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馆的海豚微笑?别再欺骗我们的孩子了!

2017年06月15日 英国智库玩具



这篇文章是我很久以前就想写的,在准备之前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本来只是想表达一点呼吁, 但没想到想说的话真的很多,想把那些平时我们没注意到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写完真的感觉心情十分沉重,文章里说的很多东西,不适合孩子们看到,但是,我真的希望大人们能看到,并能认真地去想想,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我们成年人应该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带孩子去动物园,我本想让他们学会爱护动物,结果却让孩子看到人类如何虐待动物。”


上个月,网友“诺顿”带着两个孩子到福州动物园观看猛兽表演,却看到驯兽师脚踢狗熊裆部、手拍狗熊头,当观众喊“不要打”时,驯兽师置若罔闻,理由只是狗熊表演时表现不佳。



看了网友上传的36秒的视频,我跟网友一样愤怒,必须说一说我的一个看法:我绝对不会带自己的孩子去动物园、海洋馆或马戏团看任何类型的动物表演!


所有的动物表演都违背了动物的天性


年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戏团——美国Ringling兄弟马戏团宣告将在今年5月完成谢幕演出后永久关闭,这个消息让全世界的动物保护组织欢欣鼓舞。


Ringling马戏团最初以动物展览起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单纯的动物展览并不能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于是训练动物耍杂技,并给自己的演出命名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表演”,至马戏团关闭之前,这个名称已延续了一百多年。


在这个号称“最伟大的表演”中,大象是绝对“明星”,它们要做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


头顶着地打滚


被要求后腿站立排队


表演坐凳子


甚至四条腿努力都踩在凳子上


这些表演让马戏团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台下的观众猎奇心理获得了巨大满足,但是,稍微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能轻易想象到,让动物们做这些动作,很明显是违背它们天性的,背后必然承受了难以想象的残酷训练。


果然,2009年,有动物保护组织人员卧底该马戏团,拍摄到驯兽师无故用刺钩鞭打大象的视频。


真相渐渐浮出水面。2015年,更多关于马戏团虐待大象的图像资料流出。


如果你知道训练小象“坐凳子”是依靠绳索、人力拉伸、刺钩等方式时,你还会觉得这个动作可爱吗?


这个小小的刺钩,每个驯兽师手上都有,却足够让大象这个庞然大物臣服。


不仅大象如此,所有的动物表演背后,都是残忍的高强度训练和虐待,和对动物天性的违背。我无法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这些表演,因为我不忍解释这些动物为何如此“可爱”。


我也不知道在孩子看完这些笼子里被鞭打的动物之后,我还如何向他讲述“自由”“平等”“友爱”“尊重”这些我们期待孩子拥有的美好品质。


我也不愿意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可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生灵的痛苦之上,只因我们拥有所谓更高的智慧。我希望我的孩子明白,这样做只能让人类看上去更蠢。


我不希望孩子因这些表演变得无知


海洋馆会告诉孩子,海豚是会微笑的精灵,于是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以为,海豚为人类表演是心甘情愿,你开心它也微笑,这是对海豚最大的误解。


然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是,海豚的特殊生理结构决定了,无论经历什么遭遇,它们看上去都是面带微笑的。


孩子们更不知道,对于在大海中一下子可以畅游几百公里的海豚,再大的池子也是监狱。海豚听觉异常灵敏,封闭的水族箱和喧哗的表演环境,对它们的精神是巨大的摧残。想象一下你被装在一个狭小的不断敲打的鼓内,被持续的听觉爆炸折磨到五感尽失的感觉。


离开海水,海豚的内脏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喜欢群居的海豚,离开大海和家人,内心其实十分孤独。


海豚又是智商极高的动物,它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家庭结构,甚至有自己的情感,失去自由远离大海,与家人隔离,长期被迫从事自己并不愿意的工作,绝大多数圈养的海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驯养海豚的人,叫做瑞察•欧贝瑞,他曾说:“我用了10年的时间,帮助建立海洋馆产业。而这45年来,我倾尽全力要毁了它。”


曾经一手建立起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海豚表演产业,三十岁后却成了全世界海洋馆的敌人,而一切的起因都是在1970年4月22日,瑞察亲眼目睹自己心爱的一头海豚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在瑞察怀里憋气而亡。


海豚竟会因为绝望而自杀!瑞察流下了眼泪,并从此决定释放海豚,1970年至今,他已经拯救释放了大约30头海豚。


2009年,瑞察•欧贝瑞主导拍摄的纪录片《海豚湾》震惊世人,该片揭露了鲜为人知的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产业链。


在片中,海豚们就这样被渔夫用钩钉活生生的勾上来,捕捞海豚的那一片水域,被鲜血染成红色,甚至在屠杀过后的几个小时后,海水依然是红的。


那些被捕捞上来的鲸鱼和海豚中,一小部分体态优美、智商完善、发育良好的个体能被“有幸”送到水族馆。剩下的则要遭受悲惨的命运,做成化肥,甚至被当做午餐吃掉。


所以,当看到水族馆中高高跃起水面的海豚,你还会跟你的孩子讲,人类是海豚的好朋友,海豚是会微笑的精灵吗?


虎鲸,在野外能活60岁到100岁,几乎与人类的寿命差不多,可是被圈养的水族馆里,它们无一例外的最多只能活到30多岁。


我不愿带孩子去看这些动物表演,因为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孩子看完表演,会无知地以为这些动物在表演时真的是快乐地,会无知地以为动物就是应该为我们服务,会无知地以为它们天生应该被人类圈养。



母子分离、失去自由和朋友

我该如何跟孩子讲述动物们的遭遇?


动物园、水族馆和马戏团的动物,都不是自己游进池子里或自己钻进笼子里的,都是活生生被从同伴和家人身边带走,被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的。


从2015年曝光的资料中,人们发现了Ringling马戏团一直刻意掩饰的大象农场的真实情况:为了从小训练,刚出生的小象就会被工作人员用铁链和绳索,强制从妈妈身边带走。



小象的腿被铁链绑住,防止它去找妈妈,妈妈的腿也被绑住,阻止她寻找自己的孩子


所有的训练:鞠躬、抬腿、直立、坐凳子,都是在捆绑、拉伸和刺钩的威力下强迫进行的。


不少关注动物的人肯定听过虎鲸Tilikum杀人事件。


它叫Tilikum(昵称Tili),在被人类囚禁了33年之后,36岁的它终于永获自由,再也不用被奴役了,然而在去世前,它身上曾背负着三条人命。


在海洋中,虎鲸绝对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它们别无天敌,甚至可以一口吞下鲨鱼,使它们窒息而亡然后成为自己的美餐,因为强大的捕食能力,虎鲸被人们称作“杀人鲸”。


虽然拥有“杀人鲸”这么恐怖的名号,虎鲸对人类却相当友好,大自然中从无一起虎鲸伤人的记载。人类和虎鲸,一个是陆地强者,一个是海洋强者,原本应该各自安好。然而从人类试图驯化虎鲸开始,关于虎鲸伤人的事件屡屡见报。


1983年,两岁的Tili被人们捕获后送到加拿大一家海洋馆,与其他两头虎鲸一起为游客表演。因为表现力强,Tili被当做摇钱树,每天八小时的表演,还要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因为初来乍到,演出时难免出现差错,根据制度,一旦出错,不仅Tili要受罚,连同一起表演的同伴也要接受被剥夺食物等处罚。


虎鲸也是智商极高的动物,同伴很快知道自己是因为Tili而受牵连,所以孤立它并攻击它,不明所以的Tilli常常“挨揍”。加上晚上休息的池子太小,Tili体型比较大,他开始出现焦躁情绪,每天早上被放出时,常常满身是血。


长达8年的时间里,Tili都忍受这样的压力和心灵的孤独,它终于爆发了,一天,它将不小心滑落鲸池的驯鲸师拖入水底溺亡。


闯祸的Tili被卖到美国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海洋世界,然而,迎接它的依然是无休止的训练表演和新同伴的欺凌,小池子不同于广阔的大海,它无处可藏,只能被单独隔离到另一个池子里。备受孤独的Tili再一次爆发,这回是一个偷偷溜进鲸池的游客。


从不杀人的“杀人鲸”接连犯下两条命案,海洋世界应该反省并停止表演了吧。但是利欲熏心的海洋世界并没有这么做,对外封锁消息继续让Tili表演盈利。


2010年2月24日,Tili在完成一次完美的表演后兴奋过头,没有听清驯鲸师的指示而没得到应得的食物,不满的Tili第三次爆发,一口咬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驯鲸师的马尾辫,像上两次一样将人拖入水底,几分钟后当Tili浮出水面时,驯鲸师已经停止了呼吸。


此次时间后,Tili被囚禁在狭窄的水池中,游泳的本能被限制,不允许同其他虎鲸交流,更不能与人类互动,一年后,再度回到表演中。

(图中红圈处就是Tili被囚禁的小水池,头尾刚好碰到池壁,无法活动,形同监狱)


在经过三次爆发后,Tili不寻常的举动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拍摄了纪录片《Blackfish》,海洋馆的肮脏交易和Tili悲惨的生活才被人们知道。然而这一切对Tili都来的太晚了,30多年的囚禁生活,已经让Tili感染了严重的肺病、胃溃疡和抑郁症……它的生命已经走向尽头,无力回天了。


Tili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它从未谋面的子女们。为了繁殖更多虎鲸为海洋馆牟利,Tili被当做“精子银行”,它是海洋世界拥有最多孩子的虎鲸,可是人们从来没让它见过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


如果带孩子去看动物表演,这些动物的遭遇,真的不知道我该如何向孩子讲述。


我希望孩子爱动物

是爱它们本来的面目


野生动物和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原本应该各自相安无事地生活,你在你的城市里人来人往,我在我的森林和海洋中自由奔跑自在游弋,那些被关在笼子的动物,不是野生动物本应该有的真实面貌。


我当然希望孩子爱动物,但我希望在他眼中,飞鸟就应该在空中自由翱翔,而不是在笼中孤独哀鸣;大象就应该在丛林中嬉戏,而不应该在舞台上完成各种指定动作;老虎就应该在森林中称王,而不应该为了一口肉被迫钻火圈。


写完这些其实心情有点沉重,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极端,但是依然想重申一个看法,我不想也不会带我的孩子去看任何的动物表演。我希望他学会真正的平等、善良与尊重。


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图书和纪录片,它们真实地展示了野生动物的面貌、生活习性等各种特征,我们不让孩子看那些,却非要带孩子去看那些已经不能称其为野生动物的动物,又是何必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