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生来上海做了8台手术,中国医生为何汗颜?

2017年11月14日 加拿大移民家园


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加拿大移民家园◢


又一个中外合作的心脏外科手术即将开始。


“盯住他!”忽然,洋医生严厉地对护士长发出命令,要求她现场跟踪一位正在进行消毒操作的中方医生。


原来,这位中方医生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被老外当场发现。直到这位医生完全按照规范完成消毒操作后,才被允许上台操作,正式开始手术。这回,上海华山医院的医护人员,真的被老外严谨的工作作风给镇住了。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


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心胸外科专家斯坦利教授领衔的手术小组,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之邀,在该院为国内8位病人开展从诊断、分析、手术直至术后康复的全套医疗服务,中方医护人员全程跟踪观摩。这个手术小组成员除主刀医生斯坦利教授外,还包括1名麻醉师、1名体外循环师、1名护士和1名术后监护人员。


如此全套地引进国际顶尖手术团队来国内进行手术示范交流,在全国医院中尚无先例。这个顶尖团队实施的8台手术在难度上并不属顶尖级,心脏搭桥手术及心脏瓣膜手术,上海不少外科医生已操作得相当娴熟,纯从技术上说,简直了无新意。但一场场观摩之后,中国医生这样描述他们的感受:“深受震动” 。



麻省总医院楼顶的直升机停机坪可紧急接送危重患者



执行手术规范近乎刻板



最直接的震动首先来自老外对手术规范近乎刻板的严格执行。


手术前,洋医生会准备一份科学、规范、合理的“流程图”,其中包括麻醉流程、手术流程、重症监护流程等等,流程一旦确定,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变成自己的习惯,不允许因为个人的固有习惯增添任何多余的环节,或减少一些环节。哈佛专家规定,术中为麻醉和气道所准备的药物、器械,都须在术前按严格的规范摆在固定位置,必须手到擒来。 



因为缺少监护仪的副显示屏,洋医生无论如何都不肯开始动手术。事实上,国内医院在进行手术时,监护仪往往只有一个显示屏,由麻醉师负责监测,手术中,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的掌握,需由主刀医生不断询问麻醉师。但老外强调执行手术流程规范必须一板一眼,监护仪不仅要有主显示屏,还要有副显示屏,主显示屏由麻醉师掌管,而主刀医生通过副显示屏可适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状况。直到这个被国内医院精简了的小问题被手术室解决后,哈佛团队才上了手术台。


一位观摩过手术的中方医生感叹道:“我感觉非常惭愧。在哈佛专家看来‘常规’的流程,在国内医学界却并不‘常规’。在手术前,对所有可能需用的药物和器械,我们往往没能做好最充分的预备。时常等到意外发生时,才临时抱佛脚,有时甚至出现术中等药和寻找器械的窘况,有时候不仅无法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甚至会贻误抢救时机,导致患者生命受损。其实,老外对流程规范近乎僵化的执行,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麻省总医院一角的休息区



追求零缺陷



哈佛医学专家们全力追求零缺陷的工作态度,也给中国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保证病人在麻醉前、中、后各阶段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患者血压波动,他们术前提出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的要求,有些在中方医护人员看来已是近乎苛刻。


譬如,通常国内在术中要求患者收缩压保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即可,但哈佛专家却要求患者血压必须始终稳定在120毫米汞柱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术危险降到最低。术前,哈佛团队尽可能多地与患者展开交流与对话,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打消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和担心。一旦确定手术,主刀医生与麻醉、ICU等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一起,对方案进行认真详尽的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让合作伙伴们彻底接受和知晓。同时,更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周密、详尽的预案。在手术方案的讨论中,为了避免差错,专家们根据他们所了解到的中国患者的个性,每人都起了昵称,避免张冠李戴。


来中国的短短10多天里,哈佛专家们每天在清晨6时即进入手术室,晚上6时等手术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才放心离开。而从患者离开病区到患者安全送入监护室的全过程,手术主刀医生都亲自搬动和护送,其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难以挑剔


越来越多的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选择出国看病



细节体现以人为本



哈佛团队的不少工作细节令国内同行十分惊讶并深受感动。甫抵上海,哈佛专家便立即赶赴医院看望患者,了解自己手术对象的病情;麻醉用的针管通常又粗又大,为了避免患者的痛楚,他们改用耗时费力的细管注射;胸腔术后,患者伤口会有巨痛,特别是咳嗽时疼痛更甚,为此他们特意带来了红色心形防咳垫送给病人。


不少观摩的医护人员感慨:这种细微处见真情的医学人道主义,在国内多数医院还是欠缺的。此番交流,哈佛专家共为8位冠心病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首位接受手术的顾女士在手术后不到一周就能独立下床行走,并一再表示整个手术过程前后未感到强烈痛感。


年届八旬的郭先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术前曾在医院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病情仍未见好转,国内医生考虑到其手术风险极大,一直未做决断。其家属在得知哈佛专家来沪交流的信息后,主动找到哈佛专家要求做手术。哈佛专家答应了他们的恳求。


专家们说,做手术,风险在医生,但不做手术,风险却在病人。为了使手术的风险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哈佛团队反复研究病情,制定了一整套安全、规范、周密的手术及治疗方案。手术十分顺利,术后第二天,郭老先生就能下床活动,并在一周后康复出院。


哈佛团队医生同华山医院医生合影(图@开心老宝宝)


一位到麻省总医院就医的体验者Toby Lsrael,曾在社交平台描述在麻省总医院就医整个过程的真实感受。


Toby的女儿被诊断患上库欣氏病这种罕见病,在急切地寻找能够治疗库欣病的医疗小组时,来到了麻省总医院。


麻省总医院就医体检处一角


Toby说,当麻省总医院的行政官、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一起帮他梳理女儿的整个预约、登记、入院前的一整套程序时,他便消除了对医护过程的防御心理,在麻省总医院的第一点心得是,涉及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环境等无形因素时,院方人员从第一次与患者接触就开始团结一致协作。


在抵达麻省总医院前,院方已经将地图和楼宇平面图发给了他们,路边也有清晰的指示牌,所以虽然是异国的就医者,内心焦虑,却依然没有迷路。


医院同饭店、超市、咖啡厅、地铁站、医院博物馆彼此都离得很近,便捷的周边环境,给就医者的体验又加了一份好感。


在医院期间,遇到的每个问题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但那并不单是医院的专业品质起的作用,也归因于麻省的员工和其整个体系设置的个性化和贴心。其中一个例子是,他的女儿一进入手术室,负责亲属等候区的志愿者们就不时地主动出来转告手术室里的最新情况如何。




在女儿做过手术后,她被转到一个单人病房里。每张病床边都安放了一只长沙发,对于探访病人的时间也并没有严格限制,如此便可以为患者与家人提供更为私密的住院体验。


此外,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通常都穿着日常的衣服。真正成功的医院,不仅要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员工,还要有以患者为中心的场所设置。


Toby最后这样说:“便对最成功的医院而言,患者入住后通过追踪、采访、照片文件和观察等方法对其最终做出反馈和评价,依然有助于其继续改进,对这一点我想众人皆知。但大家并不知晓而我又想特别指出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女儿已经基本痊愈。真心说声:谢谢,麻省总医院的所有人。”


来源:综合网络

 想要 快速移民 吗?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会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