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微笑小姐S
作者:微笑小姐S
写在前面的话:
到美国的第五个年头,从本科到MBA, 今年决定离开美国,觉得是时候好好总结一下之前走过的路。我其实从来不相信什么牛人的故事。看似闪亮的人生,都一定有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同样的,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牛人学霸,只希望能以普通学生的角度,真实的记录自己一路从中国到美国的经历。
这篇文章花了3天时间写成,是诚意之作,有高考、有留学、有申请商学院,是关于选择,坚持,也是关于勇气。也许你也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可能中学时代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聪明的孩子就会学理科,只有理科学不动的才会去学文科”。当年我也深受这种偏见的荼毒。高中入学时分到了成绩最好的理科实验班,高二文理分科时,果断选择了理科。然而当历史、政治、地理这些科目离开了我的生活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这些科目。仔细翻看高考报考专业,那些理科的专业看着名字就觉得头大,反而是文科专业很多都有兴趣。
这一切逼迫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深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过程很痛苦,一个月的时间我几乎茶不思,饭不想,每天都在纠结之中。我拜访了很多老师,他们都告诉我,我确实是更适合学文科的,但是距离分科已经过去一个学期了,还是不要冒险转文了。然而心里却一直有一个相反的声音。稳妥与热爱,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做出决定的时候,心里很释然。
这个决定在全年级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同学直接来问我,你是理科实验班待不下去所以转文了吗?就连文科班的老师也不理解,以为我是一时头脑发热,给我在走道临时安排了一个座位,我倒也不觉得丢人。现在回想,不知道那个时候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和自信,心里仿佛有一个确信的声音:总有一天,我会证明给你们看的。
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用1个月补上一学期拉下的课程,整个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学到凌晨两三点。终于一切有了回报,第一次月考就考到了年级第6名,到现在我还记得班主任看到成绩时不可置信的表情。
后来我意识到,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做了人生中比较大的一个决定,并且用努力证明了自己。后来我之所以敢一次次挑战别人的观点,做出倾听自己内心的选择,和这次的成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其次,我第一次认识到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多么重要,这让我之后的选择从不以功利为导向,永远把兴趣摆在第一位。
高考填报志愿,父母觉得我喜欢主持演讲,语言表达能力强,于是给我报了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北外。当年北外在全省录了7个人,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然而到了北外以后才知道,所谓外交官的工作和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样。(这也让我对高考填报制度深恶痛嫉,人不尝试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竟然让学生在高中时就做人生这么关键的一个决定。当然这个以后再说,这里就不跑题了)。
同时,我深深的意识到语言只能是一门工具,如果把它当作专业,未来的路可能会越走越窄。我学的东西真的有价值吗?我未来到底适合做什么?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更揪心的还有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失望,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丢失了身上曾经珍贵的那些品质,目标和动力都无从寻找。
解脱的一个方法是书籍,当时有两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本是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不同》,他的书里强调 “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 and 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love”, 人要去追求能让自己产生“心流”的事业,我明白了“follow your heart”的重要性。 第二本是曾子墨的《墨迹》,她当年从人大退学出国,后来去了美国的达特茅斯。她的故事给了我很大鼓励。
从这两本书里,我看到了美国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国内大学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美国的大学允许学生自由尝试喜欢的课程,到大二再定专业,我深深的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机会。 于是我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冒险的决定 - 从北外退学申请美国大学。
不难想像,这个决定遭到了身边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我的母亲,她为我理想的规划是做一个公务员,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她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折腾自己。
当时距离美国学校申请也只有半年的时间,我连SAT都没有考,谁也不知道我能申请到什么学校。
现在想想,好像每一次关键决定面前,我都会突然产生一股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经过反复思考,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还好结果是好的,我被美国6所大学同时录取,最后选择了全美排名前15,有“南方哈佛”之称的莱斯大学。
(莱斯大学)
然而到美国首先感受到的是当头一棒。
第一周orientation week, 我是全组唯一的一个国际学生。学校组织的活动非常 Americanized, 我常常是云里雾里不知道发生什么。同学们聊着美国的pop culture, 我完全插不上话,成了全组最安静的一个,这对我的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祸不单行,参加集体活动时,我被一个同学不小心摔在地上,脚踩进一根钉子里,到美国第一周就被送进了急诊室。一个人深夜呆在医院里,我忍不住哭了出来,第一次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为了克服内心的障碍,我逼迫自己每天吃午饭都和不同的人坐在一起聊天。学校人多的活动我都会去参加,不是觉得好玩,就是为了练口语。为了广交朋友,尽快适应美国文化,大一一年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口语是练好了,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这种盲目的奔波并不适合我。大二我决定调整策略,听从自己的内心,花时间在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
我最热爱的事情是主持和演讲,从中学时代起就是学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做过很多国旗下演讲。每次我都自己写稿,常常能废寝忘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因此我萌生了参加莱斯大学演讲队的想法,然而周围的同学却告诉我,之前从来没有中国学生参加过演讲队,因为国际学生和美国人比演讲有语言的劣势。我还是决定试试看再说,于是报名了演讲队的选拔,没想到竟然入选。我对教练说起自己的担心,教练鼓励我说,英文演讲和中文没什么差别,你能用中文演讲,英文也没问题。
加入演讲队后我才发现,自己不仅是全队唯一的国际学生,更是每场比赛的唯一国际学生。美国的演讲比赛连有色人种都少,更不要说是 non-native speaker。就连同队的小伙伴有时候都笑话我的口音。
我知道想要取得成绩,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每次比赛10页的英文稿,我常常花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写稿子,再每天反复练习,直到把稿子背过。
记得第一场比赛之前,我紧张的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很多次,由于评委听不懂我的口音,我与奖杯失之交臂。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一次德州州际演讲比赛里,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一位评委在评语里写到,“people may say your accent is a barrier, but I think it is a strength. It gives you character”。(也许人们会说你的口音是障碍,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力量,它赋予了你个性。)
那天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我把自己锁在厕所里,激动的上蹦下跳了很久。
随着经验越来越多,我决定挑战自己尝试幽默类演讲 “after diner speech”。本来很担心文化差异美国人无法理解我的笑点,怀着忐忑的心情上了台,谁知道效果却出奇的好,观众们不断的笑的前俯后仰拍桌子。
结束后很多人走过来跟我说, “Congratulations! That was a great speech.” (祝贺你,这是一场非常棒的演讲! )
其他学校来比赛的选手更是过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我说, “You have a brave soul”。(你有勇敢的灵魂。)
同时,我想要更好地提高领导力。
我第二热爱的事情是文化传播,和美国同学的接触让我意识到,很多学生都鲜有出国的经历,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深深的误解。想到之前通过AIESEC去俄罗斯做实习的经历,我相信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去体验,于是决定和好友一起在莱斯创办AIESEC分会,利用这个平台让更多人有出国的机会。
那段经历很像创业,从招募到培训到宣传我们都一手做起。我第一次认真思考怎样去领导一个团队,怎样去激励别人,怎样处理突发事件,怎样扩大一个组织的影响力,领导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安排时间。那一年,我选修了7门课,周末还要飞到别的城市去参加演讲比赛,同时还要兼顾AIESEC,忙的没有任何空闲时间,每天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动力。
为了支持更多没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出国,我通过一年的时间和国际学生中心交涉,终于成功说服了他们为这个项目成立专项奖学金。毕业时,国际学生中心的负责人激动地发邮件给我,“We will miss you tremendously! You have been an extremely wonderful asset to Rice and we will never forget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all you have done to expand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so many students. Xie xie!!!”(我们会非常想念你!你是莱斯非常宝贵的人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谢谢你为这么多同学争取更多出国机会所做的努力。谢谢!!!)
在国内我很不喜欢靠关系的人,然而美国的经历却让我学到了人脉的重要性。为了找工作,我曾在LinkedIn 上给超过100个校友发过message, 约了50多个校友出来喝咖啡或者打cold call。大三那年,我拿到了全球最大航运公司休斯顿办公室的offer。部门的领导对我说,他们同时也面试了很多MBA,但是最终还是决定把offer给我。
我在这里实习了1年的时间,真心感谢这个公司提供的机会。虽然只是实习生,他们却放心让我独自带项目, 还送我到美国多地出差,甚至到新加坡做项目。我的伙伴连Excel都愿意手把手教我,常常放下工作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给我讲解行业知识,我心里非常感激他。
大老板从来不吝啬溢美之词,做出一点点成绩就全部门发邮件点名表扬。同时我也受益于公司的多元文化,光是一个部门的十几个人,就分别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每天我们也要跟世界各地的同事们一起远程工作。在这样包容的环境里,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少数派, 到美国以来,第一次有了归属感。
(在美国找工作,networking很重要)
和很多大四的毕业生一样,我也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原计划是继续留在马士基集团,然而由于欧洲公司招聘时间与美国不同,他们到大四第二学期才给我发了全职offer。
大四第一学期时,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拿到了offer,我开始变的焦虑起来,怕不能按计划拿到全职offer,我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申请研究生,但并不想继续读经济,美国又很少有商科类的master, 于是当时萌生了申请MBA的念头。直接录取本科生的MBA只有三所学校,哈佛 2+2, 斯坦福 X+2 以及 耶鲁 的Silver Scholar, 而这三个项目每年录取的人数非常少。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在申请MBA的学长时,却受到了打击,他告诉我,之前有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申请连面试都没有拿到,更不要说offer了,已经10月底了我连GMAT都没有考,申请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实话,当时我也觉得自己应该是申请不上的,只是觉得这是一次免费试错的机会,大不了工作几年以后再申。于是我花三个星期的时间高强度准备GMAT, 没想到竟考出了760分。拿到成绩时我根本不敢相信,瞪大眼睛看了好多遍,在之后的几天里还一直担心会突然收到邮件说成绩出错了。
元旦放假期间,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5天写申请文书,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了Harvard, Yale 和 Booth 三所学校。没想到三所学校全部拿到面试,最终与Yale 结缘, 也是SIlver Scholar项目在Rice录取的第一个学生。
(耶鲁大学斯特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一路,其实我并不像很多人那样幸运,从中学起就准备出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也许我走了很多弯路,然而我心里清楚,没有那些弯路,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而我感到最庆幸的是,从来没有接受别人给我安排的生活轨迹,每一步,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就像出国那年我对父母说的,“也许我选的路会更辛苦,然而既然是我自己的选择,就永远不会后悔。”
第二,生活中我们也许常常会听到一些所谓的过来人说,你要做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达成。然而当到了更大的平台之后就会看到,那些曾经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早就有人尝试了。年轻就是试错最大的资本。高考失败?大不了复读一年啊。申请工作不利?还有别的公司啊。创业失败?再找下一个项目啊。一两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何况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场宝贵的财富。我想不到有任何理由阻止你尝试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在美国这几年所受的挫折,可能比之前十几年人生的总和还要多。然而现实不给我那么多时间矫情,一轮轮的学习工作压力教会了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重新出发,我理解到了grit(坚毅) 和resilience(坚韧)的重要性。
我从来不羡慕那些一帆风顺的人,相反,我最佩服的是那些就算经历无数次挫折还能勇敢站起来的人,天知道这样的人得有多强大的内心。
感谢这个机会,能让我好好总结了前面走过的路。感谢这些经历,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希望接下来的人生路上,也能带着这些勇气,不忘初心。
(作者)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微笑小姐S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