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在美国文化中所占的分量之重,恐怕会令中国人大吃一惊。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幽默文化在美国的地位就相当于孝文化在中国的地位。说一个美国人没有幽默感,相当于说一个中国人不孝,有将人一棍子打翻在地的摧毁力。
根据我在美国生活数年的观察,但凡身处社交场合,除了极少数的书呆子外,一般美国人都会使劲浑身解数来展现自己的幽默感,甚至连葬礼、讣告这种严肃之极的事情也不放过。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美国年轻人在家举办的节日聚会,他的父母也要来,但迟到了很长时间。进门后,两人一边笑一边说,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在来的路上,老父亲一边开车,一边突然觉得腹部隐隐作痛,内衣好像也湿透了,停车一检查, 原来是不久前刚动的手术伤口绽线了,于是两人又掉头回去,重新把伤口缝好。他们说这件事的口气相当轻松,绘声绘色,就像在讲笑话一样,听的人也都哈哈大笑,聚会气氛竟然因此热闹了不少。
但我在一旁却怎么都笑不出来,反而感觉很不舒服,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笑的。如果在中国遇到类似情况,一个人拿自己的伤痛开玩笑,而周围人不仅不表示同情关切,反而围着伤口绽线的病人哈哈大笑,大概会被视为极度不礼貌也不可思议的行为。
没错,与其说美国人喜欢讲笑话,不如说幽默文化根本就是美国国民性的一部分。用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Constance Rourke在《美式幽默:关于美国国民性的研究》一书中的话说就是:“幽默使美国人区别于英国人和欧洲人,是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的最大特色……不了解美国幽默就无法了解美国人。”
美国社会的其他特点也在左右着幽默文化的发展。因为国民来自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因此靠机智诙谐、暗藏包袱的话语来逗乐显得不切实际。相反,使用夸张搞笑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更容易打破语言壁垒。于是,无厘头闹剧便成了美国幽默的核心。从卓别林喜剧电影到当代的金·凯利系列、亚当·桑德勒系列、《蠢蛋搞怪秀》系列和《老友记》,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英国喜剧演员Ricky Gervais曾说,英国人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嘲讽的笑意。在漫长历史的反复冲刷之下,人们变得收敛而谨慎,相比于大鸣大放地追逐成功,更习惯默默地与失败相处。因此,英国人喜欢拿失败者开涮,挖苦那些野心勃勃的家伙,哪怕在笑话里也不忘揭露生活的艰辛本质。
这么看来,英国幽默和中国幽默倒有几份相似之处。同样相似的还有俄罗斯、法国、德国,因为这些国家都有漫长动荡的厚重历史,所以内敛精细都逐渐内化成文化特质的一部分。与此相比,年轻的美国的确显得与众不同了。
子曰:食不语,寝不言。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吃饭睡觉时,憋说话。说话花言巧语的,远离仁。君臣父子之间要严肃有礼。
从中国文化传统上看,道家和佛家一向提倡幽默,但正统儒家却反对幽默。讲究庄重感、仪式感、等级次序,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所以,哪怕中国人在私下里非常幽默,但一到正式场合,也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否则就会被斥为轻浮。这与美国带有强烈表演性质的、不分场合的幽默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美国幽默的核心是无厘头闹剧,但脱口秀作为一种面向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幽默形式,依然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正因为语言及其背后深层文化因素的壁垒作用,美国脱口秀无法像美国电影和美剧一样火爆中国。
但是,哪怕占有统治地位的幽默文化也有不可触碰的话题,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在美国是个专有名词,目的是通过使用中立字句来保护弱势群体,比如“非洲裔美国人”代替“黑人”、“持不同政见者”代替“反动派”、“药物滥用”代替“吸毒”、“跨性别人士”代替“人妖”、“更生人士”代替“出狱者”等等。
虽然“政治正确”本身究竟正确不正确,这在美国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为数众多的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伪善举动),但美国人尤其是公众人物在讲笑话时,仍然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雷区。传统的不可触碰话题有残疾人、种族、伊斯兰、以色列和犯罪暴行,而近年新添的禁忌是同性恋。
一旦high过头,不小心拿以上人群开涮,结果可是很严重的。2012年的热门电影《泰迪熊》因为剧中的好人对坏蛋说了一句“我诅咒你得卢伽雷氏症”,结果被美国残疾人协会联合控诉。
在这种氛围中,也难怪华人会愤而抗议。拿种族开玩笑,无论如何都触了“政治正确”的红线。一句“美国笑话你不懂”,可没法敷衍了事呀。
文章来自:袋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