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小华
转载于公众号【彭小华爱闻思修】。特此鸣谢。
孩子为什么回避同自己交流?
很多家长为此困惑、苦恼。他们的孩子年龄介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属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初中高段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及职场新人都有。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父母对有关孩子信息的了解需求和对孩子的信息给予,与孩子对父母的信息供给和对父母的信息接受之间的失衡。
根据失衡的程度,有正常和病态之别。
从父母的角度,可以说,有关孩子的一切,巨细无遗,从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到学业、工作、冷暖、饮食,都希望知晓,愿意了解;而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孩子,并没有满足父母了解情况需求和接受父母关心、指导的相应意愿。这是普遍的情况,也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正常表现。
毕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高速发展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爱好要兼顾,有父母之外大量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需要处理。客观上,注意力有限,不可能象幼年、童年时期,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情感依赖对象和交流对象——如果仍然如此,那才真的需要父母担心呢。
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识、经验以及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渠道增多了,独立性提高了,对父母知识、经验的依赖程度相应降低,甚至,觉得父母的知识、经验、认识未必那么丰富、可靠、适用。
如果孩子不象幼年、童年那样提供那么多的信息给父母,不那么经常地把父母当听众,不那么经常地听取和采纳父母的建议、指导,父母因此失落、担心,那可能是父母没有根据孩子成长、发展程度,调整对孩子的期待。
如果要求保持过去频率、亲密程度的交流,那么,可能会适得其反,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躲避,严重者,如果父母的气势成功盖过了孩子,那么,还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不正常、病态的情形是,有些孩子在态度上明显对父母反感、冷漠、疏远,搞信息的坚壁清野(比方说,把父母屏蔽在朋友圈外),有些初高中学生不同父母沟通有关学业及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情况,有些远离父母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已经就业的年轻成人,不仅不主动定期联系父母,工作、生活、情感之类的功能性信息也回避同父母沟通。
不同年龄段的少年、青年,不仅内心的想法不肯主动告诉父母,如果父母询问,还抱着不耐烦的态度,给以是、不是、还好、有、没有、没什么、无所谓之类简单的回答,或者对父母的询问置之不理,或者给予粗暴的反应;有些年轻成人甚至玩失踪,不回应父母的联系,令父母倍加焦虑。
这类亲子沟通和信息分享状态下,亲子关系不和谐,双方都感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二
积极思考、主动希望改变亲子沟通障碍的一方,往往是父母。
面对躲避、抗拒同自己沟通自己的孩子,父母们有不解、委屈,有怨愤、失落,有的陷入焦虑、忧郁。
从父母的角度讲,自己恨不得心都掏给孩子吃了,与孩子沟通,无非是想知道孩子的安危,目的也是表达关心,或者提供建议、指导,希望帮助孩子人生道路走得更顺、更好,可是,孩子为什么就不领情呢?
大多数父母的自述中,自己家庭内外,为人处事、事业成绩、人际关系都还不错,有的甚至相当成功——因此有理由得到孩子的尊重,有指导孩子、给孩子提供建议的能力和资格,有的父母甚至直言,“别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多羡慕你有我这样的妈妈(爸爸),可你就是不珍惜!”
另一方面,自己在同孩子的相处中,明智豁达,通情达理,言行得当。
在父母一方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中,自己几乎无懈可击。
既然如此,孩子对自己的疏远、回避,原因就要归咎于孩子,有人觉得孩子不懂事、自私,有人认为孩子没有孝心,不能体会父母的心意,也有的父母联系到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
我同很多孩子也有交谈,也目睹过一些朋友亲子沟通的情景,以咨询师身份介入亲子关系问题的处理,因此有机会深入了解亲子沟通不畅的诸多具体情形。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亲子沟通障碍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他们往往心里对父母存有芥蒂、怨愤乃至怨恨,感到来自父母的压迫、窥视、控制,对父母的沟通方式反感,对父母的评论、要求、指导表示抵触,有些年轻人对父母的反感达到了听见父母的声音,就烦躁的程度。
父母的自我形象认知,与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不同程度地不对称。
我遇到的绝大多数孩子,对父母心有不满、怨恨,采取的做法主要是消极回避为主——在心里默默怨恨,可能会在同龄人中吐槽,但少有采取积极沟通措施,少有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告诉父母。他们似乎不觉得问题可以解决、应该解决。
四
在孩子的幼年、童年,父母作为抚养者、教育者、规则制定实施者,可以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和伤害,孩子越小,越没有反抗,被动承受,到了青春期之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对关系发生了改变,子女可以发起程度不同的反抗、逃跑,父母往往猝不及防。
在对子女的信息需求与子女的信息供给方面,父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沟通障碍的造成,父母负更多的责任,而且,父母也比子女更急于解决沟通障碍,那么,解决问题的主体就是父母,正如司法实践中的“谁主张,谁举证”。
关系的改变,一定是希望改变的一方承担责任,检讨自身,改变自身,而不是指责、归咎另一方,要求另一方改变——否则导致的就是对方的防御、反抗,结果鸿沟更深,距离更远。
一般人际交流中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同样适用于描述亲子沟通障碍;趋利避害的人性原则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拒绝沟通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包含其中。
试想,如果孩子觉得同父母交谈投机、能聊到一块儿去,从父母那里感到理解、接纳、鼓励,支持、开解、力量、信心、勇气之类的积极心理、情感、精神之“利”,那么,亲子沟通一定是和谐、畅通、愉快的。
相反,沟通障碍表明交谈不投机、聊不到一块儿去,孩子往往从父母反应中感觉得到的是说教、怀疑、批评、指责、否定、打击、冷嘲热讽、言不及义之类悲观、泄气、失望、扫兴的心理、情感、精神之“害”。
如果父母希望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就要变亲子沟通“不投机”为“投机”,让谈话给孩子提供心理、情感、精神之“利”,避免交流造成心理、情感、精神之“危害”。
五
消除沟通障碍,可以尝试改变认知、观念和做法。
从亲子关系认知角度讲,父母需要在观念上“降到”与孩子平等、平视的位置,从根本上去除身份认识上的居高临下,和话语权、智力、认识及判断力上的自以为是和优势心理——没有平等,就没有亲子之间坦率、愉快的交流。
因为关系认知上的居高临下,因为各种优势心理,在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容易先入为主,轻易论断、否定孩子的观点、认识,甚至,有些父母还没有听完孩子的话,或者在孩子有机会解释之前,就已经得出了结论、否定孩子的观点。久而久之,亲子交流就成了一言堂,孩子要么反驳、争辩,亲子之间的是非、对错之争变成了情绪混战,要么,孩子就变成了闷嘴葫芦。
有位朋友以机智善辩、见解不凡享誉朋友圈,可是青春期的儿子跟他非常对立,要么不说话,要么开口就吵架,后来他意识到,问题根源在自己:儿子一开口,往往就被他批得体无完肤……他把自己的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大树底下不长草”,不是他的看法不对、不好,儿子才不要听,恰恰因为他太对了、太能了,让儿子显得很“瓜”,结果,儿子就懒得在他面前说什么了。
有的父母愿意当“事后诸葛亮”,每每在孩子出错、倒霉、沮丧的时候,嘲讽、责骂、教训,或者,名言是“我早就给你说过了!”
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说话的时候,打断孩子;或者听孩子说话时三心二意;或者孩子一个话题还没有讲完,就扯到另一个话题;或者问些与当前孩子兴致勃勃讲的话题无关的问题,发表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
我们当然关心孩子的成功、得意,我们更关心孩子的失败、失意,而了解后者,比了解前者更困难。
实际上,有些孩子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不报告坏消息,而是掩饰、封锁,或者轻描淡写,甚至谎报——道理很简单,符合人避害的本性。
他们往往都有受到责骂、批评、嘲讽的历史经验;或者,你听到孩子的坏消息,垂头丧气、情绪低迷;或者,你的评论不着调,交流的结果无济于事,心绪反而更糟更乱;或者,你常常窥视、监督、审查孩子的言行,要求孩子纠正,与自己保持一致;或者,你习惯于否决孩子的思路和解决办法,给出你觉得更好的办法,甚至定要孩子采取你的解决办法;或者,你不善于保守孩子的秘密,愿意在亲友中间进行传播;或者,你把孩子的失败、错误作为异日批评、说教、打击孩子的由头……
改善交流,需要避免这些都是交流中的“害”,同时,还可以提供交流的“利”。
六
如果你把孩子视为人格独立、平等,有自尊、有理性(哪怕有限)、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能够倾听孩子,允许孩子尝试、犯错,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得到的是理解、同情、帮助、支持;在孩子成功的时候,是尽情、喜悦地分享、鼓励——而不是试图启发、泼冷水,要求再接再厉、戒骄戒躁之类;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交友、尝试、创新、突破,保持好奇和了解、学习的兴趣;对于孩子的知人论世、认识、评价,积极倾听,或者予以肯定,或者在角度上、材料上、认识上,平易呈现自己的知见,供其参考,而不强加;不会以自己的学位、职位、社会成就,作为自己观点、意见无需论证天然正确的理由,而是可以接受质疑和不同的看法,愿意提供论证。
就算自己又善于倾听,又有同理心、同情心,又开放、包容、支持、接纳……有利无害,利大害小,孩子可能有些时候、有些情况,还是不一定向我们透露,跟我们的交流的频率和深度、广度,还是不一定如我们的意。
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可能是孩子忙、可能是孩子精力、注意力分配不过来,可能孩子觉得时机不成熟,而由于自己关心、了解孩子情况的目的是为着孩子,没有投射,无意控制,由于对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有信心,那么,就可以抱理解的态度,抱着对孩子管理、照顾自己能力的信心。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相信孩子如果需要自己,会主动联系,或许就可以少一些担心和焦虑,把心思和精力用于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在孩子交流的时候,仅仅是父母呈现的积极、喜悦的状态,对于孩子就是很好的鼓励。
SAT必考{美国建国文献}系列课:双十一当天75折。11月12日开始。
美国建国文献,因为年底久远,学生接触的机会少,特别要加强系统性的学习。它既是历史课,又是阅读课。
我们隆重推出美国建国文献系列新课:新SAT阅读必考-美国建国历史文献系列:从【独立宣言】到【美国宪法】 - 历史背景和文献的逐段逐句详解。双十一当天75折。
讲师:Dr. Jon Ross, 拥有乔治华盛顿大学立法事务 (Legislative Affairs)的硕士学位,以及Union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的博士学位,在Aurora University,Adler University 和 City Colleges of Chicago 任教,教授美国政府 (American Government),公共政策和管理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等课程。
听一下下面Dr. Ross 的介绍和声音:
扫码查看课程详情。直播课程从11月12日开始,6个周末,完成对美国早期殖民时期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深入理解。通读【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权利法案】。
点击左下链接,进入【妈妈圈在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