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里,有三个专门为喜欢英国的人量身打造,把外国人对于英国的喜爱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最初级的为英范儿(Englishness),就是在穿衣打扮方面喜欢英国人格调;
再往上是崇英者(Anglophilia),就是指对英国一切东西都很崇拜的人;
最高级的就是英国狂(Anglomania),对英国极端的喜欢,可为英国狂……
不知道你是在哪个等级呢?但是我们可以确信,在欧洲历史上,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著名的英国迷。
伏尔泰
伏尔泰是家喻户晓的法国作家,但是同时他也是最著名的崇英者。
先来看看他的那些言论。
“上帝啊,我真的热爱英国人。如果我不是爱他们更甚于法国人,愿上帝惩罚我!”
“为什么世界不能都更像英国?”
虽然后面这句问的没头没脑,但是他的喜欢不是没有由来的。当年,伏尔泰曾因为在法国发表了一首讽刺诗而入巴士底狱,来到英国后被当时英国自由而宽容的制度和法律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所说的“更像英国”就是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像英国一样自由。在伏尔泰有关于英国的作品中,一个永久的主题就是赞扬英国作家和艺术家在英国受到的尊重,去对比那些“无脑的法国贵族”可以不受惩罚的鞭打法国作家。
伏尔泰于1726~1729年被迫流亡英国期间写下《哲学通信》,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因此又称《英国通信》,1733年首先在英国出版英文版。
当时的伏尔泰,经常向人吹嘘,是他向法国引进了英式花园、莎士比亚戏剧和牛顿的科学思想。虽然不确切,但是他确实带动一股崇英热潮。据说当时巴黎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以大胃口著称的英国贵族吃完一顿丰盛的法国大餐后竟然酣然入睡,而那位法国女主人充满敬畏地悄声说:“嘘,安静!他正在思考。”
伏尔泰常常向别人夸耀他的花园“完全是英国的品味”,但实际上,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他的花园造型太小、太整体、太匀称、太装饰,简而言之就是太法国化,根本不像一座真正的18世纪的英国花园。
再说一则轶事,伏尔泰旅英时在回家路上因为一身外国装束受到几个英国人的侮辱,他们乱骂一通不解气还想追打他。伏尔泰只好讨饶说:“英国好汉们,我不生为英国人不是已经够可怜了吗?”,赢得那帮好汉齐声较好。
虽然里面有一个明显的冲突——崇英者的崇拜情节和底层英国人的排外意识——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歌德
德国作家歌德,是莎士比亚的最大崇拜者,他不遗余力的赞扬莎士比亚的戏剧顺带深深着迷于莎士比亚的故国。
他专门举办过一场赞誉莎士比亚的盛典,在演讲上,他说:“自然!自然!没有什么比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更自然。莎士比亚创造了自然的本身。”
更还向莎士比亚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如果你今天和我们在一个时代,我非你莫属,是你使我睁开了眼睛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同时还将自己的作品贬低为“无用的散发着肥皂泡的小说”。完全一副迷弟的状态。
歌德最风靡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里的维特,就是典型的英国式装扮——蓝外套、黄马甲、高腰靴——在那个年代被欧洲的年轻人到处模仿。
顾拜旦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也是一位热情的崇英者。顾拜旦的崇英启蒙是泰纳,一位心理学家、艺术史家和批评家,他写的《英国札记》让顾拜旦震惊。虽然里面也描绘了很多负面的英国印象,但是顾拜旦视而不见,只顾着兴奋,特别是教育那一章,他说“英国公学才是教育出主人而非奴隶的教育体系”。这里要说明,顾拜旦同时也是一名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
他在参观哈罗时候,一幕奇观让他难以忘怀:一个贵族出生的孩子甘愿做小跟班,跟在一个父亲是杂货商的学生后面给这个学生做按摩,只因为这个学生是学校的运动健将。这一幕正好符合顾拜旦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体育是整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英国少年因为热爱运动而阳光健康,而法国学校里全是苍白羸弱的小可怜虫。
后来他就一直致力于在法国中学中推行采用英国运动,并组建体育锻炼推广委员会,相信这也是他成为奥林匹克之父的一个由头吧。
还有马志尼、赫尔岑等等欧陆大陆上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人物,都曾被英国的自由贸易、远征探险、自由和理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还有教育特产公学和其培养的英国绅士所吸引……
英伦风范,原来由始至终都是欧洲大陆乃至世界上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文章摘自英国范儿,版权归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
成功案例:
英国福利系列:
英国教育系列:
英国移民政策&干货:
[干货]从小白到英国企业家,教你四步看清一个项目的真实价值!
他山之石——移民客户谈英国:
英国税务系列:
英国看病那些事儿:
英国生活必备常识:
【Driving Licence】关于在英国考驾照的经验分享
想了解更多移民信息,给小编留言哦~ 【城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