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留学小站,ID:TPO188
昨天还在洛杉矶好莱坞街头沐浴阳光的我,现在正坐在西雅图熟悉的咖啡馆感叹时间间匆匆,转眼就是我来美国的第二个春天,也是我在美国研究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
刚刚结束的spring break,我和好友Sam一起去了洛杉矶。即将在六月毕业的我们,顶着无工作、无对象的求职压力,执意决定抽出五天进行散心之旅。
Sam是土生土长的菲律宾人,但是有着地道的American accent和丰富阅历。Sam的父母都是菲律宾的agriculture的教授,他们各自在美国的一流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们时常需要去世界各地考察,于是Sam从小得以和他们同行。全家人平时都用英语交流,而Sam基本上每年都会来美国旅行一次。
因为喜欢写作,她在大学选择了新闻学,后来因为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转而改修经济学。研究生申请了法律专业,因为too young too naive 不太适应法学院严谨和成熟的环境,读了一年就quit了。擅长英语和写作的她,常常参加这边的科技、动漫、媒体展会,积累了很多写作、编辑和社交经验。
但是,即便是如此Americanized的她也有自己的求职烦恼。
Sam清醒地明白菲律宾的男人不适合她,回去的工作机会也没有美国的好。而我也觉得美国非常适合她,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 “I always have faith in you. ” 她感激地看着我,我们都没有开口说话。我们都懂彼此的沉默。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一个这样清醒的体悟,我们国际生在美国生活必须遵循美国的“游戏规则”,由不得你做主。即使在校内工作,也有相应的规则要去遵循。一件简单的事情总是要比美国人多走几道程序。
I-20, Social Security Number, State ID, driver license, CPT, OPT, H1B……这些是我们国际生在美国生活必须小心翼翼争取和守护的合法身份证明。所有的细则都列得清清楚楚,想要留下,只有自己去熟悉规则,不懂就去问,没有人有义务手把手地教你应该怎么做。 在经济形势不是那么乐观的大环境下,和美国人竞争工作机会,现实非常残酷。我们所学的专业又不是美国公司乐于hire and sponsor的CS, EE等强技术专业,更何况,那些STEM专业的学生都要投上百份工作申请,足够优秀和幸运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而这些规则和无奈,是在国内的朋友和家人无从获知的。
记得当初DIY申请美国的研究生,我要同时准备语言考试、申请学校、实习、上课和写论文……有天我实在撑不住了,站在宿舍阳台上和爸爸打电话问他们的近况,总是选择报喜不报忧的我,不知道怎么地就被爸爸听出了心事,他说:“你也不要担心我们,飞机总是很方便的,我们想来看你打个飞的就到啦——你不要有顾虑,努力去实现你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是支持你的。”电话那头宽慰又心疼的语气,终于让我嚎啕大哭起来。 同样在亚洲文化里熏陶长大的Sam也总是心系在菲律宾的爸妈,“除非我以后赚了大钱,嫁了个富豪,足够经济富裕地把他们接过来美国。”我们俩都笑了。
每个人来美国求学和工作的原因不同,关于留下还是回国的打算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家人总是我们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的游子的最大羁绊。
我想,我是向往的。
我的向往,来自于我目前最喜欢美国的一点:这里我认识的大部分人是真的在享受生活,会努力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他们很会平衡工作和生活,工作的时候竭尽全力,休假的时候则会和家人朋友聚会、爬山、郊游……同时,我总是很感激他们对我的激励和真心相待。朋友不是时常腻在一起,而是通过每次真诚的交流,越发地懂得彼此相似的无奈和坚持。
从洛杉矶回到乌云密布的西雅图,我顿时感受到了回归现实生活的压力。我对Sam说:“说实话,每次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job description, 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精通,怎么去compete啊……”
Sam倒是看我看得很透彻,“你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你不知道吗?你很坚定,总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我知道,美国未必一定比国内好,作为“海归”回国工作也未必有多大的优势。我也知道,我们的护照没法带我们足够自由地去到世界各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仍期待,可以加入一个有价值、我欣赏的团队一起奋斗,要是能make a difference in our world就更好了。
有时候,不是我们选择了过怎样的生活,而是命运选择了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初心知道我们更适合在哪里生活。
毕业即将来临,我会尽最大努力,守护我的初心,也做好最坏的打算。 未来有迷茫和未知,但这些不是最大的困难。我更不喜欢的,是局限于没有更多“可能性”的人生。我会尽力一搏,哪怕会有遗憾,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但是我不要后悔,因为Life is short and I only live o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