ABC子女对“孝道”的理解则与传统中华文化中对“孝”的理解大相径庭,而这也成为了华人第一代老年移民所面临着的困境。
在强调个人独立主义的澳洲等西方社会,在澳洲出生和生活的一些华人子女因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已经被“西化”,中国传统的孝道在他们身上已经发生了“质变”,面对父母的赡养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将父母送至养老院已是尽责。但是,对于那些接受着传统中华文化教育,对“孝道”拥有着“别样”理解的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说,他们心中或许会产生失落感。
当“西化”子女遇到“中式”父母养老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使一些华人家庭遭遇一种“文化冲击”。
【政府来养老?等到70岁以后吧!】
澳洲联邦政府在近日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计划将退休年龄上调至70岁,这也就意味着1965年以后出生的人士都必须工作至70岁才能够领取养老金。
与此同时,澳洲的退休年龄在2023年的时候将从目前的65岁上调至67岁。
澳洲政府的这份财算案引得了澳洲选民的口诛笔伐,本来就已被受关注的养老问题再次被提上了议程。
澳洲副总理杜斯(WarrenTruss)近日宣称,年长的澳洲民众需要依靠政府养老金(Pension)生活的原因在于,他们会花掉自己此前累积的企业养老金,用于购买豪华的游艇或者其他奢侈品。
国家党领袖杜斯称,“澳洲民众越来越多地将企业养老金的储蓄作为几次游艇游玩,和其它奢侈生活的来源,直到把这些钱用完。然后,人们会开始申请领取政府养老金。”
杜斯说,政府被迫采取这样的措施,因为如果人口老龄化加剧,政府养老金将难以负担。“澳民众工作一辈子,但养老的时候会非常安全,因为有政府给的养老金。我们需要保证这些钱的安全。”
对于一些并非从事专业工作的老一辈华人来说,由于他们的收入有限,因此仅能够申领微薄的企业养老金,在步入花甲之年的时候,已完全不具备生产力的这些华人长者就必须依赖政府的养老金维持生计。但是,联邦政府将会养老金申领年龄上调至70岁的计划,将会使得一些老年人根本无法享受这笔政府的福利津贴。
【落叶归根心系故土的华人情结】
一些海外华人在步入老年阶段的时候常常会选择回中国养老,其中的理由往往是传统的落叶归根和思乡之情。他们都向往着能够与旧友喝着茶叙叙旧,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一位75岁老人江先生在澳洲打拼了30多年,他说,人老了,还是要回中国,回到中国之后才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吃想吃的菜,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澳洲的养老院常常都比较安静,华人不太适应安静的生活,在华人的思想当中,越热闹的情境就越适合他们,所以他带着自己的退休金选择回国养老。
【子女养“四老”!难!】
自中国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如今那些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独生子女们大部分已经步入而立之年。随着时光的飞逝,他们父母的鬓角也渐渐斑白,两名独生子女赡养四名老人的义务则变得日益严峻。
而对于那些已经移民至澳洲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则面临着比国内更大的压力,一些人不仅要帮助父母办理付费移民以及日常生活开销的巨额费用,还必须在工作之余为他们年迈的父母提供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一些独生子女的父亲甚至变卖国内的房产移民澳洲,与他们的子女在海外同住。然而,在这样的情况常常会使得一些独生子在处理父母和妻子的问题之中,左右为难,陷入困境。
【澳洲华人养老院“一床难求”】
澳洲目前面临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高龄服务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华人社区也不例外。
许多年长体弱的华人移民不通英文,寻找适合他们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高龄服务机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走访多日发现,基于床位少、排队名单长以及等候期不确定等因素,提供纯中式护老服务并由华人运营的养老院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
澳洲约有2800家养老院,为超过16万长者提供服务,新州有887家养老院。新州华人绝大多数聚集悉尼。在悉尼,主流养老院虽数量众多,但由华人运营的提供纯中式服务的养老院只有11家,每家一般数十个床位,总床位数不足600张。一些主流养老院配备了会讲中文的护工,此外悉尼还有21家有华人聚居的养老院。但这些数量对于华人移民长者来说远远不够。
【澳洲年底叫停免费父母移民签证】
澳洲移民部于2014年06月02日暂时非付费类排队父母移民签证申请。
此类签证包括担保父母签证、年迈父母签证、护理人签证以及其他相关类型的签证。
澳洲移民部表示,付费类签证的申请仍将开放,申请人若担保父母双亲同时来澳洲,最多必须缴纳12.5万澳元的费用。
澳洲联邦政府的此项举措使得分别两地的家人,在相聚的这条路上又再度布满了荆棘。
【结语】
“孝”本是人之本性,华人把这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道德系。这道德系统的价值到今天仍然有效,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孝道的履行,显得越来越困难。
胡适曾经写了《我的儿子》这首诗,在笔者看来,即使父母养育儿女是天职,是责任,是责无旁贷;为人子女的还是要有爱心、孝心、感恩心。假如连这种心也没有了,人与禽兽有何分别?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深如大海,我们怎能以一句“这是他们应尽的天职”而抹煞之!
父母肩负起了将子女抚养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子女就必须同样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哪怕是一句亲切的嘘寒问暖,也许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