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华裔学生自杀的悲剧。两次申请住院医生被拒,Robert Chu在质疑大学官员和职业顾问拒绝的理由后,又努力寻求法律途径,不甘于失去自己多年来当医生的愿意就这样白白落空。但最终,在与制度进行了对抗之后绝望了,他留下令人痛心的遗言,结束了自己25岁的年轻生命。
Robert Chu出生于多伦多,在伯灵顿和纽约州阿默斯特市长大。他用三年时间便完成多大本科四年的学业,2012年进入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
在医学院的最后一年,Robert开始了紧张的住院医生申请,他打算做一名放射科医生,并按这个方向接受培训,还在医学期刊上发表多份论文。他的母亲Clara Chu说,这是他的愿望,他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在高中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
但在申请及面试的过程中,他成为了1.4%的淘汰者之一。他的母亲说:“他在学术上完全没有问题,他和病人也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但他就是不明白哪里出错了,唯一的想到的可能是他的课程太广,不够集中。”
这次申请失败让Robert Chu受到了打击,但是失望之余他又坚定了信心,他开始了新的MBA课程,同时还努力积累他在医院的临床经验。
Robert下定决心进行第二次申请,这一次,他的目标是精神病学和家庭医生,他认为这些专业可能竞争少,名额多。但事与愿违,他却被质疑:“你去年申请了放射学科,又写了论文,我们认为你并不专注于精神病学。”
随着又一次申请的失败,Robert开始反抗这一无情的选拔制度,Robert申请通过《信息自由法》查阅他的申请如何被处理,是否有错,并约见律师研究对策。
他也给安省卫生部长 Eric Hoskins写信,在信中他认为,这一制度没有提供反馈,也无法接受建议,决策者也不用负担任何责任。此外,令他感到气愤的是,加拿大住院医生制度还有不少国际医学生的名额,往往是留给那些没有考上加拿大的医学院,转而赴加勒比、爱尔兰和澳洲的学生。
“我对这个制度的不公平感到沮丧,”Robert Chu写到,“加拿大医学院的招生人数过去十年,以每年100%的幅度持续增长,而住院医生的名额却不变,现在甚至减少了。”
“这就没有意义了,一个人医生如果不去行医又有什么用?”Robert Chu在他的信中透露了自己对住院医生制度的缺陷感到失望,“没有住院医生职位,我的学位就没用了。我辛苦努力的医学课程、用心实践的面试和考试技能,学医以来超过10万元的学生贷款,将全部归零。”
Robert在信中说,他厌倦了申请和面试,厌倦了把自己出卖给住院医生制度的评判官。
这封信还发给了包括总理杜鲁多,安省省长韦恩在内的其他政客,以及安省五所大学和十家新闻机构。
但他的家人却从来没有担心过他的精神健康问题,他们也没有发现Robert有任何抑郁或绝望的迹象。母亲Clara说:“这就是Robert,他很顽强,总是会去争取他所信仰的东西。”
去年9月,在一次家庭旅行后,住院医生申请程序重新开放,而Robert却在这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多伦多星报报道,根据住院医生制度,各省政府基于人口需要作出评估,确定加拿大17间医学院的招生名额,以及从医科毕业生中招收住院医生的名额。加拿大近年来医科毕业生被住院医生制度淘汰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不仅让政府损失了教育和培训未来医生的巨额拨款,更是让一批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陷入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危机。
以安省为例,去年住院医生名额缩减了25名,前年缩减了50名。但安省卫生部在回复中说,安省医生人数增长将快过人口的增长,至2025年,每年增加650名医生。
Robert第一次被拒是在2015年,当年有近3,000人申请住院医生,他是被拒的39人中的一人。去年,他再次被拒,被拒人数增加到46人。今年,全国被拒人数达到68人,其中35人来自安省。
加拿大医学系协会负责人Dr. Geneviève Moineau说,这些学生聪明、学有所成,却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很多人因此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他也提到了Robert的悲剧,称事件已经震动了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制度。
----我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校园精英为何自杀
今年2月中旬,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一名20岁的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里自杀身亡。
从她的社交网络来看,这是一个开朗活泼,喜欢交朋友的女生,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爱笑的女生会突然自杀呢?
或许从她的遗书中我们能发现一些问题:
她说:“世界是美好的,而我是个不堪重负的胆小鬼,所以选择了退缩和逃避。”、“又抑或世界是复杂的,我的脑筋转不过来,只是纯粹地想做一个没有任何牵绊的。 我无法承担生命给予我的重量。生命,如果我懂什么是生命就好了。”、“不要恨我,不要埋怨我,我只是一颗怯懦的雨滴。”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类人,在大家的面前他(她)总是喜笑颜开、快快乐乐的样子,给大家以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的印象,但是,这种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很丰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他们不喜欢将之表现出来,不喜欢刻意地找人诉说。周围人也误以为他们内心很强大而没有怎么关心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孤独”。这类人群被称为“外向孤独症患者”。
在竞争激烈且人际交往复杂的社会,过多的情感表露并不适合,外向孤独症患者只好选择“戴上面具”,因此看似“外向”,实则“孤独”,每天伪装自己。然而长期压抑情绪终会引起爆发,因此很多自杀者的朋友都很惊讶:她(他)怎么会自杀?明明平时都很开心。
从照片来看,本文中两位年轻人都是以满脸笑容面对镜头,面对生活,但其实,谁又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呢?
最后,小编也希望能大家都能关注身边的亲朋好友,关注笑容背后可能隐藏的悲伤,小编也不愿看到这样令人心碎的消息了。
本文转载自:约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