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国留学?为什么出去后更爱家乡!

2017年06月12日 湖南澳新海外


客观来说,出国留学对每个人乃至每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决定。


应该首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出国?我期望从留学中得到什么?


我为留学将要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我现在合适留学吗?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竞争!


出国,就是为了赢得这场名为人生的战争!

这里提出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的七条理由,希望大家在做决定前仔细考虑。


一、人生经历


留学无疑首先是一种人生经历,这种经历是你一直呆在国内没法体验的。留学不仅仅是学知识学技术,也是了解、融入西方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


学习之外的东西,对于留学生个人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留学生活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坦然面对胜利和失败的心态,并且有助于你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性和社会,还会让你更加关心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语言

这一点无需多讲,留学专家对高中学生的家长常说的一句话是:您的孩子在澳洲读完两年高中后,不管其他功课成绩怎么样,至少英文程度已经可以达到国内英语本科毕业生的水平。


在中国学英语,也许对付一些考试(包括雅思,托福等)分数可能很高,但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国内的环境下比较难以突破。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在国外与当地的老师、同学和社会有充分的接触与交流,而不是整天与中国同学呆在一起的。


三、就读世界名校的机会

上海交大曾有有一个全球500强大学的排名。以澳洲为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排名第53位,墨尔本大学排名第82位;清华大学排在201-250位,而复旦大学则排在301-350之间。


北京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世界名校鉴》,书中列举了各个国家的名校,比方说,美国列举的是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英国列举的是牛津、剑桥,澳大利亚则列举了澳洲国立、墨尔本。


很遗憾,书中没有涉及到中国的学校,看来作者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称得上世界名校的大学。所以留学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一个让你就读世界名校的机会。


四、专业选择的机会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外大学开设的专业非常广泛,很多专业在国内还是空白,又或者国内同等专业不被国外普遍承认,典型的包括临床医学和法律专业。


如果你想在国外执业,那么你只有选择拿国外的学位。二是在中国,报考研究生时大多仍然要求有本科同专业的背景,而去国外读硕士则比较灵活,不需要学术考试,而且转专业比较方便。


比如,英文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会计、教育、传媒甚至IT专业--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资源利用与读书效率

以世界标准来看中国,我们的教育资源仍然较为贫乏。尽管大学一再扩招,但是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要一齐跟上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国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正好可以为我所用,而且发达国家在教育方式、理念、教学设施上又比国内先进,如果有条件,我们当然应该出国留学。


另外一个优势是时间,我们知道国内大学的标准读书时间是本科四年硕士三年,而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国,本科仅需三年,硕士只需一年,这就大大降低了留学的机会成本,因为你可以比国内的同龄人早三年硕士毕业开始职业生涯!


因为读书的时间较短,有人因而怀疑其教学质量。


这基本上是多余的担心,国外较国内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平时学业的强度相当大,宽进严出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国内大学则是严进宽出,很多人来咨询的时候承认自己念大学念研究生是在"混"日子,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好混"。


从大学的国际声望上来说,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靠的恰恰是教学与研究质量而并非靠学制的长短。


六、改变现状的愿望

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已经在国内拥有非常好的工作,比如工作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汇丰银行、微软、英特、惠普、西门子等知名企业,但是他们渴望一份在职业发展上的超越。


尽管收入颇丰,但是他们鉴于企业中的竞争压力,认识到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地充电和学习;或者他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职位高度,觉得再难以向上突破了(职场中常常提到的"玻璃天花板"),这时候选择出国深造可谓是恰逢其时。


还有一些希望改变现状的人,是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希望通过留学获得一个相关的海外学位后转行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去发展,这也是可行的。


七、移民和海外发展的机会

很多人希望移民、未来去国外发展,留学拿一个海外学位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跳板。


以澳洲为例,它在技术移民打分标准规定上,非常有利于拥有澳洲学历的外国学生。


此外,在国外发展,手里有一张本国的学位证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学位往往较难受到本地公司或跨国企业的承认。



既然出国留学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国内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呈直线上升也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


教育部在3月2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16年我国留学情况。据统计。2016年我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4.4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将近50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1.49%。


那么,在众多的申请者中,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申请竞争力,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呢?下面以英国大学为例来详细说一说。


英国一直是很多学生就读硕士的首选之一,但是由于数量众多,录取要求又不尽相同,造成学生们在如何提出英国硕士申请中有不少困难。


英国大学的硕士课程是每年9月底左右正式开学,提前一年就开始接受申请了。所以建议申请者在今年10月申请为好。个别大学或个别专业有特别提出的申请截止日期,需要察看清楚。


大学处理申请的速度通常为4到8周,有些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需要10到12周,所以申请者一定要预留出学校审理即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间。


英国大学在录取时,非常看重学生的院校背景、GPA、专业相关的软背景以及所提交的文书材料(自述信、推荐信、简历等其他材料)。


GPA和专业相关的软背景需要学生自己在学校努力提高各门课程的成绩,利用身边资源寻找专业相关的实习、志愿者活动等。


而在文书材料这一方面,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经过精心准备后提交的申请材料。


如果大部分申请材料雷同、乏味,就很难体现申请者的特点,更难看出申请者具备哪些独特的素质。


特别是自我陈述,像你的一幅自画像,如果敷衍了事,不可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申请表也是必须认真填写的文件。这是录取人首先看到的文件,应做到内容准确,打印清楚并且不要忘记签上你的名字。申请人应了解所报专业的英语要求。


一般来说商科、社会学、文史类专业的入学要求是雅思6.0-7.0,理工科专业的入学要求是6.0-6.5。


如果学生在申请时已经有雅思成绩,则需要一并提供。如未考,则最好在英国硕士申请材料上说明何时考试,并在收到雅思或托福成绩单后马上补寄给大学。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提前到英国就读一段时间的大学自己开设的英语语言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达到符合入学要求。


因此,准备赴英国留学申请硕士的学生一定要尽早开始自己的留学申请,在提高学习成绩和语言考试成绩的前提下,认真准备各类申请材料,仔细撰写各类留学文书材料才是英国留学硕士申请制胜的关键。


很多人出了国到欧美留学,不仅没有被 “西化”,反而变得更加爱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的博士生 Henry Chiu Hail 最近撰文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抱怨美国人对中国情况不了解,却喜欢对中国的时事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造成了双方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Hail 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了 18 位从中国大陆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和助理教授。他发现,中国留学生面对美国同学谈论中国事务时,通常会产生四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种是基于(国家)地位的机制(status-based)。受访的留学生抱怨美国人总是试图 “攻击” 或 “威胁” 中国和中国人的 “地位”。留学生们说,美国人喜欢谈论中国的缺点,比如环境污染、盗版软件或者西藏问题,却无视中国的成就(比如举办奥运会),这让他们感到很生气。虽然有时候美国人只是批评中国的某一方面,留学生们却会把它和中国、中国人的整体地位联系起来。


第二种心理机制基于(对国家的)忠诚(loyalty-based)。有留学生说,当有美国朋友的妈妈跟她聊西藏问题的时候,她感到自己有义务去解释 “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有的留学生跟研究者抱怨中国存在各种问题之后会感到内疚,感觉不应该向一个外国人说那么多关于中国的坏话。研究者认为,这是基于 “忠诚” 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第三种心理机制被研究者称为 “寻找和谐” 机制(harmony-seeking)。中国留学生经常发现自己处于两难状态,一方面想维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又要和美国朋友、同事和睦相处。有受访者表示,每当美国同学在交流中表现出偏见时,他往往会避免争论。他认为争论没有必要,他相信美国人来中国旅游后自然会 “发现真相”。中国学生总是试图通过避开争论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一种机制叫 “功利主义” 机制(Utilitarian)。一些学生面对美国人的批评,会衡量哪些批评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一个留学生表示,如果这种批评只是着眼于中国落后的方面,那即使不中听,还是可以听一下;但如果批评着眼于要分裂台湾和西藏,那她就会 “强烈反对” 这种批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实际发展比外国人的看法更重要。他们会更激烈地反对那些 “伤害中国” 的批评。


受访者们普遍承认,到了美国之后对中国的羁绊感觉更强烈。当他们住在中国时,能很容易分清 “人民” 和 “政府”——有些留学生坦言,他们来美国之前经常批评中国政府。但这种观点来美国之后却发生了变化。“人民” 和 “政府” 的分野被民族和国家认同所取代。他们觉得美国媒体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觉得美国人视自己为外国人,永远不会完全接受。因此,出于对中国的认同,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家,留学生更迫切地希望看到中国正面的形象。


尽管在留学交流中,中美学生之间会产生种种紧张,但 Hail 在访谈中也发现了这种跨国交流产生的正面影响。他发现,越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人,就越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想问题,即使双方对敏感问题的看法完全相反。例如,一个加入了基督教会的中国学生,会觉得自己美国教友批评中国是出于善意的理由,尽管她认为这种善意是建立在误解之上。


此外,中国学生在美国生活学习中,可以目睹美国人实践政治自由的过程。例如,上课时师生政治观点不一却能尊重彼此,公民和政府沟通更顺畅等等。这些经历会让他们更希望中国的政治变得更开放。但是,尽管他们向往美国的这种制度,但当美国朋友批评中国目前没有类似的制度时,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是会启动,马上反驳美国同学。


Hail 最后分析道,一个人的个人认同和自尊与社会身份紧密联系。中国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冲突,是出于对民族荣誉的捍卫和民族忠诚的表达。留学生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基于对民族间等级关系的认知之上。少数群体的成员比多数群体的成员对这种群体认同更为敏感。因此留学生对民族和国家身份的认同,跟随他们出国的脚步,变得愈为强烈。这种民族国家认同越强,中国学生就越希望被外国人所尊重,越希望自己的民族被正面地看待。当中国留学生感到中国遭受西方媒体和抗议人士的攻击或者自然灾难的伤害时,就会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忠诚和情感联系。


研究者认为,如果想避免跨国交流中的冲突,最好的办法是使双方相信对方是出于善意。而要取得双方的信任,则需要留学生和本地学生有更强的群体认同。


留学之前

我们可以去游学呀

实地考察他国的教育与环境

让我们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求学之路


     只剩两个名额啦

咨询电话:18873310088 18073322963

公司地址:湖南株洲市天元区海韵天城8栋3楼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