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人文八精彩抢先看 | 听诊器发明的故事

2016年10月18日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听诊器的故事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芬格教授在听诊》这幅画真实再现了200年前的胸腔诊查情形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René Laennec)试用金属、纸、木等不同材料,及不同长短形状的棒或筒充当听诊器,最后改进制成了中空、两端各有一个喇叭形的木质听筒。它虽然只是一件简易的听诊器,但可以有效隔绝环境噪音。


图中芬格教授就是使用这个听诊器在诊察,但他仍需要几乎贴在女患者的胸前才能听到微弱的胸腔病理变化,此时旁边的老妪一脸的不快,因为芬格教授闯入了这名女性的私密空间。


无论日后听诊器如何改进,听诊时医生都会侵入患者的私人空间(75 cm内)此时,必须保持表情神圣、举止严谨、言语得体。


听诊器也开启了诊疗辅助器具的新时代,时光流淌才200年。如今,各种声光电磁新技术大量涌入临床医学,诊疗格局大变,但是,医生作为诊疗决策的主体地位不能轻易放弃。


听诊器时代如此,CT、MRI 时代也如此,人与机器的关系必须是人在驾驭机器,而不是机器在驾驭人。

--------------

这篇“封面故事”来自BMJ人文专辑(八),本期还有什么呢?请看BMJ中文版总编辑钟南山院士的观后感:


新一期《医学人文专辑》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一如既往为大家带来了医学人文领域的最新话题、观点和理念。


本辑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文”与“”临床”密切结合。刊载的50多篇文章,体裁不同、长短不一,但都包含“人文”和“临床”两个基本元素,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当下医学领域特别是临床医学的人文画面,有情有景、有益有趣。这些文章多出自中外医生之笔,内容是他们自己的临床工作经历、体会、调查分析和独立思考,自然最能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和共鸣。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从2009 年编辑第一辑《医学人文专辑》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医生、专家和学者关注医学人文的话题,参与评论和访谈工作。在本辑中,就有近30篇是由他们撰写的。并且在这些文章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他们亲历的例子、故事、感受,以及结合实际的思考和新观点。切实感到,医学人文的理念不再高高在上,正在逐渐深入我国的医疗实践、深入医务人员的内心。


“圆桌讨论”是《医学人文专辑》的特色之一,其目的是创建开放讨论、启迪思考、集思广益的交流平台。本辑圆桌讨论聚焦“ 儿科医生短缺”话题,邀请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熟悉医学教育和医疗管理的专家、医学人文学者和医疗政策的研究者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言。不仅包括人文和临床两个基本元素,而且包括医疗体制中的弊端。



倾听这些来自一线医务人员的声音,有助于我们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清楚和比较全面的认识,以期形成共识,促进改进或改革。


“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始终是BMJ 中文版也是医学人文专辑的宗旨,希望本期杂志能够有助于读者朋友们开阔人文视野,并且促进东西方的医学人文交流。


总编辑: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执行副总编辑:李力

BMJ 中文版编辑部编审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BMJ人文专刊(八):







如果你喜欢,长按上方二维码,赶快把八本人文专刊统统打包回家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