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头条(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
中国新移民系列故事
贾 葆 蘅 在加拿大之《逐梦彼岸——中国新移民》
“移民或许是一个舞台,或许是一种传说,或许是苦涩的酒,或许是美丽的梦”。——贾葆蘅
书香门第之家,以史为乐
贾葆蘅1964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董秋芳是与鲁迅先生同一时期的翻译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老师,父亲原是北京市昌平县一所中学的中学校长,母亲一直是中学老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贾葆蘅似乎应该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快乐童年。
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这个安逸的家庭。父亲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农村中学教书,还动员母亲和父亲离婚,但被母亲坚决拒绝了。这个小家庭先后去过大东流公社和阳坊公社,都是北京郊区最艰苦的地方。
“我们家可以说是清贫,一年到头我们兄妹三人没穿过新衣服,食物极其简单,但父母总是把一点点好的东西留给我们。可以说我的父母一生都是勤劳节俭,质朴坚强地生活着。”
文革后期,中国的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学校里不重视教学,宣传着“交白卷光荣”,也许受家庭影响,贾葆蘅开始沉迷于历史和文学。不仅阅览了很多历史小说和文学作品,还阅读了不少评论历史进程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某些人眼里有点枯燥无味,但她却在这些古旧发黄的卷宗中和评论文字中的智慧的吸引下,走进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中间。要说这些历史人物带给了她什么,无疑是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心胸。
粉碎“四人帮”后,父母省吃俭用,先后让家里的三个孩子上了大学。努力学习,严谨认真,做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成为了父母对孩子唯一的要求。
时代的宠儿,工程师一家移民加拿大
求学的路上,贾葆蘅一心想选择文科,但是父母心存对文革的后怕和创伤,希望她今后最好靠技术吃饭,所以坚决要求她学习理工科。就这样,1983年贾葆蘅踏进了北京轻工业学院(现为北京工商大学)的校门,就读机械工程专业。
这段些许违心的学习经历对贾葆蘅来说并不是毫无所获,理科思维打开了她的另一个视野,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一丝不苟,有条有理的严谨处事的态度,对她在今后的文学创作和史学创作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毕业后的她顺理成章的去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程师,随后的几份工作也都和技术有关。
八、九十年代,全中国人都认为能够出国,就是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宠儿,就会身价倍增。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贾葆蘅一家三口踏上了移民之路。1999年他们全家告别故土,远走他乡,移居来到了人称“人间天堂”的温哥华。
初出国门,怀揣着移民美梦的贾葆蘅一心认为加拿大就是人间天堂,脑子里幻想着生活会从此充满阳光。可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充满艰辛。
“我们面临着语言、文化、历史、国情的种种差异,时时经历着文化上的“休克”,那种感觉是以前从未曾有过的。”
为了适应新环境,贾葆蘅先去语言学校学英语,随后便开始四处为工作奔走。 “我们还曾沿着街道,走入每家商铺,问是否招人”。有一次,贾葆蘅和朋友带着二岁半的女儿去找工作,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旁晚她们来到一家餐厅,正想询问是否有帮厨工作时,二岁半的女儿看到客人都在吃饭,大哭起来道:“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贾葆蘅眼含泪水,赶紧和朋友一起走出了餐厅。
但是贾葆蘅没有放弃学习,她利用业余时间到当地一所著名学院攻读技计算机专业,并于2004年取得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证书,2010年取得了温哥华中央学院计算机绘图软件专科文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在温哥华找到了新的立足之地。
命中注定,工程师起笔写小说
当贾葆蘅渐渐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以后,她立马用业余时间,重新捡起对文学的热爱,写了关于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后面对困难,艰难打拼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人在温哥华》。
创作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在经历了无数次挣扎求生、艰难困苦创业的同时,她渴望再次接触故土的文化,渴望听到故乡的声音。一种更清晰地呈现历史,更深入探索中华历史长河渊源的念头油然而生。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贾葆蘅先下了长篇历史小说《弘治皇帝》,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又写了长篇历史小说《嘉靖王朝》。
中国现代文学馆陈馆长陈建功先生向贾葆蘅颁发馆藏证书
2009年,贾葆蘅在友人的启发下,又开始了自己关于移民的第二篇小说《移民梦》。
“我选择了几批移民作为我小说中的人物,其目的是想展现近二十年来移民的全貌,想把他们奋斗的精神写出来,也想把一个真实的加拿大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想要告诉我的国人们,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各个领域里,西方人是如何看待华人移民和他们身后的中国的。”
当我们翻阅这部小说时,很难不为小说中移民的奋斗故事而动容,从而看到真实的加拿大社会和老一代移民的艰辛。他们最先感受到加拿大与中国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有过挫折,也有文化碰撞下绽开的友谊之花。
使命在召唤,加拿大移民史选择了她
接连地关注移民群众,移民生活,使得贾葆蘅对移民这个话题饶有兴趣并颇有敏锐度。所以当2010年她决定和加拿大著名的史学家黎全恩教授及加拿大著名华裔评论家丁果先生联合撰写加拿大百年华人移民史时,不如说是使命让她去做这样一件会记录在史册上的事情。
贾葆蘅原本并没有想过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奉献给这本书。但是当她开始搜寻有关加拿大移民史的资料时,她彻底地沉迷在其中了。
“我带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许多与加拿大移民史有关的书籍。走进有些遥远又近在眼前的历史长河中,我像鱼一样游向扑朔迷离的过去,我沉醉在历史宽大的河床之中,耳边还时不时响起华工的呻吟声。”
在这三年多来的学术创作过程,贾葆蘅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周而复始地围绕着华侨史旋转,查找资料、实地调查、采访搜集口述材料,复印史料,并撰写移民历史。
几十年的《大汉公报》、《醒华日报》、《加华侨报》、《加京华报》、《世界日报》、《华埠通讯》、《瞻》、《快报》、《华埠新闻》都被她翻烂了;加拿大的政界要员、华裔三级政府议员、侨界与社团领袖、加拿大作家、高科技人员、时事评论员、企业家、留学生、难民、淘金和太平洋铁路华工后代、早期华商后代、华工和原住民同居的后代、一战华裔军人遗孀、二战华裔军人、华裔和西人学者、华裔历史学家、华裔作家和画家、华裔艺术家,各路人士都成为了她的采访对象,大量的口述采访和文字资料都成为了一笔关于华人历史的宝贵财富。
而不少老移民在得知贾葆蘅的采访目的时,纷纷表示愿意极力配合,助她写好这部华人艰苦奋斗的历史壮歌。在采访修建太平洋铁路华工后代时,他激动地拉着贾葆蘅的手,说她为华埠做了一件大好事。"当时外面下着大雪,我从他家走出来,在车站冒雪等了半个多小时,尽管天气很清冷,可是我的心却是暖暖的。"贾葆蘅如是回忆。
在采访加拿大第一位华裔空军时,95岁的老人黄国雄毫不犹豫地说:“我把所有的史料都拿了出来,希望你们写好移民史。”
使贾葆蘅全情投入到《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编写工作中的原因,除了被华人移民的历史所触动和老移民们毫无保留的支持之外,与两位位高权重的史学家和评论家的切磋和探讨也让她收获万分。
史学家黎全恩教授被誉为"加拿大唐人街之父",他对华人移民史有着执迷的酷爱,秉持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踏遍北美四十多个唐人街。华裔评论家丁果先生博古通今,敏锐地把握了各个时期华人移民史的脉搏。可想而知,能与两位智者共事会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
“我们在三年多的写史过程中,在他们的引领下,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彼此之间既有切磋和探讨,也有争论和思想的碰撞,但我们每一次对移民史一些问题的探讨,都会引领出一个精彩的升华,每一个升华都会浓缩出一段美好的记忆。”
贾葆蘅能如此投入到写书的工作中去,家人的支持才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为了写好这部历史巨作,贾葆蘅全天进行史料收集和编辑的工作,这样一来,生活的重担便全部压在了丈夫的身上,即使一度丈夫没了工作,也还在全力支持着她。女儿的乖巧懂事,也让贾葆蘅既暖心又难过。仅仅两加元的鞋,穿坏了女儿也舍不得扔,因为她知道现在家里条件不富裕,妈妈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写书的工作中去。
在贾葆蘅与黎全恩,丁果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之下,移民史终于要迎来尾声了。在最后的两个月里,除了购买日常刚需,她没有接触过任何人。而身体早已达到负荷极限,由于长期面对电脑工作,她的视力急剧下降,两跨时时作痛。
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2013年《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一经人民出版社出版,就荣获人民出版社年度十佳学术著作奖,同时获得中国经典工程国际出版基金支援。2015年年末,该书又荣获台湾侨联总会全球海外华文学术论著社会人文科学类首奖。2016年又出席由新时代电视及城市电视主办、加拿大中文电台及娱乐生活杂志协办的 Canada Post全加拿大邮务公司的“2016新枫采创业颁奖典礼”,并获得新枫采之“艺术风采奖”第一名。
默默耕耘的贾葆蘅一下子从进入了公众视野,大家都为这位专注于心的奇女子发出了赞叹。仅仅三年时间,这位新移民就走过了老移民们的百年之路。
目前她和黎全恩教授及丁果先生正在写《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2001》,有更多人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令贾葆蘅感慨的是,当她去温尼泊调研时,温尼泊著名的侨领余岳兴医生,竟然拖着残疾的身体到飞机场接她。在很多人的鼓励下,他们正在努力撰写着新时期的华侨华人历史。
2015年贾葆蘅获得台湾华文著述奖
游子之心
反哺之情
当谈论起对中国的情感时,贾葆蘅和许多华人一样,表示出国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如此深沉,对中华文化如此的眷恋,虽身居海外,却都情系桑梓。
天涯咫尺,寸草春晖,漂流在外的游子走得再远也无法忘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011年5月贾葆蘅返回北京,想要和父母度过一段美好的假期。回国之前,她这一直在想:“我的父母都已是耄耋之年,我一定要陪年迈的父母重游香山,寻找往昔的欢乐;游览颐和园的风光;漫步在长廊的月影下,补给他们生活的甘甜。我愿用女儿的手擦干他们的泪水,安慰他们寂寞的心。”但当她到了父母身边时,才知道父母其实只要求她陪陪他们,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而已。
当贾葆蘅再一次挥手告别她的父母之邦时,别不了的却是中国抛出的缆绳,牢牢地系在了她心中。
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于受访对象,所有内容均得到受访人授权。
来源:凤凰卫视
平台: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欢迎来稿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