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佚名,来源于网络,由西南家长联盟整理
转自:海外产业(ID:guojiayiminju)。
版权说明:本公号转载文章旨在学习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敬请后台联络我们,议定合作或删除,我们将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非常感谢!
这些长着黄色皮肤的外国人
才是你孩子的最大对手
当中国大多数父母还在为学区房、重点班、请家教而焦虑的时候,有一群外国人,轻松进入中国最好的中学。其中,一个年级有35名这样的外国人,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华,3人考上人大。
这就是中国人大附中2017级国际生交出的超级成绩单。
刚听到国际生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是被中国强大吸引来的欧美小孩,或者是亚非拉那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然而当看到人大附中网站上国际生的毕业照,你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你看到的全部都是一堆的中国脸。
而且从这35名国际生的名字来看,全部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小孩的名字。
这些国际生,其实大部分都是新华侨。
童年被父母送到国外,等到满足华侨生的海外居住要求后,再拿着崭新的外国护照,轻松地踏进了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是怎样的学校?在人大附中的官方网站上,校方非常自豪地写着:
“人大附中的外籍学生每年都有85%以上的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生也考入国外一流大学。”
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的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因为起跑线是家长给定的。
你的护照和你家娃的国籍,就已经落后了别人一大截。
很多中国家长移民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在“军备竞赛”中,添加一件“重量级武器”。移民那么多好处他不说,很多家长光抓住“子女免笔试上清华”这类吸引点,就足以起了想移民的心。
从2017年开始,清华就对国际生取消了笔试,采取了跟国际大学接轨的审核制。原来华侨身份,真的有“特权”。
当然,学校对华侨生的界定是有要求的,不是你有外国护照就能算的,还需要加入外国国籍4年以上,在海外居住超过2年。(以出入境记录为准)
2017年,华侨生的专属卷子满分为750分,一本录取分数为400分。
是的你没看错,400分上清华。
2017年,华侨生和普通高考生考取清华、北大时的平均分数对比:
除了400分上清华,华侨生还可以申请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更大的差距是
“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看起来,换国籍似乎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换国籍只是这场竞赛中类似于“作弊”的手段,不是决定性的。
决定胜败关键的因素,是那些有能力给孩子换国籍的家长,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足以给孩子更高的起点。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论调:
“我希望可以再去塞浦路斯的别墅里度假。”
“我想再去一次美国迪士尼。”
“我想去一次非洲看狮子。”
“我想去爱琴海,去看帕特农神庙”。
……
总之,人和人之间的阶级,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只要一说到孩子的事上,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差距,这就是阶层。
延伸阅读
刘尧:“寒门学子”何以圆梦北大清华?
作者:刘尧,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教授、所长;
来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年第6期,《上海教育评估研究》以“繁荣文化、追求真谛,发展评估科学,服务教育进步”为 宗旨,刊载教育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评估方法,关注教育评估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比较国内外教育评估制度和发展动态,交流各级各类教育质量 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反映教育评估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为教育评估科研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为教育评估实践经验提供展示空间和理论先导,为完善我国教育质 量保障和评估制度提供政策建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
“寒门学子”难圆北大清华梦、读书无用在社会底层蔓延,“寒门学子”输在了起跑线、向上流动通道越来越窄。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对农村生源进行了倾斜,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然而,这些倾斜政策是基础教育不公背景下的补偿政策,难以根治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拓展上升渠道,政府要从高考公平抓起,切实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016年北大录了4000余名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700余人,校本部近500人,占比16.3%,创近年之最还将保持逐年增长态势。2016年北大和清华在“博雅计划”、“领军计划”、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录取中,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一大批“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
700余“寒门学子”进北大的消息,再次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寒门学子”难圆北大清华梦的广泛议论。近年来,农村考生在重点高校的比例递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在招生政策方面都进行了倾斜。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考生比例都超过了15%。
自2011年政府重视农村考生在重点高校的比例下滑以来,很多重点高校开始了针对农村的专项招生。截止2016年,近十所重点高校参与了北大领衔的“筑梦计划”,有六所重点高校参加了清华发起的“自强计划”。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重点高校增招农村考生都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可贵探索。然而,这些探索能否解决城乡教育不公的问题呢?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事实上,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不仅要从高考政策倾斜方面着手,更要从推进高考公平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
一、“寒门学子”北大清华梦难圆,读书无用在底层蔓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社会底层个体命运转型逐渐陷入停顿,“寒门出贵子”正在成为过去时。近年来,“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趋势正在加剧和固化。杨东平教授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重点高校里的“寒门学子”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2008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讲话时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3]2000-2010年间,北大农村新生仅占10%。
刘云杉副教授统计了1978-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寒门出贵子”的黄金时代,北大的“寒门学子”占三成以上;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仅占一成多。[4]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2000年以来,尽管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上升,达到了新生数的60%左右,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逐年下滑。
名校的名额都被谁占了呢?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研究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的结论是:90年代后,只占人口1.7%的社会精英阶层,其家庭子弟占据了40%的北大学生份额。
2016年,微信朋友圈曾热传“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的文章认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因为越穷,读书代价越高。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需要数千美元,这已超过了贫困家庭一年的收入。因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2012年复旦新生中农村学生占10.36%,同济占比18.98%,天津大学28.14%,西北师大59.85%,喀什大学56.98%。因为学校越差,越难找到好工作。二三流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笑话。
由此可见,对于社会底层而言,教育成本高收益低,读书无用在社会底层蔓延。
农村考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学生。
廉思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廉思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社会底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廉思认为,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社会底层命运的转型却陷入停顿。
二、“寒门学子”输在起跑线,向上流动通道变窄
北大的农村考生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1998年扩招后迅速跌至一成多。刘云杉副教授将农村城市化进度与农村考生考入重点高校几率下降的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就是说,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村考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杨东平教授研究了高校扩招前后农村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迁后指出,重点高校农村考生比例一路走低,“意味着高校扩招后没有增加农村考生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农村考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显示,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考生中,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优秀学子的自由裁量权,而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基本上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竞争力的重点高中实力越来越强,迅速升级为超级中学,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是高中版的马太效应。杨东平教授认为,义务教育竞争惨烈程度远胜于高考,而高考新政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学子”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一位曾在某省教育考试院工作的官员告诉记者,近些年农村高中学生进名校比率在减少,一方面,高考改革让考题越来越活,城市教师和考生视野开阔更占优势;另一方面,高考保送名额和自主招生最终录取名额,在往省会城市重点高中倾斜,“寒门学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以往农村学生比率较高的重点师范院校,城市学生比率已超过农村学生。原因何在?范先佐教授认为,“由于农村学校本身条件差,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备,工资待遇不能满足老师的需求,和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比较起来,就吸引不了真正有能力的老师到农村高中进行工作。”
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BBC的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56岁。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传承。[11]这就是“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的普遍现象。
三、“寒门学子”上名校受阻,招生政策来扶助
2012年11月16日,清华招办发布“新百年计划”实施办法。其中入选“自强计划”的学生最高可获60分降分录取。该计划主要面向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为了扭转“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抑制北大等重点高校“寒门学子”下滑的趋势。从2012年政府陆续推出贫困专项生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寒门学子”难进名校现象有改观。
近年来,北大农村生源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这种政策倾斜是针对“寒门学子”上名校难的现实问题,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和畅通阶层流动渠道,让更多的“寒门学子”进入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
为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考生比例,2016年教育部继续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2016年,国家专项计划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安排招生规模6万人,较2015年增加1万人。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农村考生,安排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各地省属重点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农村考生,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安排招生计划不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考入名校不易,融入名校也比较艰难。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在清华的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这种社会地位差距,不是“寒门学子”想弥补就能迅速弥补的。
胡适先生曾经讲,“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寒门学子”入学比例增高算是“一寸的欢喜”,从乐观态度出发,这也是来之不易的,但我们还是期望教育公平能够更普遍地实现,期望城乡教育差距能有实质性缩小,期望看到“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北大清华,而不是因为政策照顾。
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即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2014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
如果说在招录上向农村考生倾斜,体现了结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点公平上发力,对农村孩子更重要。李克强总理曾说,“要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的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上大学,能够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一样,拥有起点均等的竞争机会。”
同在蓝天下,城乡孩子都有权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就需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寒门学子”享受政策倾斜,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已然变味。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对于许多农村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大学,一个家庭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
加上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趋高,即使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然而,许多名人并未受过高层次的教育,也获得可观的金钱和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谓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富有生存的土壤。表面上看,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
实际上,教育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取决于社会结构,当社会是开放公正的时候,教育所起的作用就会增大;反之,当社会的阶层结构封闭固化,社会财富与地位获得主要靠先赋因素,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变小。还有,取决于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中是否不带有任何阶层偏向。
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此外,还受社会因素制约,而且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起决定作用。尽管如此,“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有什么理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努力是“寒门学子”唯一的宿命。
一般来说,教育被认为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教育发展得不好,底层群体就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18]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脱贫无疑是治本之举,而助学贷款正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
2015年,财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许多银行高度重视,按照文件规定对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发放贷款。据统计,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广西、青海、贵州等省区,2015年30%以上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获得了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支持,大大缓解了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情况。[19]
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在招生政策上予以倾斜只是权宜之策,要彻底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现状,更应该在教育资源均衡上做文章。如果贫困农村不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比如优秀教师不愿意下农村,比如基本的教学硬件不具备,即便北大清华等名校再降分,受益的可能只是极少数农村考生。
从根本上说,要真正促进教育公平、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让优秀教师到农村,到边远贫困地区从教,使良师成为农村学生的知识授予者、人生引路者、文明传承者、道德示范者。[20]
五、“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农村考生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2012年以来实施一系列招生新政,并不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招生新政是在基础教育不公背景下的补偿政策,不是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治本措施。
]众所周知,导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下滑的真正原因在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不针对这一真正原因寻找根治策略,就不能让城乡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因此说,政府在实施招生新政的同时,还要努力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创造城乡学生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凭实力考进北大清华等名校。
近年来,在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出现了重点中学升级版——超级中学。它们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最优秀的学生与老师,根据单独招生成绩择优录取。远离城市的农村学生,即便很努力、表现很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将来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概率小之又小,这些都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造成的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因此,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要以教育资源均衡化为先导。教育均衡化,不仅包括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也包括接受教育的过程平等与享有教育发展的结果平等。
教育公平从来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问题。由于中国是二元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仍在延续,并且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短期内还很难消除,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贵州国培计划培训班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办学情况时对大家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子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4]
2013年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启动。2015年6月,国办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施策,全力攻坚克难。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4032万农村学生,占29.2%,279万农村专任教师,占32.6%。
确保这些农村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配备优秀的农村教师。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各地将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教师队伍的差距。
六、“寒门学子”上升渠道拓展,要以推进高考公平为抓手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政府重视高考公平,采取一系列的招生新政,北大清华等名校对农村考生的录取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这可以理解,但也须有度,过了度可能有悖录取分数线上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
推进教育公平,除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外,还要改革考试制度。基础教育要把健全和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作为改革的支撑点,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改革的价值取向,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切实保障高考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重点高校要以改革招生制度为抓手,改变“寒门学子”因出身寒门造成贫困的代际复制,让他们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表示,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新增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安排给中西部和人口大省,以促进高考公平,推动社会阶层正向流动。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高考全国一张卷,城乡考生“同分同权”,传递出的朴素教育公平理念让人期待。[31]调查显示,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以后,八成网友表示赞成。然而,扩大高考公平,恢复全国统考只是第一步,还需进一步改革录取制度。在目前的录取制度下,无法仅仅通过调整考试试卷,来缩小重点高校的录取机会差距,只有通过调整各地的高考录取指标来实现。
与保证高考公平相比,科学选拔人才也很重要,实现高考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平衡兼顾是重中之重。在过去20多年高考改革中,虽然对科学选拔人才进行了探索,但没有系统考虑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兼顾问题,以致“唯分数论”选拔的人才制度桎梏始终难以破解。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确保高考“指挥棒”推动基础教育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根本理念回归。
因此,高考改革如何在公平性和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就成了必须迈过去的坎。毕竟,高考改革关乎学生的命运,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觉得小编说得有道理请点ZAN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