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交国书 | 大使也开介绍信

2016年05月20日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


  2016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12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这是则“新”闻,却体现了我国外交的一个“老”惯例——每隔一段时间,随着一批新任驻华大使到京履新,中国国家主席便会择机接受他们递交的国书。


  国书是什么?为什么新大使到任还要履行这样一个程序?今天就来说说国书——大使的“介绍信”。


  关于国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13条这样写道:


  “在呈递国书后或在向接受国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通知到达并将所奉国书正式副本送交后,即视为已在接受国内开始执行职务。”


  这意味着递交国书后,新任大使就被驻在国所正式接受,可以开始履行自己身为大使的职责了。


  在外交部网站上,有我国驻外大使要递交给他国国家元首的国书范本,看起来是不是很有“介绍信”的感觉?既证明了持有人的身份,也介绍了他即将开展的工作。




  很多大使在回忆录里都提到过让他们印象深刻的递国书场景。在我国外交史上,围绕国书也发生过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


  故事一 


  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递交新中国第一号国书 


  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递交者为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1949年10月3日,在苏联政府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第二天,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



  

  1949年,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在驻苏使馆办公。新华社资料照片 


  10月20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字第一号”国书,周恩来以外交部部长身份副署。国书封面处,“国书”两个大字为红色繁体隶书,内文则用毛笔竖体誊写。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原件现存于俄罗斯外交部档案馆)


  王稼祥从任命到启程赴任只有短短15天时间,连护照都来不及办妥,因此,他也创造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没有护照的赴任大使。


  11月3日,王稼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递交了新中国第一封国书。


  故事二


  前驻美国大使李肇星——“通融”出来的9分钟


  李肇星在《说不尽的外交》一书中回忆了他1998年作为新任驻美大使向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递交国书的场景:


  当时,根据美国礼宾规定,新任大使向总统递交国书时,可以带夫人和家属,不能带馆员。但李肇星赴任时,夫人秦小梅正在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任职,孩子也不在身边。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去“吃亏”,便向美国国务院礼宾司提出,想带一位同事去。


  美礼宾司坚决不同意李肇星带别的人,但“通融”了一下,把总统会见他的时间由5分钟延长到9分钟。就这样,李肇星在白宫向克林顿递交国书后,还得到了比其他大使更长的与总统交谈的时间。


  故事三


  前驻几内亚比绍大使洪虹——作废的国书


  1998年底,洪虹被任命为中国驻几内亚比绍大使,当时由于战争原因,国书一直无法带到几内亚比绍,等到交通恢复时,总统已经下台,这份国书只好作废。1999年7月,洪虹向新任总统递交国书。


  类似的故事,在外交实践中还有很多。尽管递交国书是驻外使节上任履新所必须完成的一项程序,但有时这一程序的暂时缺失,并不影响大使职责的履行和工作的开展。毕竟,在外捍卫祖国尊严、维护祖国利益,才是国家对他们最重要的托付,才是身为外交官最重要的使命。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