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 Ora
听说爱旅行爱生活的人都会订阅我们
Trick or Treat!
万圣夜(Halloween, 为“All Hallows’ Eve”的缩写,意思是“万圣节/诸圣节的前夜”),意为万圣节前夕,中文常常简称为万圣节。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美国、加拿大、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当晚小孩子们会化妆打扮戴上面具,挨家挨户的讨要糖果。万圣夜是诸圣节(All Saints’ Day)的前夜。其英语名称中的“Hallow”源于中古英语的“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诸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圣人(All Hallows)的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Mass)。西方传统上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中元节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类似。
万圣节与圣诞节一样都是来自于天主教对其它文化的节日的吸收和重新诠释。万圣夜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可能为Samhain),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死人之日」,或者“鬼节”。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离开阴间,在世间游走,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另外在基督宗教方面,早期的大公教会受到罗马政府的强烈压迫,有很多基督徒殉道,以后,常有基督徒到这些殉道者殒命之处举行追思活动。后来,因为殉道者众多,故此就有教会设立了专门的日子来纪念。万圣节和鬼节的习俗,主要是在英伦三岛和前英属殖民地,也就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美国的万圣夜传统,最初由来自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于19世纪传入,而其他国家则于20世纪末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而开始庆祝万圣夜。
万圣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通常与万圣夜扯上关系的事物有南瓜、鬼魂、食尸鬼、女巫、蝙蝠、黑猫、猫头鹰、精灵、殭尸、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学怪人。黑色和橙色是万圣夜的传统颜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为万圣节的象徵。杰克灯是万圣夜最广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国和爱尔兰,当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芜菁中燃点蜡烛製成杰克灯,但移民到美国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为南瓜比较大且容易在上面雕刻图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凿刻吓人的面容,并放在大门口的阶梯上,意在驱走恶魔与妖怪。
「不给糖就捣蛋」主要流行于英语地区,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万圣夜的主要活动之一。小孩装扮成各种鬼怪,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铃,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给糖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著恐怖服装)便会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礼物,也会给些许零钱。部分家庭甚至使用声音特效和製烟机器营造恐怖气氛。传统的万圣夜装饰包括殭尸、鬼魂、女巫、恶魔等。典型的服饰是盖着一块剪了两个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纪的苏格兰和爱尔兰,当时的人认为万圣夜鬼魂会来到人间,故会打扮得与鬼魂一样,让鬼魂把自己当成同类。近年,万圣节前夜的装扮已不限于恐怖,而可以作更加多元的变装打扮,如扮成电视剧或电影明星,以及公众人物,例如政治家。
由于万圣夜邻近苹果的丰收期,太妃糖苹果(toffee apples)成为应节食品。从前,各家各户会准备太妃糖苹果送给小孩,但当传闻有人把大头针和刀片放入苹果中,送太妃糖苹果的习惯便逐渐消失。(虽然大部分个案只是恶作剧,即使是在真实个案中,小孩也仅受轻伤,但是不少家长仍然以为在苹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其他特色食品还有:粟米糖、热苹果酒、烘南瓜子
以上信息来源:维基百科
万圣夜@新西兰
小编在奥克兰过过两次万圣节,每一年家里都会给小鬼头们准备糖果,门铃一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也不知道外面的小鬼是作何打扮哈哈哈哈!
而每年万圣节,在Rotorua都会举办僵尸游行,这是一个慈善活动,活动收益会捐给当地的脑损伤机构(Brain InjuryRotorua)。当然,去看僵尸们,为他们拍照,跟他们合影都不会被要求收费,你可以选择自愿捐赠。僵尸们的装扮都很专业,服装道具都是自己的,大部分僵尸的化妆也都是自己在家完成
如果你实在不太会化妆,活动现场也有人帮忙化妆哦!
准备好了吗?一大波僵尸正在靠近......
图片来源详见logo
不知道明年会不会有人想来参加一个“万圣节行程”啊?!感觉应该很好玩!想来就点赞吧!
新西兰海拓旅游
微信
liujia07081980
apangjun
邮箱
新西兰一站式平台
留学、移民和创业等咨询
请扫描右侧二位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