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12年的《康熙》落幕了。
▼
很多人认识蔡康永,都是在各种电视节目中。他聪明,他会说,他把道理讲到你心坎里。
其实,现实中的蔡康永,活得更像个传奇。
他就读贵族学校,他是班长,是学生会主席,是演讲冠军,是作文冠军。
高中时,他上着台湾权贵最多的学校,而当他知道原来台湾也是有穷人和劳工时,他偷偷在校刊上发表《共产党宣言》,因此被学校记了两个大过,台湾一流的大学都不敢收他。
蔡康永爸爸是知名的大律师,在爸爸的计划里,蔡康永应该子承父业,去做律师,再不济也要是个作家、医生。而当时准备去美国读硕士的蔡康永,坚持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影电视制作专业。
1986年,24岁的蔡康永凭借父亲好友、著名导演胡金铨的推荐信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电影电视研究所。
不得不说,在UCLA的留学经历对他后来走上演艺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硕士毕业后,蔡康永代表许鞍华出席戛纳影展,被邵逸夫签入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做编剧。
后来,蔡康永专门写了《LA流浪记》,在书中讲述了在UCLA读书时的奇妙经历。
他还在《序》里写道:
“本来去LA,并不是为了流浪,而是去学拍电影的。
LA,洛杉矶,好莱坞所在的城市,电影梦子民的帝都。
我到LA是为了进UCLA,也就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电视制作研究所,是去学拍电影、学做节目。
我遇见跟我很不一样的人,跟着他们做很多我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我有时被轻视,有时被重视;有时被耍,有时耍人;有时狡猾,有时天真。
我知道有些人的流浪不快乐,有些人的流浪是不得已。我的人生里,当然也有些小规模的流浪是不得已、不快乐的。但是在LA的这几年,我都很自在。”
“这世界有很多不值得念的学校,也有很多不值得认识的人,我的运气好,UCLA很值得我念,LA也有很多值得认识的人。”
——蔡康永《LA流浪记》后记
▼
学校选择
为什么要去美国学习拍电影?
蔡康永说,因为在台湾的大学见到了很多出乎意料,所以在选择美国大学时,就特别注意这些学校是否从招生阶段开始,就展现了不同的理念和风范。
下手一查美国各研究所概况,立刻发现老牌名校几乎全部不设研究所阶段的电影课程,原因无他,一言蔽之——他们觉得拍电影逼格不够高。
就拿常春藤诸大盟校来说,当中就只有哥伦比亚大学一家,心不甘情不愿的设了一门“导演学与编剧学”的专业硕士学位,算是过滤掉拍电影过程中乏味的技术部分,当然,也省了不少钱。
而就算是其它上品上级的大校如普林斯敦、伯克利、西北、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等等,也都只肯设立电影理论的相关研究所,没兴趣把拍电影的学问,开成专门的研究所。
于是他申请学校的方向当然也就转向一批较年轻的大学,这些大学中,也颇有几所名气大、而且电影研究所也够顶尖的学校。
比如位于好莱坞旁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他在向这几所学校索取申请书与学校简介的时候,就发现各校不同的理念,而且各有根据,相映成趣。
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来说,就发现他们虽然每年申请进入电影摄制研究所的人超过六百,而名额只有三十个,但他们在筛选时,却不重视拍电影方面的经验,而是以你的创作潜力,也看看就是你的脑洞能开多大。
这种标准,使得同班的研究生,分别具备了各式各样的有趣背景,有念经济系的、法律的,也有念历史、人类学的。
名校风范
蔡康永在加州大学还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大校风范。
比如该校对蔡康永这样一个外国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任性地给了学费全免的优惠;
或者天方夜谭般请到影史上第一大师奥森威尔斯驻系指导;
或者是全力协助学生实现各种奇葩想法的教学态度;
或者是以制度逼迫学生必须担任电影业中各种职务,并与所里各色小伙伴共事的强硬原则。
所有这些经历,都使他相信了大学理念并非扯淡,而是可以一步一步靠课程设计、靠号召人力、靠资金运用来逐步架设完成的。
蔡康永说,加州大学的体制,是一个敦促人良性竞争、成全人自我实现的体制。
而大学之所以能“大”,大学之所以能“学”,都源于此。
如果蔡康永当初没有去UCLA,他走的也许是一条与现在完全不同的路。而UCLA的理念和风范毫无疑问也影响了他。
怎么样?蔡康永的留学经验有没有帮到你?
关注“海外学堂”,你想要的海内外各知名大学、中小学主办的顶级夏校、第二课堂、旅行学习及国际志愿者项目等一手资讯统统能找到! 点击“阅读原文”,掌握海外学堂第一手资讯!
本文转载自留学独立说,美国留学早知道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