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很奇妙的缘分,它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让此时的我与彼时的TA心心相印,也让此地的你领略他乡的风情。每次开卷,就像与作者的一次谈心;每次聆听别人分享,则像是一段有伴的旅途,即使路上你赏花我观鸟,各得其乐,却也是妙不可言的经历。
上次读书会,我很荣幸地被邀请分享我去台湾旅行的心得,却因琐事而缺席。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为什么借此机会不听听大家心中的台湾印象呢?把我的所见所闻和大家的所读所想结合起来,是否会有更多的花火?这是多么难得的向其他人学习的机会啊。幸运的是,各位分享者都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
2015年5月18日,在一个特别英国(你懂的,同一天四季任意播放的意思)的天气里,读书会书友欢聚一堂,手捧香茗,聊聊台湾,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P.S. 以前的总结我们都会说读书会的姐妹如何如何,这次可不一样,我们第一位男会员出现啦!Flying因关注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慕名而来,论年龄是我们的前辈,却自谦为粉丝。)
(P.P.S. 逛书展是我的小小爱好,且痴迷于各种讲座,此次做庄主,我东施效颦地在每个分享后加上提问环节,事先并没有跟任何分享者打招呼,不知道我的Q和她们的A是否能让出席和未出席读书会的读者们满意呢?)
第一本书:说说闽南
分享者:李倩
《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BY 十点读书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
页数: 304
ISBN: 9787539985404
作者简介 · · · · · ·
中国最大的读书类公众号,拥有微信粉丝250万,微博粉丝200万,另有旗下公众号她读(40万粉丝)和十点电影(50万粉丝),正在全国二十个城市创建线下读书会。
内容简介 · · · · · ·
37位敏锐感知生活、以文字记录内心的人气作家;37段人生经历的深刻思索,每一个故事里都能看见你自己。在浮躁生活和重结果轻过程的社会共运下,始终保持清醒的价值观,不盲从网上各种fashion和潮流,不被朋友圈里的美照、旅行照、败家照刺激,不为了显得“吃得开”活跃于各个群里,也不因为一句 “你做梦的时候别人在努力”的鸡血口号而突发熬夜……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如一枚定海神针,让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干什么。
分享感言 · · · · · ·
阅读量近乎每天一本书的李倩对本书情有独钟,无论是超过业界一般水平的印刷品质,还是接地气儿的故事,都让她觉得这是一本不可错失、轻松阅读的好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策划公司,“十点读书”,总部就是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在那里,有很多家独立书店,各有特色,完全不理会盗版业的威胁,生机勃勃地存活着。厦门人十分喜爱读书,不仅小书店的老板大方,对只看不买的读者十分包容,厦门的公共图书馆也非常亲民便民。
这本书以周一到周五分章节,以不同的主题讲述身边的平凡小事。总有一个场景是我们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到,总有一句话轻易地直击心扉。比如与女儿的对话,让有女儿的家长深有共鸣。比如有一篇文章这样讲:某天,作者在院子里看到一只小麻雀,大人的第一反应是找相机,而女儿是静静地观察,让作者非常受震撼。有的故事,本身是一则社会新闻,作者在新闻快被公众遗忘之际,去思索新闻背后的故事。(例如泉州小伙买了一匹骆驼的“旧闻”)。在每个篇章之后,还有各位作者推荐的一本书以及推荐短言。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已经熟悉的作家和作品。
问:是泉州地区爱读书的传统影响了台湾?还是台湾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厦门?
答:台湾是一个小岛,基本上这样地地区,包括日本和英国,都非常重视传承。而厦门作为一个小渔村,除了闽南地区读书的传统风气,还因为改革开放后,厦门的几所高校吸引了高层次的人才,很多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也选择留在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增加了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闽南人重视教育与其他地方或有不同。比如很多企业家先致富再助学捐款,但厦门大学的创始人陈嘉庚为了教育事业是“穷其所有”,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是闽南人特有的。
第二本书:古韵传承
分享者:白鲜平
《给孩子的古诗词》 BY 叶嘉莹 vs 《给孩子的诗》BY北岛
丛书: “活字文化”飘风丛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5-9-20
页数: 240
ISBN: 978750865476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4-7-1
页数:176
ISBN: 9787508646664
作者简介 · · · · · ·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领军人物。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目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内容简介 · · · · · ·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期望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以“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唯一标准,由叶嘉莹先生严格精心编选。
《给孩子的诗》由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共收录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
分享感言 · · · · · ·
最初,这本是分享者白姐要给马来西亚朋友的孩子挑一套书作礼物,国内的朋友推荐了这套“活字文化”系列。作为资深出版人,白姐一下子就甄别了这本是第三渠道的书(参见读书会博客如何挑书讲座)。一般来说,选编书籍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计。不说别的,光是选谁的不选谁的,分寸就很难拿捏。活字文化的创办者董秀玉女士,曾任《读书》编辑部副主任、香港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和北京韬奋图书中心的创办人,是出版界专业水平非常高的专家之一,她旗下的出品应该值得信任。
第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分享者为它打4.8分。这本书的年代跨度从诗经到清末,入选的作者既有李白、杜甫、王安石这样的名家大腕,也有贾岛(《寻隐者不遇》)、张继(《枫桥夜泊》)、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以一首诗词流传千古的小众作者。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无导读注解,虽然叶先生是古诗词大家,但她没有想把自己的解读加与读者;“诗读百遍,其意自现”,主动留白的境界,便是给读者理解和想象的自由。家长可以和孩子在阅读时选择添加图画的方式。唯一保留的0.2分是因为有一些更为浅显的、适合低龄“孩子”尤其是海外儿童学中文的诗歌,如“一去二三里”“过江千尺浪”“鱼戏莲叶东”之类的貌似被忽略。因此海外儿童用以开蒙的话,这个选本还有一些深。
第二本《给孩子的诗》,分享者为它打2.5分。低分的原因有三:首先这本书选取了大量的外国翻译诗歌(70%多),很多优美的脍炙人口的中文经典都被忽略、让路给了译诗。有相当数量的翻译诗歌不仅意境晦涩,而且读起来缺乏音乐性、可感性,与作者自己提出的三条选编标准(音乐性、可感性、经典性)相违背;二,这本书名不副实,许多译诗语言深奥,总体难度偏高,更适合中学以上的青少年甚至成人读,而不是题目里限定的读者群:孩子;三,分享期间,参与本期读书会的朋友一起回忆了自己上学时的学习的印象深刻的诗歌/散文经典,大家一致喜爱的冰心奶奶的作品一篇都没有被选入,本丛书另一本《给孩子的散文》也没有冰心的作品,网传大概是由于和诗人北岛间的私人恩怨。总之,尽管北岛本人翻译的诗歌,无论是深度还是语言,都是高水准的,但是这部诗集带有偏见编选的诗集,只能算个“有性格”的选本。
问:请问你是怎么和孩子学诗歌的?会不会把中文和英文互相翻译?
答:不会。完全分开。英文就读英文的,中文就读中文的、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在每天送她上学途中教她一些古诗,累计也有百十首吧,也会逐字逐句解释。女儿长大后,在有些场景会突然想起某首诗词。感觉学习古诗更是积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本书:民国教育
分享者:白日萌
书目:《浅语的艺术》 BY 林良
出版社: 国语日报
出版年: 20111014
页数:320页
ISBN: 9789577516220
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共有二十九篇文章,以轻松有趣的散文笔调探讨有关儿童读物的阅读、写作、观念等问题,是一本想要了解儿童读物是什么的读者不可不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 · · · · ·
生于一九二四年,祖籍福建省同安县,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科及淡江大学英文系,当过小学老师、新闻记者,历任国语日报编辑、编译主任、出版部经理、国语日报社社长,以国语日报董事长兼发行人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写作。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五十多年,以国语日报「看图说话」专栏与小读者结缘,结集出版《树叶船》、《青蛙歌团》、《月球火车》。著有散文集《爸爸的十六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林良的散文》,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儿童文学创作《我是一只狐狸狗》、「林良童心」系列绘本十册及翻译图书等两百多册.
分享感言 · · · · · ·
我此次台湾之行,本来就是追星的,去见一见林良爷爷,这位在台湾可以和大陆的冰心奶奶齐名的德艺双馨的作家。国语日报出版社本身是国民党政府为了在台湾规范国语而存在,而作为主编的林良爷爷,在儿童文学、诗歌的教育上,非常有建树。特别是他的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我每天都会给女儿读一首林良的诗歌作为睡前诗歌。
这本《浅语的艺术》是一本论文集,写给成年人的,也是台东儿童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博士生必读书目。读起来却非常通俗易懂,既没有说教,也没有高谈阔论。书中探讨了儿童诗歌、绘本、儿童文学作品评论,还有很多对儿童心理的观察和分享,让作为家长的我非常受教。比如,上一本书白姐邀大家讨论印象最深刻的小学课本诗歌,我头脑里的第一居然是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总理逝世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怎么会对这首诗印象深刻?若按照林良爷爷的文学理论分析就能说的过去了。首先,这首诗有大量的重复,小孩子喜欢重复,这是他们学习的唯一方法,家长要有十足的耐心。第二,这里有很多拟人的场景,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有趣味的,比如和高山的对话,与大海的对话,与森林的对话,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是正常的,也是有趣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是篇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以前会觉得台湾人说话太温柔,可是做了妈妈才发现,简单粗暴的说话口气对小孩子是行不通的。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原生家庭里有这种拔苗助长、速战速决的因子,所以我每次和孩子没有耐心了,都会翻林良爷爷这本书,好像听一位智慧的老者教导一样。
斯涵提问:在听蒋勋讲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他幼时所受的家教能和三百年前的红楼梦中贵族阶级的家教契合起来,主要体现在接人待物的教养和对人的尊重。大陆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文革造成一个不可修复的断层,没有经过浩劫的台湾,其文化就成了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样本/切片,台湾之行让你对这个“文化样本”有什么体验?
答:的确,很多人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反思。大陆也有在讨论使用民国课本。不仅仅是语言也包括教育制度。不同的是,我在英国生活十多年,自己也是当地小学的校董。此次台湾行,我觉得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教育,依旧有儒家教育的影子,这和西方的文化不太一样。儒家还是有一种金字塔似的上下级制度,而西方则是同一平面的圆桌式。在台湾书展的某个活动,我能感觉到大人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读书,(也就是说每本书有个主旨,每个问题有个正确答案)而不是一种开放式的启发,我觉得不利于思辨思维。对于海外长大的小孩,我还是希望能够只借鉴台湾的汉字和音韵学习方法,并且鼓励他们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思考。
第四本书:创新与动漫
分享者:未来
书目:《蔡志忠古典漫画(全八册)》 BY 蔡志忠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1-4
ISBN: 9787108015433
内容简介 · · · · · ·
这套书是蔡志忠历年来所画的古典漫画的总汇,包括孔、孟、老、庄、列子、孙子、韩非子诸家之说,大学、中庸、论语,史记、六朝怪谈、世说新语,唐诗宋词,聊斋志异、菜根谭等等。
作者简介 · · · · · ·
蔡志忠,台湾彰化人。一九四八年二月出生,十五岁开始从事漫画创作,当兵退伍后进入光启社从事电视美术指导工作。一九七六年成立龙卡通公司,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曾获一九八一年金马奖最佳卡通卡奖。一九八三年开始画四格漫画《大醉侠》、《光头神探》和中国古籍经典漫画《庄子说》、《老子说》等,迄今已达一百多部;作品在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总销量逾三千万册。目前正从事佛学、神学的修习和物理学等科学的研究。
分享感言 · · · · · ·
这本书的作者在37岁时,无法突破自己事业的瓶颈,跑去日本进修两年,闭关修行后推出的力作。这本书采用了上美(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工笔画画风,却并未采取早期的连环画方式,而是突破性地结合了日本的六格漫画形式,再现经典,一下子成为风靡华语地区的漫画。分享者未来在学生时代,本来是对文言文有抵触心理,却因为作者传神的画作而开始对经典产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是苏轼《定风波》里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那副漫画里的眼神,至今还记得。
这本书是本次读书会最有共鸣的书,基本所有人都看过蔡志忠的漫画,蔡志忠的用漫画解读中华古典经典,让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耳目一新,创一代风气之先。席间有人谈起,他的这套书已经出了中英对译双语版。还有人评价说,这本书实则是一本带图的读书笔记,更多是画者蔡志忠对古文的个人解读。
也有妈妈分享自己的孩子对这种带插图的书籍非常有兴趣,并推荐了插图版的《上下五千年》。
问:请问你觉得这本书和日本动漫有区别吗?
答:当然有。蔡本人在佛学和禅修上造诣颇深。蔡的画风是上美的工笔画,与日式漫画很不同。而且内容也完全不同,日本漫画都是少女漫画,而这系列是演绎经典。
第五本书:人文台湾
分享者:Juunne
书目:《这些人,那些事》 BY 吴念真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1-9
页数: 203
ISBN: 978754471773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特别邀请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
作者简介 · · · · · ·
全方位的创意人、电影人、广告人、剧场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分享感言 · · · · · ·
巨蟹座的分享者最擅长将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就像王家卫式的摇镜头,梁朝伟式忧郁凝望,甚至是周星星式的耸肩干笑,都有温水煮青蛙般的魔力。每次听巨蟹座的Junne分享,她总会挑书中的最动人的情节或者句子慢慢的读给大家,我也会像青蛙一般长大嘴巴听到发呆,渐渐地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吴念真这本书是半自传体的散文集,按照他出生成长、当兵、去台北讨生活、混迹娱乐圈等模糊的时间顺序分为几个部分。Junnee挑了两个故事:《思念》和《长梦》。一个讲的是,上小学的小男生在青梅竹马随父母移民后,看似平静,却因为发现了她的一根头发而欣喜若狂,深种在心里的思念也随着排山倒海的眼泪而决堤的故事。另一讲的是,一个中年妇人年轻时因出国读书而与学长情人擦肩,唯有靠彼此往昔的情书安抚寂寞的生后,在出席对方的葬礼时,却意外发现,当年学长的情书居然是批量生产,收信人除了他老婆和她,还有一个一起出席葬礼的陌生人。
在介绍本书以前,Junnee还八卦了一下吴念真这个笔名的缘由。因为吴的初恋女友叫阿真,青梅竹马的同乡,一同到台北打拼,却闹了兵变(台湾的男生当兵,女生移情别恋的意思)。吴念真,勿念真。
问:吴念真是台湾文艺界的代表,请问你觉得他的书会不会比较知音体,读多了会腻吗?
答:有些文章的背景离我太遥远,特别是写他小时候那些苦难的文章,比较难有共鸣,毕竟我们都不是在那种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我才挑了我最有感触的两篇来分享。看书的时候有些章节会跳过去。(来自李倩的画外音:“吴回忆他弟弟自杀的文章,有一些粉饰自己,把自己排除在事件之外的感觉。)
第六本书:台湾大事记
分享者:文瑾
书目:《我们台湾这些年》 BY 廖信忠
副标题: 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09-11
页数: 292
ISBN: 9787229012755
内容简介 · · · · · ·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本书从作者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作者简介 · · · · · ·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廖信忠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分享感言 · · · · · ·
这本书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以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将台湾的历史事件串起来,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虽然也有亲戚在台湾,却觉得那是非常要员的,这本书顿时让一个陌生的地理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在大三时来到了中国大陆,见到了书本上的长江黄河,我读到才了解原来台湾的地理课讲的这样的内容,原来台湾的学生也要上三民主义课,和大陆的思想品德课是一样的。书中还介绍了省籍,眷村以及中下层军官在去台湾后的生活。也讲了台湾的经济腾飞和民主进程,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是对竞选场面的描写,老百姓就像过嘉年华一般,台上讲得愤慨激昂,台下欢乐地吃烤肠。无论结果如何,日子还得接着过。这本书并没有特别深奥,读起来非常有趣。
(图为一个台湾朋友对本次分享第五本书《这些人那些事》和第六本书《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评论。供参考。)
文瑾分享过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向她发问,而是越俎代疱,反问大家是否有问题问我。这本书我看过,浅显易懂,有点像是一本必读的人文版的台湾旅行指南,就像你看了Lonely Planet系列,书里已经给了所有答案。果然,就有人问我如何去台湾。
答:英国公民去台湾旅游免签90天,旅英中国大陆公民可找我们家旅行社代办,或者直接联系台湾驻英国(伦敦)代表处。
谢谢大家!我们六月份读书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