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好看点上方蓝字关注下加拿大留学移民网吧
每一个好看而有文化的人
都置顶了“加拿大留学移民网”
中国父母不容易,又要比才艺,还得拼学历,没个十八般武艺,你都不好意思当爹做妈。移君不禁为中国的爹妈心疼,这代爸妈太不容易了,小时候作不了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也没有为别人家的爸妈!家长们为了竞选成功,连高中获奖的事情都拿出来讲,知道的是竞选家委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竞选上海市市长呢!一声叹息
31套房产竞选小学家委
没有31套房产
都不好意思竞选小学家委会
被逼疯的爹妈天天有,近来尤其多。
最近,一组上海某小学家长委员会会长竞选的聊天截图被传上网络,吓坏了各路吃瓜群众。
随便点开一张,参选家长全都是海内外名校毕业的研究生,满眼的复旦、同济、密歇根,外企大管家、知名会计所、央行外管局满天飞。他们有钱有闲有热情,有的甚至三年连霸孩子幼儿园的家委会会长。
网友看到之后,纷纷群起模仿。
有的自称身无长物,也就只有31套房,每天光是查房租有没有到账都要好几分钟,最后还不忘云淡风轻地说句,“主要是照顾老人方便”。这么一比,800万的学区房都黯然失色了。
有的昼伏夜出,专门经营各大浴场会所KTV,管理上千佳丽。这种看似毫无营养的工作才叫绵里藏针,因为他见过“群里十几个爸爸和几个从这里上岸的妈妈”,不想丑事曝光的,就得投他一票。
还有的根本不屑于参选,觉得家长们明秀暗撕实在没劲,却也不忘恶狠狠地宣告说,谁敢欺负我家孩子,管理35亿资产的孩子他爸,“会把你的股票砸跌停的,包括茅台”,让人看了瑟瑟发抖。
最猛的要数下边这位,比不过学历,可以比经历。先是两次入狱精通各种手工活,出狱后又拿到了师范大学成人自考本科函授学历,这也是相当励志了。
虽然这只是些段子,依然吓坏了一众吃瓜群众。
也难怪网友吐槽说,这些参选家长,看上去都是天顶星飞过来的,他们暗自炫耀的学历、职业、资产、房产,实在远远超出一般地球人的正常认知。
而那些才给孩子刨完万圣节南瓜的爸妈,刚从学校大小活动的疲惫中缓过劲儿来,马上又被上边这些截图中展现的世界,当头狠狠敲了一棒。
哎,小时候当孩子就比不过别人家孩子,现在当父母又比不过别人家父母,还让不让人活了?
养娃要钱 陪读要命
其实,跟下面这事儿相比,前边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还记得前不久刷屏的“深夜八卦”吗?
对于奋战在陪读第一线的中国爹妈而言,咆哮只是开胃小菜。据非官方不完全统计,“陪孩子写作业”,已正式入选为“请勿模仿的高危工作”。
有家长说,自从开始吼娃,才知道“气到胸口疼”、“憋出内伤”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真实写照。
有的在这场漫无止境的战斗中,光荣负伤,得了狂躁症。
有的性情大变,虎妈熊爸附体,在作业中沦陷。
有的在内分泌失调的路上渐行渐远……
更有甚者,心梗住院,或者脑溢血急救,真是用生命在陪读。
面对作业的折磨,有的家长发明了终极解决方案,那就是:不写作业,并带孩子出门划船!可谓家长届的一股泥石流。
以前,我只知道养娃要钱,万万没想到,其实还可能要命。
而且,据说这场“浩劫”,根本躲不过。毕竟万圣节南瓜可以不刨,家长委员会可以不选,但作业没法不写。
难怪我身边的家长们,纷纷吐槽,让当代父母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凶,就是:
学龄娃和崩溃爹妈
每个学龄娃背后
必有一对崩溃的爹妈
我认识一位母亲郝漂亮,儿子正读小学三年级,她是这么描述自己的心里路程的:每天的战斗,从睁眼开始。
因为要陪孩子读书,郝漂亮的手机里,没有王者荣耀,没有开心消消乐,一半以上内存,全贡献给了各种教育app。
有孩子前,郝漂亮朋友一片,隔三差五,几个好友勾肩搭背,吃饭,逛街,搓麻。
有孩子后,郝漂亮成天只能围着孩子转。朋友约饭,想去,但瞅着孩子磨蹭半天也没做完的作业,只能婉拒。
久而久之,身边朋友渐渐失联。现在,郝漂亮的人际圈,除了同事,就是接送孩子时认识的,和她一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其他妈妈。
单调吗?当然啦。无聊吗?简直透顶!但这些郝漂亮都还能忍受,最让她抓狂跺脚想揍人的,还是陪孩子写作业。
郝漂亮想起自己小时候,她在书房写作业,爸妈在客厅看电视。当时她无数次设想,以后自己当妈了,就能舒舒服服地瘫在沙发上,准时收看晚间剧场。
万万没想到,等真当了妈,比过去还惨:家里的电视几乎就没开过,只要儿子做作业,她就必需守在一旁同步辅导,比自己上学时还要认真。
▼
《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显示,面对孩子作业,80%的家长内心都是崩溃的。
“真的,孩子读书,不是一个人在学习,是一家人都在战斗。”郝漂亮忍不住感慨。
比如,孩子复习英语口语,老师会要求家长,将练习语音实时发到微信群。于是,孩子拿着书念good night ,家长在一旁举着手机录音。一般得录好几次,再从中择优发送。
在田字格里练字,孩子一边写,家长一边录视频,还得帮老师检查笔画错误。
为保证质量,每门作业家长都要检查签字。郝漂亮调侃说,一门课每天都要签名三四遍,感觉自己都快成大明星了。
▼
一位老师在家长群里要求,每位家长都要按照图中示例,检查孩子练字。
郝漂亮总结了一下当前的生活状态,大概是这样的:
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岁月静好。一涉及到做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前一秒连搂带抱,后一秒叮咣就削,让路人耻笑,让老人血压身高,让邻居没法儿睡觉。
总之,爱恨就在一瞬间。上一秒亲妈,下一秒后妈的戏码实时上演。
为缓解家长们焦躁不安的情绪,有人贴心奉上“新时代父母必读书单”,一开始还是《让孩子做主》,慢慢就成了《莫生气》、《降压宝典》、《活着》,一般的鸡汤,他们早就灌不动了。
为了孩子拼出十八般武艺
茶艺花道舞蹈烘焙
十八般武艺全精通
但陪写作业又算得了什么? 除了学好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还得会烘焙,会茶道,会插花,会跳舞,会各类手工,才能在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好家长。
有人反驳说,谁平时没个兴趣爱好,哪有那么难?但给孩子做和给自己做,完全是两码事。不信请看下面几关。
当中国爸妈:第一关
第一关:无创意 不早餐
过去,郝漂亮爱美,早上光洗漱、化妆、整发型就得花上1个小时。可自打孩子降生,每一个兵荒马乱的工作日早晨,她都不得不收起再躺10分钟的心思,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给孩子做早餐,变着花样做,掏空心思做。
做出来,孩子却不一定买单。你做了面条,但他想吃面包,你拿出面包,他又想吃米饭……伴随着起床气,孩子可能当场打滚,哇哇大哭,将吃进去的吐出来,或者干脆一推碗,面条洒一地。
眼见上班上学都要迟到,披头散发的郝漂亮,根本无心打扮。除了哄孩子吃饱,还得收拾地上的烂摊子。
怎么才能让孩子吃得满意?干脆把早饭做得好看些吧。一些职场妈妈甚至干脆辞职回家,专职为孩子准备营养餐。
37岁的重庆妈妈王婧2015年辞去外企工作,成为全职妈妈。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她就以最快速度,出现在厨房里,并在一个小时内,为女儿准备一份“专属早餐”。每个上学日都是如此。
短短一年里,她已经给女儿做了220份完全不重样的高颜值早餐,灵感全来自平时生活。
随便翻翻她的早餐作品,都像画一样,让人舍不得下口。
比如这盘《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
女儿参加学校童谣比赛,整天念叨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王婧便用香菇肉饺、米粥、小葱拌虾米等拼了这么一盘。
但王婧毕竟只是少数。郝漂亮也曾想辞掉工作,全职陪孩子。但一想到丈夫一人养家,经济压力也不小,就只能安慰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第二关
第二关:唱歌跳舞才标配 插花演戏才厉害
如果要为爹妈的必备技能排个名,洗衣做饭只能垫底。
“我的特长是烘焙,幼儿园组织美食类活动时我可以帮忙”,“我是舞蹈学校毕业的,可以帮着孩子们编舞”,陶艺、插花、钢琴、网球……
放眼望去,教室内的十几位家长个个身怀绝技,高大上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吹牛。
这在外人看来十分魔幻的场景,早就是不争的现实。
每年各种节日,学校都会组织节目演出,作为妈妈,大概率地会成为陪演人员。比如,一起跳个舞,一起走个T台。
这对四肢不协调的郝漂亮来说,比陪读还难。
但有什么办法呢?别人家的妈妈都去帮着排舞,自己如果还不露个面,孩子在学校还怎么混得下去?
于是,提前很久,郝漂亮就在网上订购了舞蹈要穿的裙子,然后在陪读之余抽空练舞。
到了表演当天,即使有再重要的工作,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请假推迟,然后再如约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尴尬而不失礼貌地,为台下老小奉献一场“爱的舞蹈”。
王富贵的女儿今年刚好也上了幼儿园,毫无经验的他,头回被要求参加学校活动,颇为紧张。眼见其他家长纷纷晒出各种造型,还报了不少才艺表演,不会乐器更不会跳舞的他,丝毫不敢大意。
“好在”活动当天,孩子发烧没法去,他一边在家照顾女儿,一边在手机上看其他人狂欢。不断更新的视频里,家长们兴致高昂,载歌载舞。一对自备乐器自弹自唱的家长,直接成为全场焦点。
“得亏没去,要站在一边多尴尬。”毫无才艺细胞的王富贵暗自庆幸。好在太太以前学过吉他,夫妇二人当即决定,赶紧把丢掉的才艺捡起来,备战明年。
第三关
其实,孩子入学前,老师对家长基本都做过背景调查,谁的妈妈是做什么的,谁的爸爸是哪行哪业的,他们比谁都清楚。
“知道这些干嘛呢?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压榨和攫取。”王二栓话说得很重。他想起自己一位朋友,是某三线城市电视台的领导,逢年过节,孩子的学校就会举办各类活动,每次活动,学校必会找人拍摄。
找谁呢?既然有家长是电视台的,这个锅,自然就他背了。拍摄完,还得顺带剪辑出成品,毕恭毕敬地呈递给老师。
“那收费吗?”
王二栓狠狠白了我一眼,“当然没钱,老师不提,你好意思开口要吗?大家都默认的。”
他的另外一位编辑朋友,每每学校有写作任务,老师都会自动联想到他。写吧,自己不想动手;不写,又怕得罪老师。于是,老师任务一下,他就顺手扔到记者群,安排记者们去写。
一来二去,老师们开心了,孩子们受重视了,朋友更受重用了,记者们却傻眼了。
媒体从业者不是唯一的背锅侠,张二栓说,为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老师会与家长沟通,发掘各家资源,举办各类活动。
比如,你是记者,那借你们单位名义,搞一个小小记者的活动吧,于是,乌央乌央的小小记者,涌向编辑室,参观,学习,发表感想。
比如,你在税务局工作,那让孩子们体验下小小税务员的工作吧,无奈,你带着一群孩子,挤在税务大厅,旁观办税。
第四关
前不久,微博上就有网友吐槽过家长群里的“戏精们”。
开学当天,家长们就在幼儿园参观了两小时,随后便在微信群里,掀起了500字小作文大战。
这年头,不会写作文,哪好意思生孩子啊。
郝漂亮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平日里,她怼天怼地怼空气,最看不上的就是那些“怂人”。直到孩子读了书,她终于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在溜须拍马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她说,家长群约等于戏精群。老师布置个作业,都会有家长自行加戏,一句“老师辛苦了,老师好用心”,顺带再配上一串玫瑰花、爱心的表情,非常完美。
如果是影后级家长,会直接甩出一篇百字抒情长文,歌颂老师布置作业的“丰功伟绩”。
于是,现在的郝漂亮,也成了候选影后的一员。“老师辛苦了”几个字,用几十种方式表达毫无压力。
中国爸妈从来就没容易过
其实,父母本身就是一个不容易的“职业”,从来就没容易过。
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父母也一样免不了操劳。
在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年代,他们总把最好的留给我们,自己却省吃俭用。
在无数个学校和培训班门口,在那些手机、网络和车辆尚未普及的年代,爸爸们只能无聊地抽着烟,妈妈们织着毛衣,一分一秒地等待着我们。
在无数个我们挑灯夜战的晚上,他们不知所措,帮不上忙,只能熬一杯热粥放在旁边,暗暗操心,次日却起得比我们还早,默默做好早餐,等我们起床……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要求越来越严苛,对孩子的期待和父母素质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
像洗衣做饭这种我们父母要做的,早已成为当代父母的标配,而像家委会、万圣节这种,受条件所限他们没能做过的,也正在成为一种常态。
为人父母,对孩子,又要当保姆、老师、厨师、摄影师、手工师傅、救火队长,对自己,还要处理繁重的工作,真的很不容易。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关卡,等待一一破解,想想就更觉得难熬。
中产阶级,重惨阶级
家长们为了竞选成功,连高中获奖的事情都拿出来讲,知道的是竞选家委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竞选上海市市长呢!
一个家委会,至于吗?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吗?
仔细看这些家长们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央行外管局也好,外企HRD也好,私募基金操盘手也好,立信老师也罢,这些看起来光鲜的头衔,其实并没有他们表演的那么光鲜,一个外企HRD算什么大管家,除非你是一个外企驻上海办事处,连个CEO都没有,私募基金忙得要死,哪有时间竞选家委会?至于中密西根毕业,同济高中,这种只能付之一笑,之所以家长如此卖力表演,其实反映了一个事实,这些家长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
拿竞选家委会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小学来说,算是不错的民办小学,但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还真不是什么厉害的小学,只能属于民办小学里面的第三梯队。
即使是第三梯队,也是要入学考试的,而这堪比高考一点儿也不为过。这些家长拼尽全力买了学区房,一定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陪娃娃写作业补习备战幼升小考试杀进来的,说是劫后余生略有夸张,但家长的心境一定如此,因为再往下,只能上垃圾的民小了。
好不容易挤进第三梯队的牛小,为的是啥?当然要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利用自己的title,让老师高看一眼,进入家委会获取一点资源罢了。这些比赛式的炫耀背后,其实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中产阶级,其实就是中惨阶级
在西方人眼里,中产阶级是那些有房有车,经常休闲度假,过着有品位,有品质生活的群体,而在中国,中产阶级已经变味,化身为“中惨阶级”,他们是城市中最焦虑的一族。收入达到中产阶级的标准却依然过着辛苦忙碌的日子,没有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在上层与下层民众的夹缝中艰难存活。
我的前同事曾说过一句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话——我不敢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被世界抛弃。面对即将关闭的上升通道,中产阶级们必须争分夺秒,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守住自己的地位和资本。
世界这么大,难道就没有你的一亩三分地吗?
我身边有很多异性朋友,她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早晨:起床、做早点、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学;上午:忙碌的工作;下午:草草吃午饭,继续投身于忙碌的工作;晚上:下班后接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再检查孩子的作业,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哄孩子睡觉。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仿佛一个不停运作的机器人。她们想让财产和身份地位如同DNA染色体一样被孩子所继承复制,孩子不仅仅是他们的下一代,还是一个承载希望与期盼的工具,自己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必须成功,别无二话!一旦失败,似乎比世界末日的来临还要可怕。
群体性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分化,因此社会结构逐渐趋向定型化,个体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而教育,作为为数不多的能为普通人提供向上流动的制度性出口之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先天性因素,广受大家青睐。
因此,无数家庭会将其视为救命稻草,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让子女通过教育竞争在依据“知识——技能”拉大的阶层分化的社会中实现向上流动,这就使得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比拼分外激烈。
中产阶级迷信教育,这些竞选家委会的家长们,几乎都是高知出身,PHD几乎是标配,他们的人生之路是靠教育逆袭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想在教育上,让孩子领先一个身位,进而一步迈上更高的阶层,中产阶级能想到的手段只有教育,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必然是残酷的竞争。
但在这场竞争中,边缘弱势群体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拼爹还是拼妈,都明显处于被动状态。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已基本被富人所掌控,变成了富人club,弱势群体的家长并无话语权,子女自然很难享受优势资源及福利的沐浴,因此,究竟是“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努力决定命运?”之难题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英国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家布朗曾提出,英国正在以“家长主义”取代“能力主义”取向,从而实现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私有化重建。
通俗点说,英国也拼爹。
“家长主义”在强调教育效能的竞争话语下,强调家长“自我选择,自己负责,让教育成为依靠家长的财富和意愿而非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的体系。
中国也一样,尽管教育部门坚持“促进义务教育向公平、公正、均衡的目标发展”的非市场化原则,但实际上,教育领域正在逐渐丧失了公平性,变成隐形的竞争市场。有钱、有权、优势的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凭借父母的话语权享受更多的福利,在最终的选拔性考试中胜出。因此,很多中产阶级的妈妈们开始焦虑。
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2.8%的受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98.6%的人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现象。而归根结底,这些妈妈焦虑的原因不仅是对非公平性竞争下“输掉”教育的担忧,也是对向上流动机会稀少和不公的担忧。
中产阶层妈妈们的群体性焦虑,是竞争性时代和家长主义泛滥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滥觞。
焦虑有用吗?
马东说:这个世界上95%的人都是普通人,只有5%是精英,但这些中产阶级的妈妈们,渴望自己的孩子冲破重重阻隔,挤进这5%的行列中。在她们眼里,你是第一,就拥有了全世界,你不是第一,摆在你面前的就是死路一条。
林语堂说:面子、命运和恩惠是正在统治着中国的三位女神,这是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比罗马天主教的教义还要永恒,比美国的宪法还要权威。而在中国人的定势思维里,孩子也变成了炫耀的资本,这在农村表现得更加明显,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长都跟着沾光,在村里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因此,中产阶级的妈妈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也为了顾及自身的面子,借助孩子的优秀表现炫耀她们的优越感,然后又为孩子的发展不断焦虑,陷入了恶性循环,部分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
但是,第一就一定会赢吗?
我想请大家再看一个视频,在这个视频里一个小学生在做报告,俨然一副官僚讲话的水平,在小学生的皮囊之下,仿佛有个官僚的灵魂。
我想,所有人看了都会感到不适,不会觉得这孩子聪明,只会觉得无药可救。但是,我们生活中,却永远不乏这样的孩子,比如我们以前熟知的武汉五道杠。
当然,孩子没错的,根源还是在家长这里,在那些试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这里。
我们能够一眼看出是五道杠和这个小学生的教育环节出了问题,而那些当局者迷的竞选爸爸妈妈们,实际上和五道杠们的家长犯下了一个错误。
他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陷入了于连困境。
于连是法国文学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出身木匠家庭,迫切想要改变自身的卑贱地位,凭借着能够背诵整本圣经的记忆能力,成为市长的家庭教师,于连开始是想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贵族,但他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这就是所有试图跨越阶层的人们的困境,尤其是那些有着聪明才智,在学校教育中名列前茅的人来说,最应该警示的困境,我们可以称之为于连困境。
五道杠们的家长和竞选家委会的家长们其实都是陷入了于连困境而不自知。
小说中的于连,
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试着做出一些虚伪的举动,但很少成功。他常常感到厌恶,甚至完全地气馁了。
于连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认为模仿上层阶级就可以成功,而实际上,他们模仿的只是上层阶级的皮毛和话术。
五道杠们所使用的官僚语言,其实与智慧和思维能力毫不相干,这只是统治者的话术和形式主义,除了迷惑下层阶级,其实一点儿用处没有;
而那些在微信群里夸张表演的家长们,其实也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想进入家委会,无非是想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孩子争取一点优势,但是,进入家委会有用吗,对不起,一点用也没有。
有用的是什么,对于这样的学校而言,是不动声色的给学校以批文和财政资源的支持,是给以上百万的捐款,能做到这些,这些老师们怎么会对你的孩子不好,而这些,在微信群里夸张表演的家长们,恐怕办不到。
中产阶级看到了富人进入了家委会,中产阶级同样看到了富人的孩子受到了优待,于是产生了“进入家委会=孩子受优待”的错觉。但是,错觉只是错觉。
富人的孩子受优待,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会受优待,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学校需要的资源,实际上,以现在教育行业的精明,从你进学校的第一天起,你能奉献什么,学校早都一清二楚。
那些在微信群里的表演,其实正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和无奈。
什么是问题的本质?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不是因为他们的言行穿着是贵族,而是因为他们就是贵族。而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游戏,目的是把不符合阶级标准的人挡在门外,正像幼升小考试要把比这些中产阶级家庭更差的孩子阻挡在外一样,家委会这些东西,其实也是要把这些家长排除在外。
教育并不神圣,教育的目的就是分层。
现在的哈佛是公认的名校,但是哈佛建立的初衷是什么?其实就是美国的精英新贵们自己建立的学校,这些精英的自己花钱捐款建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里面读书,以后掌管自己家族的事业。
所以,看起来,哈佛很牛逼,但是哈佛为什么牛逼,并不在于哈佛当时的教育有多好,而是这些人生来就是领袖。
到了今天,哈佛美国的藤校相当大的比例还是给这些精英家庭的子弟,美国藤校的录取条件,并不是单纯要你成绩,同时还要求你参加学生团体和社会组织,还得是里面的leader,你要有大公司实习经历,你要有非常强的运动能力,当然这不是指让你练乒乓球,最好是击剑。
为什么乒乓球没用,击剑有用,这些乱七八糟的条件在要求什么?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确保美国的精英家庭可以入选,家里经济能力不行的家庭肯定不会让孩子学击剑,也没有时间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更没有机会去大公司实习,当然,你也拿不到名人的推荐信。
美国的中产阶级家长要想让孩子进入这些藤校,几乎必然要有一位爸爸或妈妈作出牺牲,全职陪伴孩子参与这些活动和训练,而这其中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财力都不可胜计,美国的教育比拼远比中国还要残酷。
而即使你有全职妈妈全力投入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能进入藤校吗?未必,还是有相当多的中产阶级学生无缘藤校,是他们不够优秀吗?不!
能够进入藤校是因为“贵族”阶层需要定期开放一些名额,给一些优秀的中产精英上升道路,而拼尽全力还是被淘汰的学生,只是因为这个上升的名额非常有限。
看,这就是流行于北美的教育,而中国其实正在向其看齐。
中产阶级的荒谬之处就是,就是对现行体制的那一套有所怀疑,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得不信,甚至必须要在其中拔个头筹,所以中产的优秀孩子不是不优秀,但是很难全神贯注,总在患得患失,既没有上层的天命在我的自信,也没有底层人尖骂皇帝艹娘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家长们,也不尽然都是信服那套上层精英的话术,但是却不得不投入一次次的军备竞赛中,学区房要抢,写作业要赢,连家委会也要恨不得赌上全部履历争个输赢。
但是,人家不给的,你抢也没用。
焦虑,并非别无选择
中产阶级的处境十分尴尬,高于低产阶级,又低于高产阶级,他们看不起低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又够不着高产阶级的奢侈富贵。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
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中,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风格,现代社会急速转型,出现焦虑是必然的。不仅仅只有现在才出现群体性焦虑,在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集体焦虑,九十年代香港人集体焦虑,这是社会发展的福音带来的附属品。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过一句话,焦虑是一种与创造性同在的情绪,焦虑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恰当地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也就是说,压力越大的时候,个体做出的反弹力才会最大。如果我们一生没有什么追求,没有远大目标,只追求活在当下,何谈焦虑?
你与成功者之间的差距就在一个字:度。量变到质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适度。在全民性焦虑的时代,在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在很难预测未来十年变化的时代,只有适度焦虑,适度工作。
中产阶级的家长们,你们应该焦虑的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如果想让孩子成为精英,那么最好你自己成为精英,而不是在精英话术体系里,做一个盲目的追随者。
精英不是教育出来的,是生出来的。
好在,孩子的笑脸可以治愈一切。
* 重大喜讯!卡城医疗又要上一个档次了!砸钱14亿在西北建超大医疗中心!
* 动真格的了!海外华人注意:你的中国银行帐户将被彻查!你的这些账户将在年前被彻底清查
* 【深度解析】一个“加拿大人”可以享受哪些福利?这算是“共产主义”吗?
* 香港教育局副局长的儿子跳楼自杀,真相让人深思......
* 【新政】加拿大十年签证要取消?2018年加拿大签证要改革了,你必须知道这几点!
本刊综合整理,部分霍老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关注这就是加拿大及时掌握靠谱的海内外价值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