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当哈佛教授,她的人生不止培养了一个参加哈佛毕业演讲的中国学生

2016年05月24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两周前,关于哈佛毕业演讲首位大陆学生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学生出自农村的背景和登上世界顶级大学舞台的巨大反差,狠狠地打了寒门难出贵子论一记耳光。新闻也迅速在朋友圈上传开了。于是,国内有朋友因为被网络上谣言骗多了,就问我,这是真的吗?这个叫何江的学生真的这么牛,到底啥背景啊?于是,我谷歌了一下,在哈佛官网上找到了他。


但是,我的注意力马上被何江所在的实验室所吸引了。这个实验室叫Zhuang Research Lab,这个名字一看就是中国人啊。再看实验室的大boss


XiaoweiZhuang,是个华人女教授,还是正教授,而且是化学及化学生物和物理学双科教授,看照片还很年轻!要知道在美国科学界,女教授本来就稀缺,何况还是能在哈佛拥有自己实验室的华人女教授,她到底得有多牛啊?

所以,克制不住膜拜大神的心情,我尝试着还原庄小威教授的整个传奇经历。以下部分内容整理自媒体对庄小威教授的采访以及庄小威教授本人在国内大学的演讲。

1972年,庄小威生于江苏省如皋市。

庄小威的父亲庄礼贤、母亲朱仁芝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父亲是空气动力学家,曾经写过一本经典的《流体力学》,母亲专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方向。由于文革的原因,庄小威在5岁之前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随爷爷奶奶生活,也没有上过幼儿园。父母落实政策后分到中国科技大学,终于把庄小威接到了身边,在工作之余教她拼音识字,然后她直接升入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对科学的兴趣主要来自于她的童年经历,深受父母影响。在采访中,庄小威曾经说,我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们做得挺有意思的,还经常自得其乐。我爸经常对他做的东西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满足感,我觉得我也可以有这种满足感。

毋庸置疑,庄小威能有今天的成就,她的家庭背景功不可没。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基因遗传就好,书香门第的熏陶也是一流。不过,并不是所有教授的孩子都能如此出类拔萃,在家长重压之下碌碌无为的孩子也比比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父母不是逼着她学习,而是通过身教让庄小威感到学习也可以是件很快乐很自得的事情,这就让她形成了内在驱动力(intrinsicmotivation),从而一直促使她不断前进。所以,在教育方面,懂得引导孩子的普通家长往往要比押着孩子参加各种比赛的知识分子家长更成功。

1987年,15岁的庄小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上了初中之后,庄小威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成绩却特别拔尖,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进入了科大少年班。

1991年,19岁的庄小威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学士。

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四年中,庄小威花了很多工夫,力图把每一个物理定律摸得清清楚楚,绝不放过一点点细节,甚至发展到近乎病态的程度。因此,并不在意分数的她,一不小心四大力学课程都考了满分,这个传奇纪录至今在科大仍然无人打破。

时至今日,庄小威高度认可她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学习。最大好处是很自由,想学什么课就学什么课,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这种自由的选课方式养成了我没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关于庄小威的大学经历,有两点值得我们思索。一是她旺盛的求知欲望,对知识有种不探究到底不罢休的精神;另外一点就是中科大少年班给予了她自由探索的空间,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大有裨益。庄小威提到的自由选课其实跟美国文理学院不划分具体专业类似,凭借兴趣的指引,学生更能主动追着知识跑。当然,像中科大少年班这样的模式目前在国内高校还比较少见。

1997年,25岁的庄小威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转为生物方向。

庄小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师从物理学家沈元壤教授,沈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博士毕业时,她曾经得到过其它大学的教职,但不同于大多数人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选择,庄小威决定沉下心来,在斯坦福大学跟随之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从此转向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交叉的研究,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

有多少人能抵御得了眼前利益的诱惑,而去追寻远方的理想?庄小威做到了。对众多还是外籍身份的博士来说,一毕业就能拿到教职简直太有面子了,与苦逼地做博士后比起来算得上名利双收,至于之后的研究慢慢来就好,先把这个坑占住了再说。但庄小威却宁愿继续做博士后研究,不急不躁,不在乎眼前的得失,只在乎继续积累经验和思想。这让我想到了由魏则西事件引起的百度谷歌之辨,前者只看得到眼前的苟且,钻营的都是短期利益,最终只能沦为圈钱机器;后者却看到了诗和远方,涉足的领域都在致力于改变世界,体现的是气魄和格局。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001年,29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在静下心来的四年博士后训练之后,庄小威顺利收到了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7所大学的教职。她最终选择了哈佛。

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学术的追求,一周七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 时,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她的研究大概是这样的:由于物理功底的启发,庄小威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 (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智商比你高的人还比你努力,这是我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慨的。有时候,不得不说龟兔赛跑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是用来励志的鸡汤,我们现在看到的往往是兔子不仅跑得快,还压根没想停歇,人家估计就没把乌龟当作竞争对手。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活得那么累,不过我们得承认“Somepeople are not meant to be happy. They are meant to be great”(有些人并不打算过得快乐,他们更愿意成就卓越)。另外,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可能热爱科学的庄小威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能在每天超过12小时繁重的工作中享受到快乐。

2003年,31岁的庄小威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

麦克阿瑟奖(McArthur Fellows Program),俗称天才奖(Genius Grant),是麦克阿瑟基金会自1981年开始颁发的奖项,每年选择2030名在各个领域里具有非凡创造性的杰出人才,提供每人总额50万美元的奖金。庄小威是当年入选的24位获奖人中唯一的女性,也是麦克阿瑟奖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

在连女博士都被划分为第三类人的舆论背景下,杰出女性科学家的出现真的是难能可贵。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女权的意义,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反驳女孩子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女的读那么高学历不好嫁等言论。女人首先应该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其次才是女人。一个人存在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只是被舆论绑架洗脑,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追寻自己的理想,那无疑是非常可惜的。这里,我推荐一个最近非常火的TED演讲Teach girls bravery, not perfection(教会女孩儿勇敢,而不是完美),希望家有女儿的父母也能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勇敢追寻自己的理想。


2006年,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正教授。

庄小威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Zhuang Research Lab),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一般美国高校的教授晋升流程是这样的:先被聘为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预备终身制的助理教授),与之对应的是Non-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非预备终身制的助理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访问助理教授)、AdjunctAssistant Professor(兼职教授)和Lecturer(讲师)这些不可能晋升为终身制教授的职位;在56年后,预备终身制助理教授要经过学校的最终评审来决定是否能晋升为终身教授,头衔通常是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很多人就在这个时候折戟沉沙了;从副教授到正教授(Professor)没有时限,全靠科研实力,比如发表的论文和拿到的科研基金,有些人满足于现状,一辈子停留在副教授的头衔上也是很常见的。

但是!庄小威凭借杰出的科研能力,在晋升为终身制副教授已经很难得的情况下,直接被聘为了正教授,而且还是化学及化学生物和物理学的双科正教授!

2012年,40岁的庄小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没有让人感到震惊,看到她一路走来的成就,成为院士是早晚之事。不过,才40岁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历史中最年轻的华人院士让整个华人圈为之欢欣鼓舞,。

据学术圈的评价,庄小威的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STORM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Eric Betzig的技术理论基础一样,实现时间也不分早晚,但遗憾的是Eric Betzig1995年就提出了理论设想,于是庄小威与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当然,庄小威的学术生命还很长,她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热情决定了她未来的工作绝对是诺贝尔奖级别的。

 

尽管这样一位天才科学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回顾她一路走来的脚步,作为父母的我们依然能学到很多:从小家庭的熏陶让庄小威建立起对科学的长期兴趣,中学和大学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追求让她建立起扎实的学术基础,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心无旁骛、不计眼前得失的钻研让她走向了科学的顶峰。


"美国留学妈妈圈"微信课堂预告

主题:6月SAT备考攻略及10年级学员标准化考试规划

时间:5月27日晚8点

演讲人:上海三立(思达)创始人孙海牧老师。孙老师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是国内第一批进行SAT教学研究的老师,至今已有9年SAT教学经验。在3月北美新SAT首考中,孙老师的学生平均分高达1450+

 参与方法:添加个人微信好友”mamaquanzhushou“,并留言孩子的年级,我们的工作人员将拉您到讲座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